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茶十德”集说

2022-05-05曹建南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茶商养父母茶道

曹建南

一、何谓“茶德”

“茶德”一词早在宋强至(1022—1076)的诗中就已出现,其《公立煎茶之绝品以待诸友,退皆作诗,因附众篇之末》诗有“一饮睡魔窜,空肠作雷吼,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之句,其中的“茶德”指的是饮茶的驱睡、消食功效。浙江嘉兴的明代医家周履靖(1549—1640)《茶德颂》:“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也是对饮茶功效的称颂。古汉语“德”通“得”,有“获得”“获益”的意思。

日本最早使用“茶德”一词的是荣西(1141—1215),他在《吃茶养生记》(1211)中说:“抑我国人不知采茶法,故不用之,还讥曰非药云云。是则不知茶德之所致也。”其中的“茶德”显然是指饮茶的功效、好处。日本史书《吾妻镜》记载,建保四年(1214)二月四日,将军宿醉,荣西“闻此事,称良药,自本寺召进茶一盏,而相副一卷书,令献之。所誉茶德之书也。”明确把以“茶为万病之药”的《吃茶养生记》定性为称赞、宣扬“茶德”的著作。

把饮茶的功效、好处称之为“茶德”的还有成书于1279年的无住《沙石集》,其卷八叙述了一段放牛郎和僧人关于饮茶功效的对话。试译如下:

或有牛郎窥僧饮茶之所,曰:“此为何种之药?赐俺一饮如何?”僧答曰:“是乃有三德之药。……其一,坐禅时瞌睡,饮此则彻夜不眠;其二,饱食之时服之,则可消食,身轻心明也;其三为不发之药也。”

僧人所说的“三德”是驱睡、消食和不发(即抑制性欲),这和强至诗“一饮睡魔窜,空肠作雷吼”所说的“茶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世纪的蘭叔《酒茶论》把酒、茶的功效分别称为“酒德”和“茶德”,酒的代言人“忘忧君”和茶的代言人“涤烦子”各自列举典故,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最后,一位“闲人”出来调解说:“酒之德以不可尽,茶之德以不可极。吾能饮酒,又能吃茶,此二物孰胜孰负乎哉?”这才结束了双方的无谓之争。可见,所谓“茶德”,也就是饮茶的功效、益处,“茶十德”就是指饮茶的十种好处,这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概念。只不过由于“德”和“得”同音,和汉语相比,日语中用“德”表示“获利”或“得益”意思的现象更多。例如,日语的“徳用品”指的是加量不加价的商品,“買徳”是价格便宜,买了比较合算的意思,类似于我们“买到就是赚到”的说法。当然,“德”在日语中也有“道德”“德行”的意思。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日本的“茶十德”就是在“德”字的双重语义之语境中传承的,既有提倡饮茶、推广茶道的劝谕作用,也有对茶商诚信经商的告诫功能。

二、僧人和“茶十德”

据现有资料,最早记载“茶十德”的日本文献是室町时代(1336—1573)的了誉圣冏《禅林小歌》。了誉圣冏(1341—1420),常陆国(今茨城县)人,日本净土宗第七祖,博学多才,精通天台、真言、禅等各宗教义,著述多达30余部。《禅林小歌》初刊于应永22年(1415),其“茶十德”如下:

虽然,茶有十德(一、诸佛加护;二、五脏调和;三、烦恼自在;四、寿命长远;五、睡眠自在;六、孝养父母;七、息灾延命;八、天魔怖畏;九、诸天加护;十、临终不乱),苏摩诃童子经委赞之。

这是现在能确认的把“茶十德”内容以四字句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的最早资料。《禅林小歌》虽是了誉圣冏所作,但括号中的十项茶德是他弟子酉誉圣聪(1366—1440)所做的夹注,是否为此师徒二人的原创,不得而知。

作为室町时代的“茶十德”资料,还有福冈县芦屋町历史民俗资料馆所藏“茶十德釜”,这是一个室町时代末期的茶釜,因釜上有“茶十德”铭文而被命名为“茶之十德句釜”(图1),铭文如下:

图1 芦屋町历史民俗资料馆的茶十德釜(笔者摄)

