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消费教育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2-05-05魏晓倩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德育

[摘   要]在消费主义盛行以及大量媒体广告的渲染下,当代青少年表现出消费主体性动摇、享乐主义倾向以及审美趣味下降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失当问题,同时,针对青少年的消费教育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缺乏应有关切,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滞后,家庭教育引导失当。对此,社会成员要全方位参与,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要创新德育课程,紧密联系青少年消费生活;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消费榜样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消费教育;德育;家庭教育

一、消费教育的内涵界定及现实意义

1.消费和消费教育的内涵

消费是指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包括劳务和精神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和行为[1]。青少年消费是指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欲望而购买或消耗相应的产品及服务的行为。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消费推动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但如果缺乏对消费知识的普及、正确消费观念的塑造以及消费技能的训练,就会出现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生产消费的主要承担者,对这一群体进行消费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2]。消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完整消费知识、成熟消费观念、多样消费技能的现代消费者,根本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做出最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消费决策。青少年消费教育是指借助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协同培养青少年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念、理性的消费决策能力以及全球化的消费视野,帮助青少年积极适应现代消费社会的同时,养成消费独立人格。因此,青少年消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能仅限于学校已有的德育课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不可忽视。

2.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群体既是当前家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主要参与者。出生在数字经济时代、成长于网络消费盛行环境下的青少年,拥有比父辈更开阔的消费视野,更容易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其消费观念更加超前和大胆。与此同时,没有太多经济压力的他们容易忽视商品背后的生产和创造过程,忽略消费行为所要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从而产生一些非理性消费。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1)有利于普及社会消费观念

研究发现,孩子经常能主导家庭消费决定。青少年作为家庭消费的核心和主要受益者,自身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映着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倾向。如果能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消费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后喻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将向家庭成员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行为,使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达到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此外,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如果在社会化早期能够建立完整的消费知识和技能体系,将有利于其未来社会生活的顺利开展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解放的实现。

(2)可以缓解群体冲突事件

青少年消费行为习得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可能会模仿学习成人不良的消费行为,过分看重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并错误地借助虚无的符号进行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消费水平上的差距也会自然地将共同学习成长的青少年分为不同的群体、圈子,对青少年的生活交往、行为方式和心理性格、价值取向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3]。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其理性、科学地消费,端正消费态度,尽量减少青少年群体中外在的身份分化和隔离,有助于弱化学生群体间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意识,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青少年消费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缺乏应有的关切

随着泛滥西方的消费主义进入中国,消费成了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标准,人们试图用消费带来的快感替代幸福感。同时,大众传媒将物的简单需要美化,将物的使用价值抽象化,赋予物“虚幻意义”上的符号象征意义。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手段,更是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4],而真正的消费自由内涵却被扭曲、遗忘。

部分社会成员对物的过度占有和过度消费的不良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消费选择,被处于学习模仿期的青少年一一接纳,部分心智尚未成熟、实践经验较少、勤俭习惯尚未养成的青少年消费逐渐成人化。对此,社会却缺少对青少年消费行为应有的关照和引导,对青少年消费观念上的引领担当和消费实践上的表率作用不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对青少年教育负责,但全社会对自身的教育使命还未深刻认识,对青少年的消费行为还缺乏普遍关注。

2.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滞后

相较于欧美国家较成熟的学校消费教育体系,我国开展消费教育的学校数量有限,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自觉意识缺乏,系统完善的学校消费教育课程体系更是欠缺。

一方面,雖然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已久,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远未消除。这导致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内容多为升学考试所需的生产性知识或为就业服务的操作性技能,一些德育课程也只能为专业知识课程让路。学校消费教育课程体系的滞后,造成了青少年接受消费教育的途径有限,青少年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欠缺,消费自觉意识也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学校尚未意识到消费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系统往往更重视对复杂的、高深的、无法依靠个人经验习得的知识技能的教授,习惯性地认为消费知识、消费技巧、消费决策可以依靠本能、自学和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习得,不必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没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内容简单,脱离现实,教学方法僵化,浮于表面,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或激起学生的节约意识,课程影响力较弱。此外,部分教师未能以身作则地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正面的消费形象,自身消费涵养有待提高。

3.家庭教育引导不当

家庭消费观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青少年的消费观,以家庭为单位对青少年实施消费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父母会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消费水平上落后。而当孩子养成伸手要钱、随意花钱的坏习惯后,仍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能够掌握良好的消费习惯而忽视了家庭消费教育的作用。此外,一些家长自身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成为错误示范,给青少年造成了消费主义的假象。

