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节气行走

2022-05-05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立秋立春节气

沿着节气行走,我们走过四季轮回,明晓大地的循环;沿着节气行走,我们从那镌刻在天地间的古书上读懂乾坤;沿着节气行走,我们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宏大史书。

立 春

◎沈胜衣

古时的“春节”是立春,民国时,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而将正月初一的称谓“元旦”移为西历的1月1日。故此,初一至立春,在古代是欢庆腾腾之时,看诸书所记各个朝代、不同地域的仪式风俗,五光十色,纷繁炫目——在现代城市中已大都荡然无存了,只能以闲读古籍来追想一份纸上春色。

关于立春的诗词,四年前读过王景科《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的“立春”部分,感到辛弃疾《好事近》下阕最近于我的心情:“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唯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如今读得更多,还是觉得这几句最好。

人日、立春,古时皆以天气晴明为吉兆。这边厢,却是前几天晴热,而今早开始冷空气来临,多云阴凉了。虽然戴复古《人日》云:“人日不阴今见稀”,但到底还是有点扫兴。幸好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读到一段话:“(人日)阴沉沉的天气往往给人不吉利的感受,(但)人日若逢立春,春意盎然,给人以快感。”就是说,两个日子交叠,多少带来了一点好心情。

而更加天公作美的是,下午又开始放晴,暖阳照花,甚感天意知心。

自家那些花果水仙、勿忘我、康乃馨、圣诞红已经由盛而略显残:白茶开剩一朵;杜鹃、银柳、蝴蝶兰、蕙兰、菊花、芍药、桂花、年桔、人参果还好;金黄和粉红的百合则犹自前赴后继地开……按古籍皆谓立春、正月“草木萌动”,各种农艺之书也多述此时栽种花木蔬果之法,唯因岭南冬暖春早,故有此况。

古人咏春,既有气象,新之欣喜,更多的却是年华消逝及思人忆往等伤叹。如立春恰在人日的古诗词,以宋人毛滂《五陵春》的结句最佳:“老也探花人。”只是,无论北方的花发人老,还是南方的花随人老,都未始不是“造物悯人”:老去情薄,总有几枝随着。

生命也总是这样,在广大的悲感上,开出小小的欢愉。

(选自《书房花木》)

赏析

本文从古时的“春节”说起,到关于立春的诗词,再到立春的气象之新,我们在精致温婉的文字里畅游,由此体验古典的醇厚感。而文末一句“生命也总是这样,在广大的悲感上,开出小小的欢愉”,则更是让人一看再看,一想再想。

薄雨清明

◎简 媜

清明之后的薄雨天气,水乡居民得了很好的理由不出门。

屋瓦上,炊烟如一条游龙,惊动竹林内避雨的谷雀,以为起了雾,走了雨。

我打从街道走过,湿滑的石板拉着我的瘦影。影子浮在石上,有点人在江湖之感。

瓦檐下的民家正在烹煮什么呢?祭祖的牲礼还在,此刻或有巧妇站在灶前,料理今晚的丰宴。清明之后,邀亲族聚坐,说说生的年岁或逝者的轶事。

雨季不适合出游,雨丝湿了衣袖,步履也因吃水益加沉重。

雨阵收山了,屋檐滴下水珠。闷慌的孩童纷纷夺门而出,街坊间一阵脆亮的童谣。

未出门的人忙些什么?为一场宴席愉快地躲在庖厨内?为一件远行的袄子,不能停止针线?还是卧榻上响起亲人的咳嗽声,挪起她正在拍背?

风雨无私,漂洗众家屋瓦,可又让人担忧,一寸寸洗下去,总有瓦薄的时候。届时,我若回到这里,这些人会在哪里继续他们的故事?