诸神加护、五脏调和、烦恼断念、寿命长远、睡眠自如、教养父母、息灾延命、天魔随心、众人敬爱、临终不乱、小过毒成、德说只可。

其中的“教养父母”当为“孝养父母”之误;“德说只可”按日语文法应理解为“只可说德”,是对人行善积德的告诫。

福冈县芦屋是著名的茶釜产地,“芦屋釜”历来广受日本茶人青睐。对于这个芦屋茶十德釜,有人认为,釜上所铸“茶十德”是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明惠上人(1173—1232)书写后命人铸于茶釜的,他们的根据大概是湖月老隐《茶家醉古集》(1841),书中曰:

茶之十德:一者诸佛加护,二者五脏调和,三者孝养父母,四者烦恼消除,五者寿命长远,六者睡眠自除,七者息灾延命,八者天神随心,九者诸天加护,十者临终不乱。右铭,栂尾明惠上人使铸于釜上之自笔也。

19世纪中期的《茶家醉古集》的记载和明惠上人生活的时代相距约600年,文中所说明惠手书“茶十德”命人铸釜之事,是否和史实相符,很值得怀疑。事实上,并没有可靠史料可以证明芦屋茶十德釜和明惠上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芦屋町教育委员会认为,该茶釜和明惠无关。

除了上述四字句的“茶十德”以外,还有用三字句加二字句共24字表达的“茶十德”,也被认为是明惠上人所撰。1956年初版的桑田忠亲《茶道辞典》说:

茶之十德:明惠上人铸于芦屋釜上的茶之功能。散郁气、觉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制礼、表敬、赏味、修身、雅心、行道之十条。

这个用24字表达的“茶十德”,井口海仙《茶道名言集》(1968年)、林左马卫《角川茶道大辞典》(1990年)、有马赖底《茶席禅语大辞典》(2002年)都有介绍,其依据大概均出于桑田忠亲的《茶道辞典》。桑田没有交代这24字的出典,或许18—19世纪的茶道抄本有类似记载,但不能成为可信的史料。

明惠首创“茶十德”的说法显然是不可信的。首先,明惠生活的镰仓时代(1185—1333)的日本人对饮茶功效的认识,应与《沙石集》所说的“三德”相去不远,把饮茶功效从“三德”发展为“十德”,并用精炼的四字句形式表达,应是饮茶相当普及以后的事。其次,四字句“茶十德”和24字“茶十德”,不管是茶德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很难认同为出自同一人之手。可见,所谓明惠手书“茶十德”的故事,和把明惠奉为宇治茶祖的传说一样,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编造。

虽然明惠上人和“茶十德”的关系缺乏可靠史料支撑,但《禅林小歌》的夹注和芦屋茶十德釜的存在告诉我们,在室町时代,“茶十德”的十项内容已经完备,四字格的表达形式也已经形成。这样的茶德内容和语言形式成为后世茶界倡导“茶十德”的范本,在日本社会流传甚广,至今仍在日本茶界被奉为圭臬。

三、茶人和“茶十德”

日语的“茶人”指精通茶道的风雅之人,含义和中文有所不同。日本茶人对“茶十德”的倡导以千利休(1522—1591)为代表,《利休大事典》(1989年)“利休茶十德”条:

诸天加护、睡眠远离、孝养父母、消除重病、众人爱敬、烦恼自在、无病息灾、贵人相亲、寿命长远、悉除矇气。

有必要说明的是,“贵人相亲”的“亲”是“亲近”之义,意思是说修习茶道者容易接近贵人,和下文《茶记集说》的“不贵交高位,贱室招贵人”略同。事实上,千利休本人就是通过茶道结交权贵的典型。“利休茶十德”典出《随流斋延纸书》。随流斋,即千宗佐(1650—1691),千家第3代千宗旦的外孙,过继给第四代江岑宗左为嗣子,成为表千家第5代家元。《随流斋延纸书》是随流斋关于茶道的笔记,推定为1687—1688年所记。其中的“茶十德”为:

一者诸佛加护,二者五脏调和,三者考养父母,四者烦恼自在,五者寿命长远,六者睡眠自在,七者息灾延命,八者天魔道心,九者诸天加护,十者临终不乱。

文字、顺序都和《利休大辞典》略有不同,大概是《利休大辞典》做了合理化的调整。例如,“考养父母”是“孝养父母”之误,日语“孝”和“考”同音;“睡眠自在”和“烦恼自在”,两个“自在”重复,便将“睡眠自在”改为“睡眠远离”,表示驱除睡魔的意思。

