APP下载

闻砧

2022-05-06孟郊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愁思猿声游子

〔唐〕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②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注〕①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的声音。②杵:捣衣用的棒槌。

這是一首借砧声抒发游子情怀的诗作。

砧声的特点在于“哀”“切”。萧索之秋,月明之夜,杵一下下捣在砧板上,声音刺破寒空,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诗人却不从正面描写砧声之哀,而是先用“杜鹃声”“断猿啼”这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杜鹃鸣声凄切,然而它与砧声相比,却“不哀”;“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是断肠之猿的啼声?可是诗人却说它“不切”。真的“不哀”“不切”吗?不,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听到阵阵砧声。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杜鹃声、猿声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于是下文转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以下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主人公。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强调作客他乡之意。“杵声不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客闻发自白。”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游子听到砧声,速速归来。语言直白,感情深挚。上两句分明说“杵声不为客”,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为客”,看似相互矛盾,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思妇角度写,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哀切。

【刘为民/供稿】

猜你喜欢

愁思猿声游子
立秋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古典诗歌中的“猿声”意象研究
猿声
鹧鸪天·无题
潮细胞
游子
秋思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