人世不断衍生悲欢故事;欢乐的末节带了钩,钩起悲伤的首章;而悲伤又成为另一篇欢乐故事的楔子。有了这些,使大雨中的人们懂得安分守己,与所系念的人更接近,共同品尝一桌佳肴,举杯祈求今岁平安:也借着一碗参汤,把无怨无悔的细心和盘托出,人的有情必须放在无情的沧桑之中才看出晶亮。

时间,从来不善于人情,万年之后,我与这些人都要消逝。那时也还会有清明的飨宴;会有突然的骤雨打在民家屋顶上,只不过熬药的人换了面孔,雨中游吟的人换了步履。相同的是,仍有无家可归的心,无法根治的宿疾。

就连白鹭鸶也还用旧日姿势飞翔,只不过停栖的沙洲已垦为良田,而今日街坊化为茫茫沧海。

我仿佛看见未来的一只白鹭,正好栖息在打帘子,挨着窗台做针线的新妇旁边。

(选自《哲思》2012年第4期)

赏析

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写“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色,借雨景抒情。在她冷靜优雅的思绪里,清明的忧伤如轻烟、似薄雾,挥之不去。文章线索分明,清明情感的红线贯串全文,虽然没有直接抒情,读来却情深意浓。文章语言淡雅,流利自如,连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令人身临其境,对过去、对未来的清明之情生出无尽的想象。

立 秋

◎王 琪

这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山含情,水含笑,天高云淡,风烟俱净。

这是一个叫“立秋”的日子,自此挥手告别了夏,转身迎来了秋。

一只斑蝶,穿越季节,抵达庄周的清梦;一位文人,笔蘸千古的月色,描摹不朽的风声;而一些农人,则匆匆行走在春华秋实的路上,追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小康境界。

立秋的日子里,播春者的步履更加匆匆,追梦者的目光更加深邃。

立秋是我国最古老的八个节气之一,这八个节气就像八位谦谦君子,八个兄弟姐妹,镌刻在周人手中的兽骨上,流传在华夏民族的记忆中。它传递着农业文明,指导着农事活动。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自古以来,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人们对这个节气非常重视。早在周时,周天子要在这一天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唐相承,“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到了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还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清代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广大秦州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尝新、奠祖、“贴秋膘”的习俗。

立秋还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节气。立秋过后,虽然秋风渐凉,秋意渐浓,但伏天未了,暑热未止。夏与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民间就有了以是否降雨为标志的顺秋、反秋的说法,有以三伏长短为标志的“秋裹伏”“伏裹秋”的说法。秋天应该凉爽,下雨能有效去暑,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这天下雨就叫顺秋,反之,立秋这天不下雨,就叫反秋,天气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炎热,称之为“秋老虎”。三伏天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结束的,叫“秋裹伏”;三伏天超过立秋之后15天结束的,称为“伏裹秋”。然而,不管“秋裹伏”还是“伏裹秋”,老百姓企盼的都是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季节跨过立秋的栅栏,夏日的浮躁内敛为深沉的美丽。行走在立秋的节气里,地上的风声,也变得沉稳而多情。它走过原野,红了枫叶;它走过人间,白了黑发。天上的明月,也变得清澈而纯粹,宛如离人的泪眼,左边是上弦,右边是下弦,一半是离,一半是合。早秋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日子。它有着雍容华贵的姿容、五彩缤纷的盛装,亦有着淡定从容的品格、深沉优雅的气质。原野上风姿绰约的田禾,点缀着盛世的天空,歌咏着时代的风流;园子里低头沉思的果子,以哲人的姿态,叩问生命的真意,追寻彼岸的禅境;路边纤弱的猫儿草,也举着毛茸茸的果实,奉献给岁月一份简单而平实的礼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立秋,让成熟的万物更加芬芳,让丰华的人生更加华美。站在立秋的台阶上,回望曾经的山高水长,不管是消魂蚀骨的欢乐,还是刻骨铭心的痛苦,都已成为云烟过往。曾经沧海,今后的岁月会是碧水长天、好风如水吗?我期待在立秋过后的人生节气里,能有一份秋的从容,秋的沉静。

(选自《天水晚报》2014年8月2日)

赏析

文章介绍了立秋的习俗和秋天的季节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作者妙笔生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优美的语言,把秋天刻画得摇曳多姿,使文章饱含哲理,既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又能给读者人生的启迪。66CA8C24-1A2A-495A-B974-03BD1A16EA50

猜你喜欢

立秋立春节气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农事 立秋
“立春”知识大比拼
立秋吃什么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