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瓶梅词话》中的茶类书写及吃茶行为的叙事功能

2022-05-05张国栋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果茶香茶词话

张国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神农氏是最早发现茶叶的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中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后经过汉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高峰。唐宋时期的人们,自上至下皆喜饮茶,茶叶进入到各种文学体裁之中,同时,制茶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饼茶和串茶两种新型的茶品在唐朝问世”。经历了元朝的沉寂,饮茶习惯在明朝再度兴盛,也在此时,瀹饮法替代烹煮法成为社会的主流。“自汉唐至明清,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宋的研末煎点,元明以后的叶茶冲泡”。吃茶方式的简便化也令饮茶风俗在明代得到迅速发展,上至皇朝权贵,下至市俗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

《金瓶梅词话》中的内容涉及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吃茶行为的描写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几乎每回都有写茶的段落,仅涉及“茶”的字眼就多达几百处,并且还有与茶相关的唱曲。可以说,《金瓶梅词话》是明代市井饮茶风俗的百科全书。

目前,学界对《金瓶梅》中有关茶的描写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如刘学忠《论〈金瓶梅〉与中国茶文化》、陈诏《〈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桂遇秋《〈金瓶梅〉中的茶文化》、张春彦《浅谈〈金瓶梅〉中的茶文化》、郑培凯《〈金瓶梅词话〉与明代饮茶文化》、陈伟明《杂谈〈金瓶梅〉与明代茶文化》、黄强《〈金瓶梅〉与茶》等。这些研究成果或是从中国饮茶的历史入手,将《金瓶梅》中的文本内容与明代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以探求当时的饮茶风俗;或是细致分析《金瓶梅》中的茶品、茶类,和与之相关的茶具、茶食等,深刻解剖文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书中茶类书写及吃茶行为进行探究,具备以下特点:其一,所依据的版本为明万历年间的词话本《金瓶梅》,因后续版本相较于词话本,对吃茶行为的描写略有删改,由俗变雅的特征较为明显,故不采用;其二,前人研究成果多注重茶文化研究,对“吃茶”这一贯穿全书的叙事线索关注较少且研究深度不够,故重点论述吃茶行为的叙事功能。

一、《金瓶梅词话》中的茶类统计及其文化意蕴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饮茶已融入明人的生活,《金瓶梅词话》中有着大量关于茶的描写,但总体分析,可以将茶分为三类,即果茶、名茶和香茶。

(一)果茶

《金瓶梅词话》中的人物饮茶以果茶为主(详见表1),较少出现清茶,相关的名茶书写也仅仅涉及“六安茶”和“雀舌茶”两种。果茶即在原有茶叶的基础上加入果品、蔬菜和一些调味品等,进行烹煮或浸泡,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饮茶方式。明代屠隆《考槃馀事》中记载:“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伴茶。”1这种吃茶方式显然与上层文人雅士以清淡为主的饮茶习惯不同,但迅速成为当时市民大众之间较为流行的饮茶风尚。明人朱权云:“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顷,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果茶作为一种茶点,也是当时人们在未到饭点肚子饥饿时的一种选择。

表1 《金瓶梅词话》“果茶”种类统计表①

根据书中描述,果茶中加入的果子与佐料复杂且丰富。胡桃、松子、土豆等都可以加入茶中,甚至出现了“姜茶”。“姜茶”在前代早已有之,明代田艺蘅在《煮茶小品》中云:“唐人煎茶,多用姜盐。”其中有些情况是相对极端的,如“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此种现象虽是对明朝饮茶风俗的反映,但也有一些夸张的成分。这种饮茶习惯与当时的清雅之风相背离,喝茶须尝其清香之气,果茶却加入了许多果蔬调料,是豪富官绅所追求的重口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陆羽认为在茶水中放入各种调料去烹煮,则将茶水变为污水。宋代蔡襄在其《茶录》中也表达出相同的观点:“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明代田艺蘅云:“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如有佳茶,亦无事此。”茶自有其独特的香气,在其间加入珍果香草反而会掩盖茶的香味。可知,陆羽、蔡襄和田艺蘅等茶家都反对在茶水中放入果蔬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雅士的态度。“雅茶在于清,而俗茶在于杂;雅茶重在精神享受,而俗茶重在物质享受;雅茶之主体为文人士大夫,俗茶之主体为官绅及市井市民 ”。《金瓶梅词话》主要描写了以西门庆为中心的下层官绅阶层,并以广大的底层市民社会为背景,形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明朝市俗生活图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金瓶梅词话》所代表的是市民大众的文化审美,与文人雅士的品味尚有一定的距离。张竹坡在评点“吴月娘扫雪烹茶”这一情节时,亦写道:“是市井人吃茶。”故书中的吃茶行为是以“俗茶”为主体,较少涉及雅茶的描写,这也符合书中所描写的人物群体身份。《红楼梦》中关于果茶的描写较少,如第十九回:“彼时袭人之母接了袭人与几个外甥女儿、几个侄女儿来家,正吃果茶。”描写贾宝玉到花自芳家去探望袭人,而袭人的亲戚们正在吃果茶。可知果茶存在于下层市民阶层中,如袭人的娘家,而在贾府中则以饮名茶为主。