千利休之外,杉木普斋也是曾拟定“茶十德”的茶人。杉木普斋(1628—1706),原名杉木光敬,是千宗旦的弟子,“宗旦四天王”之一。他主张茶道不应成为糊口度世的手段,而应是日常生活的乐趣,他自称“日本茶乐人”,宣称“朝闻茶道,夕死可也”,表现了弘扬 茶道的强烈使命感。《角川茶道大辞典》所引杉本普斋“茶十德”如下:

佛神加护,精气增益,除拂烦恼,寿命长延,除邪睡眠,坐禅不退,孝养父母,恶除乐穷,天魔不侵,临终正念。

依据是《普公茶话》,收于创元社出版的《茶道全集》(1937年)第十一卷,仅个别文字有异,恕不摘引。

显而易见,千利休和杉木普斋的“茶十德”从茶德内容到语言形式都基本承袭了室町时代《禅林小歌》夹注、芦屋茶十德釜的内容,并无太大的新意。

比较能令人耳目一新的“茶十德”出自明治维新史上的风云人物井伊直弼之手。井伊直弼(1815—1860),近江彦根藩(今滋贺县彦根市)藩主,1858年被任命为德川幕府的“大老”,掌握了仅次于将军的大权。因镇压“尊皇攘夷”志士、未经敕许便擅自签署《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等铁腕施政,遭到舆论反对,被攘夷派浪人暗杀。井伊直弼有很深的茶道造诣,是近代日本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茶汤一会集》《井伊大老茶道谈》等茶著。在《茶汤一会集》中,他把千利休时代的“一期一度之会”(《山上宗二记》)、“一座一会之心”(《南方录》)概括为四字格的“一期一会”,成为脍炙人口的茶道金句;书中提出的“独坐观念”,被评价为“井伊直弼创造的茶道史上前所未有的茶道思想”。

据说,井伊直弼曾拟写“吃茶十德”,请彦根清凉寺的仙英禅师指教,后让工匠写在漆器香盒盖上。此盒高2.7厘米,直径8.9厘米,被命名为“吃茶十德莳绘香盒”,现藏于彦根城博物馆(图2)。井伊直弼的“吃茶十德”是三字句,全文如下:

图2 井伊直弼的“吃茶十德”香盒

吃茶十德:助所业,解诸病,离人我,拂世尘,乐不足,消魔碍,舍慢心,入仙境,叶圣教,保长寿。

其中,“离人我”的“人我”是佛教语,佛教所说的“人我见”,指的是自身存在常住不变之我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凡俗之见。写有井伊直弼“吃茶十德”的漆器香盒,网上有售,可见至今在茶道界仍有一定的人气。

山冈俊明《类聚名物考》所记载的五字句“茶十德”也属于茶人所撰。《类聚名物考》是18世纪后期编纂的类书,其《饮食部·茶》“茶十德”条引《茶记集说》曰:

诸礼式根源、不贵交高位、贱室招贵人、众人爱敬态、亲友礼法心、胸中拂郁气、镇心不乱德、睡眠远离德、去酒毒醒醉、消饱食不滞。又一说:诸神加护、五脏调和、睡眠消除、烦恼消减、孝养父母、息灾安稳、天魔远离、诸人爱敬、寿命延长、临终不乱。

《茶记集说》无考,文中列举的五字句“茶十德”,强调了结交贵人的社交功能,显然是茶道者的视角,推广茶道的意图较为明显。其他的茶德内容和上述各版本大同小异,无须多说。

四、文人和“茶十德”

到江户时代,“茶十德”受到了文人的关注,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被称作“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之类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往往把“茶十德”作为创作题材。“茶十德”以四字句汉文表达,对于教育水平不高的下层民众来说,不容易理解,被文人植入通俗小说以后,便不断向广大市民阶层渗透。

例如,初刊于1642年的如垒子《可笑记》卷一记载了一位茶道者和另一位非茶道者的对话。茶道者说:“古书记载着‘茶之十德’,茶道流行世间,无论大名小名、贵贱老少、是僧是俗,皆以此游乐。若受茶之款待而不知礼法,必当蒙羞,贻笑大方。”试图以饮茶益处和社交礼仪为理由劝导对方学习茶道,以扩大茶道人口。非茶道者答曰:

不知茶道岂便蒙羞?大圣人孔子曰:“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闻“茶十德”之内,有“诸人爱敬”之德、“佛神加护”之德、“清心得道”之德、“父母孝养”之德。今实无道心之人玩茶,其无德也,未有疑矣。然则当世之茶道者却有十损,何能得十德耶?

