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支撑与科学管理的校本化实践
2022-05-05王玉琨
李 博,王玉琨
(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正视和干预。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普通中学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存在多方面问题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中学生身体迅速发育,他们渴望思维独立、行为独立、交往独立和情感独立,但现实中心理的水平仍保留着儿童时期的依赖性。中学生在这种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不断尝试、碰撞和试错,从童年走向成年。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方面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网络成瘾,严重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首先,在学习方面,面对多样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学生易出现信心不足、焦虑、厌学的心理问题,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愿意与同学合作、不跟老师交流等行为,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发展成学习障碍。
其次,在人际关系方面,随着学段的变化,部分学生住校生活,因同学间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家庭条件不尽相同,学生易出现交往困难、失眠、紧张等心理问题。此外,随着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学生的性意识萌芽,对异性的好感增强,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心理困惑。
最后,在日常生活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环境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手机、电脑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成为生活的第二空间。然而,网络的心理需求满足与情感补偿功能,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强化,导致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带来不可忽视的身心安全风险,如睡眠障碍、饮食无规律、焦躁不安、孤独忧郁、厌学逃学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其不良行为表现较为隐蔽,教师和同学在与其日常的交往中往往不易识别和察觉,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
(一)建强心理健康队伍
《通知》提到,要配齐建强骨干队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需要调动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其职称评聘问题,加强业务进修、培训。具备专业性的心理教师能够负责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咨询和危机干预等重要工作。
(二)借助专业手段
《通知》提到,要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心理预防和干预的关键在于有效识别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倾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心理测评软件,借助相关心理量表,心理老师针对普查结果再结合班主任、同伴以及家长的反馈等,综合研判后再进行排查和跟进处理。学校可与专业机构合作,采用专业的中小学生心理测评表和测评系统,做到操作规范,从而获得令人信服的测评结果。
(三)加强科学管理
《通知》提到,要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心理健康领导机制,各部分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做到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如初、高中入学时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还要做到在春冬敏感季节、考试季、毕业季、疫情常态化等时期不定时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分析,并建立“一生一档”的制度。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实践
我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情和校情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提供解决方案。
(一)专业支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我校进行了专业心理健康测评。一是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联合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发展指导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评,测评项目包括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评、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测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青少年心理韧性测评等;三是利用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通过上述测评,我们了解了学生心理总体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分析普查数据,同时筛选出了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安排了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目前,我们已经对高一新生和高三学生开展了心理调查,未来争取每年进行两次全校学生的心理测评,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科学管理,建立常规防控制度
首先,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充分认识到预防疏导重于干预处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明确职责,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学校、年级(宿舍)、班级、学生四级防控体系,发挥安全信息员和教师的作用,关注遭遇重大变故、挫折及行为异常的学生;认识到班主任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水平。
其次,我校加强心理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我校积极践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以及教育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每2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该课以活动为主,结合年级特点和具体案例开展教学,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
再次,我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一是组织以倾诉、倾听为主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烦恼、问题、挫折,排解内心压抑,互相开导,缓解焦虑;二是组织学生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三是开展集体活动、体育锻炼,如高一年级的8人制足球赛、高二年级的篮球赛、高三年级的毽球赛,以及全校的冬季拔河赛、阳光体育长跑节等,用活动来释放心中的不愉快,转移注意力,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
最后,我校加强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专用场所的使用,接受师生心理求助,开展团体辅导讲座和线上讲座,建设了心理咨询室,设置了发泄室、音乐放松室,购置心理沙盘和挂图等。学校除了上好日常的心理课外,还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校园心理广播,分年级每半个月举办一次的心理辅导讲座,工作时间心理咨询室有专兼职心理教师接待学生心理咨询,努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发生心理疾病。
(三)资质专业,建立医教联合体
首先,专业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事要专业的人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涉及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通过心理测评或教师观察确定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告知家长。我们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是专业院校毕业生,没有心理专业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不能担任心理教师。心理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家庭、人际关系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有确切的估量和把握能力。对已配备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进行培训,鼓励其深造。
其次,地方政府要担负起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我们认为,建立起县级教育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联合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咨询辅导服务,定期开展送培到校、指导到校、检查到校等活动助推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当学校觉察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又不能明确判断,家长不配合不认同学校的观点时,医教联合体要给出诊断建议,如休学治疗或治愈复课的建议;可开通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专线,实施常态化的心理援助。
(四)协同育人,明确家庭和社会责任
我们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访活动,走进中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合、家庭重大变故等情况,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家长明白,自己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并注重与子女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随时接纳并修正孩子的负面情绪,为其营造良好的心理调适环境;要培养孩子的个人爱好,多参加劳动、体育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挫折和失败后磨练意志;要禁止青少年阅读不良书籍,禁止观看暴力影视作品、淫秽录像,规定使用手机时长,不让孩子沉迷网络;要引导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理解孩子,体贴孩子,帮助孩子,理智对待孩子的早恋。
我校密切与家长合作。上半年组织了全校教师开展大家访活动;下半年组织了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宿舍和食堂。家长学校每年都组织辅导班,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给家长做讲座;高一新生开学季,学校聘请北票市某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的教官做体验式团队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与朝阳市育才学校联合举办家长培训班,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及早分类疏导学生的各种压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注重关心帮助学习遭遇困难、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及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同学间开展朋辈帮扶,纾解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