三、青少年消费教育滞后的现实影响

1.视觉消费逐渐取代功能性消费,动摇了青少年的主体性

美术批判家伯格说:“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5]”今天的青少年一出生便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媒介时代,铺天盖地的图像广告刺激着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新兴消费者。无论是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实体广告,还是方兴未艾的移动端虚拟广告,都在以直观、感性的形象对各种商品进行着意义建构,在视觉上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诱惑力和冲击力,直接刺激着青少年的官能,淡化甚至直接剥夺了青少年对物的功能性的思考。青少年越多地进行视觉消费,就会越多地丧失对物的实在性和信赖性的把握,在无意识中被视觉图像制约,被官能刺激捕获,主动放弃对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追求炫耀性消费,青少年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号性消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甘平凡、单调,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再加上社会消费主义的不良風气,青少年很容易将商品的符号意义看作其全部价值,借助“符号性”消费彰显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但借助商品符号的区分功能所构成的自我意识,往往因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而显得浅显、庸俗,生命力短暂。二是“面子消费”。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面子消费”暗含着青少年的社会性自我认同,寓意着青少年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青少年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有限,常常会发生简单移植成人社会性消费的错误行为,使得自身趋利化,行为举止尽显物质性,单方面追求一时快感,过早地失去了简单与纯真。

3.过度的偶像崇拜消费,降低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

偶像崇拜消费是基于对偶像的喜爱产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包括直接的金钱、物质消费,还包括间接的时间和精力消耗。调查发现,偶像崇拜的平均年龄为11.98岁[6]。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试图摆脱父母的桎梏,但自身心智又不成熟,会将崇拜光鲜亮丽的偶像作为心灵寄托。在感性主义和快乐至上价值观的渲染下,青少年在购买与偶像有关的周边产品,参加与偶像有关的活动等方面很容易一掷千金,冲动消费。有调查发现,81%的受调查者在偶像崇拜上的月平均消费占零花钱的20%[7]。而青少年因崇拜偶像而间接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耗费是占比更大、危害更深的隐形崇拜消费。过度的偶像崇拜消费,在侵占青少年学生宝贵学习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标准化、量化生产下的偶像,是后工业时代技术工艺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代表,他们使美变得更加单一和单薄,使青少年的审美远离了自然和本真。

四、青少年消费教育的路径选择

1.社会成员全方位参与,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

社会成员应当重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心青少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摒弃对青少年不成熟、幼稚的刻板印象,给予青少年足够的社会性支持和人道关怀。社会各界都要参与到青少年消费教育中,弘扬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和生活观。

1986年,由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制定的《消费者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政府应当重视发展消费教育,并要考虑到人们的不同经济文化背景。[8]”政府应将消费教育纳入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法》以及《义务教育法》之中,依法实施消费教育[9],提高学校消费教育的教学地位。大众传媒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接收消费信息的优质环境,传递健康的消费理念。各级消费者组织和经济学家也要积极参与青少年消费教育,在消费教育活动组织方面以及消费教育学理研究上给予支持和关注。

2.学校创新德育课程,紧密联系青少年消费生活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主动承担青少年消费教育的责任,将消费教育贯穿于学校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每个环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要紧跟消费环境变化,对消费教育的内容、形式做出及时的改变。比如在数学、科学、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探索自身对消费的态度,并思考这些看似“自然”的态度是如何产生和协商的;适当引导学生跳出商品的表面,深入思考消费品、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背后的权力、性别和种族问题。将消费教育融入学校已有的课程体系,既可以将学校的课程及教学压力降到最小,还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10]”学生所接受的消费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满足生活世界的需要。因此,学校还应重视消费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手工品制作、工厂参观等体验类活动,让学生了解劳动生产过程,珍惜自己消费所得,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此外,还可以借助家校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将习得的消费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学校可适当布置一些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亲子作业,一日家庭采购、为亲朋好友挑选礼物之类的活动,在满足青少年渴望独当一面的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消费选择决策能力和消费问题解决能力。

3.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消费榜样作用

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处于模仿期、成长期的青少年示范理性消费行为,用实际行动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是可以适当地向子女展示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家庭成员工资收入明细,有意识地引导子女参与家庭生活,让子女意识到维持家庭运作的辛苦,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二是配合学校开展的消费教育,利用自身各种社会资本和生活经验,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消费教学,使得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消费教育。

参考文献

[1]林百鹏,臧旭恒.消费经济学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

[2]卢嘉瑞.消费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67-70.

[3]赵骏.校园贫富差距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0(8):83-85.

[4]张金岭.“景观”、消费、文化资本与人类学关怀[J].黑龙江史志,2008(24):74+103.

[5]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M].London:Penguin,1973:129.

[6]石晓辉.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发展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7]黄文述,刘倩倩.青少年偶像崇拜对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52-54+86.

[8]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Welfare. Guidelines for Consumer Protection[EB/OL]. http://www.londonmet.ac.uk/depts/hhs/consep/european-projects.efm.

[9]刘飞.日本小学消费教育及对我国小学消费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0):15-19+14.

[10]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相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5.

作者简介:魏晓倩,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3292823814@qq.com(宁夏银川,750021)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青少年德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国德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