然后详细分析了缺乏“道心”的茶道者因违背茶德精神而招致“十损”的现象,批判了借茶德之名,行谋利之实的茶界时弊,阐述了讲“茶十德”的前提是要有“道心”的见解。《可笑记》的这段对话,宣扬了“茶十德”的社会教化价值,对规范茶人、茶商的行为,促进“茶十德”在民众间的广泛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假名草子”中也有比较另类的“茶十德”之说,楳条轩《围嘴儿》(日文原题《よだれかけ》,1665年)从文人饮茶的角度阐述了饮茶的十种好处。试译如下:

所谓“茶之十德”,首先,春宜觉午睡,此其一;茶烟轻飏,如霞气绕衣,此其二;夏日有降炎暑之德,此其三;或使流汗,成浆入口,以凉体内,邀汗之药也,此表其四、五之德;秋日添楼月之兴,此其六;落磑恺者,碾落茶之谓,纷落于茶磨之上,犹如落花,此其七;又有六之花兴,此其八;冬日敲冰,夜间煮茶,亦为一兴也,此其九;更甚者,慰藉寂寞之德,深也,此非十之德耶?

作者描述了文人茶道家对春夏秋冬四季饮茶的不同感受,强调的是文人玩茶的闲趣雅兴,只不过语言表达和通常的四字句相比有些另类。也许正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如四字句那样易诵易记,文人的闲趣雅兴也难以被忙于生计的市民大众接受,故《围嘴儿》所述的“茶十德”未能流传。

以告诫茶商诚信经商为主题的“茶十德”小说,是井原西鹤的《日本永代藏》(1688)卷四中的《茶の十徳も一度に皆》,钱稻孙译为《饮茶十益一霎空》。故事说,一个以挑茶担卖早茶发家致富的光棍在成为大茶庄老板以后,仍不思娶妻成家,只图赚钱牟利,利欲熏心,以做染料的名目从外地买来煮过的茶渣,掺和在茶叶中售卖,赚黑心钱。最后受到老天惩罚,突发癫狂而死,落得个家产无人继承,亡灵无人祭拜的悲惨结局。作品没有在主人公发财致富经过上花费太多的笔墨,却着重描写了他癫狂暴死的过程和死后的凄凉,旨在强调果报不爽的佛教观念,突出老天惩罚的惨烈,以形成对不法茶商的震慑。除题目提到“茶十德”以外,小说中没有涉及“茶十德”的具体内容。作者以“茶十德”为题写不法茶商的教训故事,一方面说明到17世纪后期,“茶十德”在日本民众之间已经广为知晓,另一方面也反映,不法茶商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在当时已非绝无仅有。小说以卖假茶遭报应的故事和“茶十德”的标题互为映照的创作手法告诫、警示茶商,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在,去日本的茶叶店,往往可以看到店堂内挂着写有“茶十德”的镜框或匾额,以显示本店恪守茶德、诚信经商的承诺。“茶十德”不仅是宣扬饮茶好处的口诀,也是茶商经营的守则。

综上,最早把饮茶功效称为“茶德”的日本人是镰仓时代的荣西。此后,日本人的“茶德”概念由“万病之药”的“一德”发展为驱睡、消食和不发的“三德”,到室町时代,内容完备、语言精炼的四字句“茶十德”见诸文献和茶釜。此后,“茶十德”受到茶人、文人的关注,各种版本不断出现,成为提倡饮茶、推广茶道、规范茶商的教谕而流传于日本社会,其中以缺乏可靠史料支撑的所谓明惠上人的四字句“茶十德”流传最广。

20世纪50年代开始见诸日本出版物的以“散郁气”开头的24字“茶十德”,和我国茶文化界普遍流传刘贞亮“茶十德”内容相同,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猜你喜欢

茶商养父母茶道
寻迹万里茶道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解除收养关系能否要求补偿
图说
《茶道六百年》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