(二)名茶

《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名茶很少,仅有“六安茶”和“雀舌茶”两种(详见表2)。

表2 《金瓶梅词话》中“名茶”统计表

明代的许次纾在其《茶疏》中认为:“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可知六安茶是当时的名茶,“六安茶有清胃消食功效,大概对酒肉无度的西门庆相宜吧”。“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馀,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句有云:‘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冷水,重试君谟小凤团。’观此,则一时赏重可知矣”。六安茶是当时的贡茶,只有朝廷权贵才有资格享用。其被诩为天下第一茶,虽有夸张之处,亦可见其名贵。书中描写西门庆的妻妾可以随意享用六安茶,其用意也是为了衬托出西门家族的泼天富贵。

同样的,“雀舌芽茶”也是当时的名茶。“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日‘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亦知“雀舌芽茶”为茶中上品。

即使可以饮用六安茶和雀舌芽茶这样的名茶,西门庆也并没有将名士的清雅之风表现出来,反而衬托出自身暴发户的痞气。西门庆虽有泼天财富,但他经常不满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做出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如他对官哥说:“儿,你长大来,还挣个天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周礼》六官,冢宰居首,谓之‘天官’……天官掌‘邦治’,故又谓之‘治官’”。可知,天官居于六官之首,后世也代指文官,与武官相对。西门庆对自己不是文官出身还是心存芥蒂,骨子里的科举进士文化还是无法抹除,希望官哥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除此之外,西门庆还在庭院设计中处处以文人雅士标榜自身,如其中的假山真水、翠竹苍松、楼榭亭台以及书房的建造。但这些场所却成为其藏污纳垢,行苟且之事的乐园,实是讽刺之极。西门庆作为一个穷奢极欲的暴发户,其本质依旧是明朝市井俗人的体现,虽然想要模仿文人士大夫附庸风雅,但画虎不成反类犬,终成笑柄。

(三)香茶

书中关于香茶的描写如下表3:

表3 《金瓶梅词话》“香茶”内容统计表(未完全)

香茶具体是哪种茶叶?书中并没有作具体介绍,但从相关描写中可以得知,香茶作为一种交际礼物用品,其价格名贵,具有清新口气的作用。像应伯爵这样的市井人物,没有财力购得香茶,只能乞求西门庆施舍,书中有多次关于应伯爵向西门庆讨要香茶的描写。同时,西门庆财力雄厚,一直将香茶贴身携带,如“香茶在我白绫祅内,你自家拿”,以作不时之用。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对香茶作过描述:“至于香茶沁口,费亦不多,世人但知其贵,不知其每日所需,不过指大一片,重止毫厘,裂成数块,每于饭后及临睡时以少许润舌,则满吻皆香,多则味苦,而反成药气矣。”即使到了清代,香茶也是一种较为昂贵的物品,因其洁口开胃的功能,常常被世人随身携带。

果茶、名茶与香茶是《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三种主要茶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饮茶特点与文化风俗。同时,作者在创作中大量融入茶类描写,也是为行文叙事作铺垫,以吃茶为引子,叙写故事情节。

二、《金瓶梅词话》中吃茶行为的叙事功能

与《红楼梦》《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相比,《金瓶梅词话》中的茶描写不但内容丰富、数量多,而且关于吃茶行为的书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现实,与书中人物的活动言行紧密相连。果茶是书中最为常见的茶类,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平民百姓亦可以享用;名茶与香茶则较为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书中人物饮用何种茶品,待茶的礼节与动作都可以显示出地位尊卑与人情冷暖。

作者如此书写,所产生的效果有二:其一,充分反映出当时的连俗民情。作者以饮茶为切入点,充分关涉到市俗大众的饮食风貌,为读者呈现了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景。其二,茶作为常见的物象,已经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吃茶行为有着情节建构意义,起着引起、承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由此,也更符合生活情理,易为读者接受。

