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2022-05-06黄卿
黄卿
文题亮相
父母养育子女虽不求回报,作为子女却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如果更进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长辈,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敬爱老人。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孝亲敬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展示
我为妈妈做头疗
◎黄梓源
打我记事起,头疼病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总是黏在妈妈身上。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妈妈饱受折磨,却无计可施。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陪妈妈逛街,无意间看到一家头疗店,就鼓励妈妈去体验一下。体验之后妈妈说:“是舒服,只可惜我平时要上班,没时间来。”妈妈言语里的遗憾和无奈好似无形的针刺痛了我的心:小时候我无能为力,如今长大了,还不能为妈妈分忧解愁吗?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绕来绕去。终于,我决定,“我要给妈妈做头疗”!
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查资料,看视频,学手法。几天后,便开始第一次“治疗”。
我让妈妈躺在沙发上,头下垫块毛巾,塌前放一张小方凳,兑一盆温水放在凳子上。我先用水把妈妈的头发打湿,再用洗发水揉匀,开始按摩。我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头顶百会穴,这里是百脉之会,贯达全身。“轻点!疼!”妈妈疼得直皱眉。我赶紧减轻力度,轻轻按压,小心翼翼地问:“这样可以吗?”妈妈说又太轻了,劲儿可以稍微大点。我一边按一边问,直到妈妈说“这样正好”。按完百会穴,再从前额沿着中线一路按到脑后,最后是太阳穴。揉完太阳穴,妈妈说感觉轻松多了。妈妈的肯定让我信心百倍,我又试着寻找风池穴,按一下,问一问,“按这儿怎么样?”摸索多次后,妈妈高兴地说:“按这好,鼻子通了,一点儿都不堵了!”
按摩完毕,我又往盆里兑了些热水,给妈妈冲洗干净,用毛巾把头发包住。妈妈刚要坐起身,我阻止了她,笑着说:“我要让你享受全套的服务,这才只是开胃菜呢!”妈妈怕我累着,说已经很舒服了。我不由她分说,就开始给她做眼保健操。做完后骄傲地问:“怎么样,眼睛明亮了吧?”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我这眼睛从来没这么明亮过!宝贝,你比医生还厉害!”
做完眼保健操,接着按揉肩颈。妈妈患颈椎病多年,总是觉得肌肉发紧,这次也顺便舒活了舒活筋骨。头、眼、肩颈按摩完毕,妈妈周身通泰,如获新生。而我则累的满头大汗。妈妈体贴地说:“我是舒服了,可累坏你了。做一次就好了,以后不做了。”
我擦擦汗,活动活动酸痛的手指,故作轻松地安慰妈妈:“就当是锻炼了,这也是一种运动呢。出点力、流点汗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以后,我就是你的‘御用按摩师’了。”
生我养我,父母劬劳。能为妈妈分担忧愁,减轻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
(河北定州市邢邑初级中学七·2班)
各抒己见
胡晓雪:人们常说,细微之处见真情。我觉得“孝亲敬老”这个话题可以写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事,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生活点滴中汇聚出父母对我们无私的付出和关爱,由此表现父母的辛劳,激发我们感恩父母的情感。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是通过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体贴,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怀念。
郭耘畅:我觉得孝亲敬老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整天把感恩挂在嘴边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行动。我平时就经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做饭、刷碗、扫地、洗衣服,等等。这个话题作文,我会写与做家务有关的事情,写自己在做事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
康崇硕:他俩的写作角度都不错,但我有不同的想法。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我想写自己平时看到或者听到的一些人和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把正面和反面的放在一起对比着写。但不管怎样写,都要引发自己关于孝亲敬老的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天依:康崇硕的构思角度很新颖。但他和胡晓雪、郭耘畅一样,都是选择孝敬父母亲人这个范围,我考虑的是怎样对待陌生的长辈。就像文题中提示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父母、亲人,也要关爱尊敬和他们一样的人。
黄老师:大家的发言各有侧重。有的关注父母恩情,有的关注感恩行动,有的注重反思,有的把目光投向更多的人。写作文就是要像这样百花争艳,而不是千篇一律。
寫作时,如何使我们的构思独特新颖呢?大家可以从听、看、忆、做、想这五个角度去捕捉灵感。
如写作“孝亲敬老”这个题目,可以听成长的声音,了解成长过程中亲人付出的艰辛;可以看岁月的痕迹,在过程中领悟并及时尽孝;可以回忆亲人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心怀感恩;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真情;可以联系社会上那些孝亲敬老的事例,从中领悟一定的道理等等。
总之,变换视角,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片段拾萃
入秋,街上第一缕烤山芋的香味飘起来的时候,我给母亲打电话,让她给我准备一袋子山芋带过来。
母亲每年都会在地里种些山芋。从前,山芋是当口粮的,现在不同了,家家都有大米吃,不吃这东西了。但母亲还是种一些。
母亲接到我这类的电话,照例欢天喜地的,仿佛得了什么奖赏,一迭声说有有有,语调是欢欣的,雀跃的。
隔日,一袋子山芋已托人捎到城里来。不用倒出来查看,我便知道,那里面只只山芋都经过母亲的手细细挑选过。稍稍破点儿皮的,母亲肯定扔了;个儿不大的,母亲肯定扔了;长得不齐整的,母亲肯定扔了;母亲认为不甜不粉的,也肯定扔了。
母亲的电话随后而至,母亲问我,山芋收到了?我答,收到了。母亲便又问,好吃吗?我笑,你种的山芋,当然好吃。母亲就快乐得很了,母亲说,吃掉还有,吃掉还有,家里多着呢。我说,哦,吃掉我一定回去拿。
事实上,我还未曾来得及吃,也吃不下那么多。但每过一段日子,我肯定会再向母亲索要一次山芋。不止山芋,我还索要菠菜、青菜、萝卜、香菜、大葱、豌菜头等蔬果,母亲的地里有多丰富,母亲就有多快乐。
最喜欢听母亲在电话里这么跟我说,梅啊,地里的黄瓜又能吃了。地里的香瓜也能吃了。这个时候,我总是十分惊喜地说,啊,是吗是吗!我的惊喜也总能激起母亲的兴奋,隔天,我准会收到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大袋子的瓜果菜蔬。
母亲为我准备这些东西时,是无比快乐的。父亲曾笑话她,说她嘴里还唱着歌的。我能想象出那样的情景:屋檐下,母亲半蹲着,用手梳理着要带给我的东西。阳光碎碎的,落在母亲灰白的短发上,母亲的心中,漾着甜蜜,哼着她才懂的歌,她在想,这一棵青菜是我女儿要的,这一只山芋是我女儿爱吃的。母亲因此而幸福。
想来,要让一个母亲高兴,不但要记得买些东西给她,更要时不时地向她“索要”,告诉她,你就是喜欢吃她做的糖糍粑,你就是喜欢穿她纳的棉布鞋。这比买什么补品给她都管用,她会因此而快乐健康。因为,她要好好活着,她的儿女还需要她。
(选自丁立梅《母亲的快乐》)
赏读
一篇优秀的文章贵在立意独特,选段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首先是选择要山芋这件小事,表达出孝敬这个大主题;其次,“要让一个母亲高兴,不仅要给予,更要索取”这个主题的表达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孝敬,逆向思维,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