(一)时间叙事

书中以吃茶行为作为衡量时间的一个标准,基本上为“数词+量词”的形式,如“半盏茶时”“两道茶”等,且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均为短时间,凸显时间的“短”。一般前面也有一些程度词,如“那消”“只吃”等。《水浒传》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如第一回中的“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以及第八回中的“酒保去了一盏茶时,只见请得薛霸到阁儿里”。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袭人方放心,也就朦胧睡着。没半盏茶时,只听宝玉叫‘晴雯’。”可知,将吃茶行为引入生活中作为短时间计时,已成为明清小说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表4 吃茶行为的时间叙事功能

书中第四十九回,官哥受到潘金莲的宠物猫雪狮子的惊吓而成疾,没挨过几天便不治身亡,书中描写的“半盏茶时”便是一个时间量词。现代人认为一盏茶的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半盏茶时大约为五分钟。又如书中的“一钟茶”“两道茶”等都表示一种时间概念,形容时间的“短”,充当了小说中很多无法用具体时间来表达的时间概念,吃茶行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时间叙事的作用。

在清朝,国外的钟表已经传入中国,但很名贵,只有贵族世家才有可能使用。《红楼梦》中经常出现钟表一类的计时工具,如贾宝玉会随身携带一块金表。《金瓶梅词话》大致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此时还未有钟表一类的计时工具,人们便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吃茶行为作为计时的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和生活情理。

(二)冷暖叙事

首先从递茶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尊敬与否。

西门庆是官商一体的豪绅,财势通天,把持着整个清河县的命脉。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西门庆趋之若鹜,奉承迎合,无论是妻妾、奴仆、丫鬟、市井流民还是拥有官职的千户,都对西门庆毕恭毕敬。西门庆的一众妻妾关系复杂,各怀鬼胎,互相争风吃醋,想要提高自己的位置,对西门庆也是言听计从。其中吴月娘为了“小人离退,夫主爱敬”,采用了贼瞎子的办法:“又朱砂书符一道,烧火灰,暗暗搅在酽茶内。若得夫主吃了茶,到晚夕睡了枕头,不过三日,自然有验。”一方面表明吴月娘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需要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在吃茶行为上作法的方式来求得夫妻恩爱,可见吃茶行为的日常重要性。

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于吃茶行为上对西门庆的奉迎也是不同的。其一,西门家的奴仆。因身份地位低下,且生计来源于西门庆,故卑躬屈膝,弯腰举茶,“双手递茶上去”,以示尊敬。其二,妻妾、丫鬟奉茶。“抹去盏边水渍”,体现出女性的细心和柔美,“双手递与”表现出尊敬。其三,依附于西门庆的店铺伙计。韩道国本是一市井破落户,后因受西门庆赏识成为管理店铺的伙计,为人轻飘浮躁,巧于言色,颇有帮闲意味,“举的高高”“奉与”表明其明显的讨好,品质卑下。其四,有利益往来的官员。《金瓶梅词话》中描写了不少与西门庆有利益往来,受到西门庆资助的官员,如蔡状元、何千户等。他们虽有官职,但在当时扬商抑士的社会环境中,不得不向财富通天的西门庆低头。如书中描写何千户“躬身捧茶,递与西门庆”,“躬身”则将谦卑的姿态描绘出来(详见表5)。

表5 递茶动作与情感态度

其次,从待茶礼仪上彰显出地位的尊卑与世道的人情冷暖。

《金瓶梅词话》描绘了一个昏聩的黑暗社会,充斥着金钱利益和人性欲望,每个人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追逐自身的欲望,同时亦是一个阶级社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饮茶习俗已经融入明朝中后期的平民日常生活之中,也因此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待茶礼仪。但不同地位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待茶之道,体现出世态人情。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中,“这张四见说不动这妇人,到吃他抢了几句的话,好无颜色。吃了两盏清茶,起身去了”。张四本想为孟玉楼说媒,却被其一顿训斥,脸上无颜面,吃的也是几盏清茶。可见孟玉楼并不礼遇张四,以清茶冷饭来款待他。西门庆作为清河县的豪富官绅,地位炙手可热,他人对西门庆的礼遇也是毕恭毕敬。“西门庆把桂姐搂在怀中陪笑,一递一口儿饮酒。只见少顷鲜红漆丹盘拿了七钟茶来,雪绽般茶盏,杏叶茶匙儿,盐笋、芝麻、木樨泡茶,馨香可掬”。又如“少顷,顶老彩漆方盘拿七盏茶来,雪绽盘盏儿,银舌叶茶匙,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甚是馨香美味。桂卿、桂姐每人递了一盏。陪着吃毕茶,接下茶托去”。相比于“清茶”,款待西门庆的茶类繁盛。除此之外,茶盘、茶匙等茶具也是非常名贵:“雪绽般茶盏”与“银舌叶茶匙”。明人张源于《茶录》中谓:“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屠隆《考槃馀事》中谓:“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明代朱权云:“茶匙要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可知白色如玉的茶盏与银舌叶茶匙当属名贵之物。

同时,西门庆对一些达官贵人在待茶之道上也是礼遇有加,非常重视吃茶的礼仪。这也是促成西门庆可以财权双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西门庆款待荆都监,茶水迟迟不上来,且被嫌冷不好吃。西门庆立刻换茶,并告诉月娘:“今日顿这样茶去与人吃,你往厨下查,那个奴才老婆上灶,采出来问他,打与他几下。”由此可见,待茶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又如西门庆招待夏提刑时,“不一时,棋童儿云南玛瑙雕漆方盘拿了两盏茶来,银镶竹丝茶钟,金杏叶茶匙,木樨青豆泡茶”。从换茶的次数上也可以看出客人地位的尊卑,“一面脱去衣服,二人坐下。左右又换了一道茶上来”。蔡状元到西门府作客,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游览地点的不同,需要时常更换茶水,“茶汤两换”也经常出现在西门庆待客的场景中,以显示对客人的尊敬。

众人对西门庆的礼遇与尊重,也是想要依仗他的豪富与地位。在西门庆死后,曾经的亲朋好友立刻疏远起来,偌大的西门家族树倒猢狲散。在书中第八十回西门庆死后的葬礼上,“蔡御史道:‘也不消坐了。拿茶来,我吃一钟就是了。’左右须臾拿茶上来。蔡御史吃了,扬长起身上轿去了”。 蔡御史曾经在困难时受到西门庆钱财上的救济,由此才平步青云,但如今却十分冷淡,仅吃了一钟茶便扬长而去。此时的“一钟茶”表现出时间的短暂,也显示出蔡御史对西门庆之死的冷漠。

再次,“茶”也是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重要物品。

将茶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的现象,古已有之,特别是在上层文人雅士之间更为寻常之事。如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又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都描述一种以茶会友的情境,表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明清时期,互赠茶叶更是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蔡状元那日封了一端绢帕、一部书、一双云履;安进士亦是书帕二事、四袋芽茶、四柄杭扇。各具官袍乌纱,先投拜帖进去。西门庆冠冕迎接至厅上,叙礼交拜”。又如“二官揖让进厅,与西门庆叙礼。蔡御史令家人具贽见之礼:两端湖绸,一部文集,四袋芽茶,一面端溪砚”。“芽茶”是指用新长出的嫩芽所制成的茶叶,价值很高。可见,“芽茶”已成为当时豪富官绅交际用的高档礼品。“不一时,应伯爵、谢希大来到。唱毕喏,每人封了一星折茶银子,说道:‘实告要送些茶儿来。路远,这些微意,权为一茶之需。’”茶已融入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中,“折茶银子”也成为酬谢他人的常用方式。吃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以至于现在,茶叶也是人们之间酬谢赠答的一种重要礼品。

除此之外,在定亲、娶亲等场合中,茶礼也是其中重要的婚俗礼节。“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茶在婚姻关系中往往有着美好的祝福。茶叶一年四季常青,寓意着婚姻永远幸福,青春常在;且茶树轻易不能移植,固守本心,象征着一对新人从一而终,永结同心。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明清世情小说中,如《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中,“寄姐走过门来,端端正正的拜了两拜。狄员外道:‘好位齐整姑娘!有了婆婆家不曾?’童奶奶道:‘还没有接茶哩。算命的只说他婚姻迟着些好,不要急了。’”“还没有接茶”即表示还没有定亲,此处的“接茶”代表着定亲。《金瓶梅词话》中有许多婚俗描写涉及茶礼,但因“冷暖”场合的不同有些许差异。如第九十一回中,孟玉楼改嫁李衙内,其中对茶礼的描写:“命阴阳择吉日良时,行茶礼过去就是了……四月初八日,县中备办十六盘羹果茶饼,一副金丝冠儿,一副金头面,一条玛瑙带,一副玎粴七事,金镯银钏之类,两件大红宫锦袍儿……共约二十馀抬……到西门庆家下了茶。”第一百回,吴月娘来云离守家避难,提起儿子孝哥的就亲之事,“因把那百颗胡珠、宝石绦环交与云离守,权为茶礼”。可见,茶礼不仅仅有名贵茶叶、茶饼等茶食,还包括一些珍珠宝石,以至于发展成为聘礼的代名词。无论是李衙内还是吴月娘所下的茶礼,都较为贵重,体现出他们对婚事的重视。而在第十九回中,李瓶儿因等待西门庆不及,误嫁蒋竹山,后经波折改嫁西门庆,但西门庆心中不快,对玳安道:“既是如此,我也不得闲去。你对他说,甚么下茶下礼,拣个好日子,抬了那淫妇来吧。”李瓶儿的待遇则要简陋得多,非但没有西门庆的茶礼,自己反而要抬过去很多嫁妆。而且一顶花轿落在大门首,半日没有人去迎接,被西门庆冷落了几日。在茶礼的待遇上,也体现出人情冷暖,地位尊卑。

(三)情色叙事

晚明时期,“异端思想”活跃,不断冲击着封建程朱理学。王阳明致力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行为准则,这种革新思想“处处是打破道学的陈旧格套,处处表现出一种活动自由的精神”。心学思想盛行,理学不再独尊,人们往往在传统儒学文化的背离与回归之间徘徊,人的各种欲望也被充分尊重。由此,人们不再拘泥于各种儒学规制的限制,追求享乐,对声色犬马也不再避讳。

反映到吃茶行为上,前文已经论述,《金瓶梅词话》中的众人是以“果茶”为主要饮茶方式的,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在茶中放入各种果蔬和调味品,有的甚至放入十几种果品。这种追求重口味的吃茶行为,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感官欲望。虽然上层文人雅士依然坚持清雅的饮茶习惯,但广大社会市民吃果茶的风俗已蔚然成风,其中也包括一些地主官绅。作者深刻意识到当时社会吃茶方式的改变所反映出的人性欲望,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中,成为情色书写的一部分。吃茶行为在《金瓶梅词话》中的情色叙事功能有二:一是促成情事的发生;二是作为玩乐的辅助工具,烘托了欢愉的氛围。

首先,吃茶行为促成情事,俗语说:“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吃茶行为是作者用来铺叙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书中,无论是西门庆一系列的猎艳情节还是其他人的玩乐故事,吃茶行为是促成情事得以发展的契机。如西门庆与潘金莲是在卖茶王婆子的撮合下认识,也是在茶坊中得成好事,书中第三回的回目为《王婆定十件挨光计,西门庆茶房戏金莲》,茶房为场所,吃茶乃是契机。“王婆子茶坊卖茶是假,售色是真”。由此,西门庆在猎取潘金莲的过程中与“茶”事是紧密相连的。又如第八十二回中,“当初没巧不成话,两个正干得好,不防春梅正上楼来拿盒子取茶叶。看见两个,凑手脚不迭,都吃了一惊”。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陈经济勾搭成奸,而这桩丑事被撞破正是因为春梅上楼来取茶叶。作者安排故事情节发展非常巧妙,茶也成为其情色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次,茶叶成为玩乐欢愉的辅助工具,是小说中西门庆用来调情的重要调剂物。如书中第四回描写:“西门庆嘲问了一回,向袖中取出银穿心、金裹面、盛着香茶木樨饼儿来,用舌尖递送与妇人。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鸣砸有声。”西门庆在院中留恋桂姐,应伯爵唱了一曲《朝天子》:“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这支咏茶的 《朝天子》原载《雍熙乐府》第十八册‘杂曲部’,题‘嘲妓名茶’”。此曲语意双关,兼顾名茶与嘲妓。将女妓比作嫩茶,身姿、品相都与嫩茶一般令人魂牵梦绕,流连缱绻。应伯爵作为帮闲中的翘楚,所吟咏的此曲《朝天子》亦是符合当时香艳的情境,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

三、结语

《金瓶梅词话》中大量而丰富的茶描写,是对明朝中后期饮茶风俗的反映。“吃茶行为”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点缀并丰满故事内容,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作者的一些信息,对继续缩小作者范围起到了助益作用。文章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书中所描述的茶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与明代的史料、典籍联系不够密切,同时,吃茶行为也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此也应作出探究。这将在后续研究中做出改进。

宋代斗茶图

①本文表格中所引《金瓶梅词话》原文,均来自明代兰陵笑笑生著,陶慕宁校注,宁宗一审定的《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故不再重复标注。

猜你喜欢

果茶香茶词话
制作蜂蜜柚子茶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春天的婆婆呐
基于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研究三叶香茶菜抗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机制
月兔香茶凝紫砂——谈谈“玉兔壶”的工艺之美与象征意义
新词话
词话三则
把自己煮成一壶香茶
大力提升我国果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