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核心素养”与CBI的耦合研究
2022-05-05王兰
作者简介:王兰(1979-),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英语写作。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核心素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学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需要与之契合的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教学模式。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BI)力求结合语言形式与内容,将学习者的思维、价值观等预于语言和内容的学习之中,在二语习得领域和高校外语教学中成效斐然,其基本理念也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表现出一致性。探析两者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构建“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新课程理念及模式,丰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理论和CBI教育理论。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核心素养”;CBI;耦合
一、前言
将“立德树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受制于地域差异、教师素养、教材与教学活动、管理体制等因素,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在理念、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仍存在滞后现象。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深度思维加工活动、学习能力和语言实景交际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忽视学科的育人价值等问题依然突出,课程理念混乱,课程模式陈旧。要实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育人目标,新的课程理念和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在内容学习中学语言,在语言学习中提升思维及能力,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及思辨等其他能力的相互促进和提升,与学习者的语言、文化、思维等素养的提升目标一致。在国外的中小学阶段,CBI在二语习得领域发展较为成熟,运用CBI教学法进行语法、听力、阅读等教学,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国内,CBI主要应用于高等院校,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最为突出,而中小学阶段的相关研究较零星。尝试CBI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的耦合研究,有助于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提供有关教师发展、教材研发、教学法和教学理念更新的参照依据。
二、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核心素养”探析
(一)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出
国内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从比较落后的初始阶段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到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历经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刚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因而教育目标关注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学习内容英语为最初级的词汇语法知识。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第二阶段(1990-2000)强调“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建设目标。第三阶段(2000至今),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化,对语言的要求、思维的要求、从业能力的要求、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思想道德及全人育人的要求等,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所有学科的核心宗旨为立德树人。其间,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规定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教育要发展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随之明晰,英语亦然。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将确立了所有学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英语学科也需要通过英语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
(二)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1.素养与核心素养
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概念,产生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从业者能力的界定。西方国家常用“skill”、“competence”、“ability”來指代,意为技能、胜任力、能力等概念,并将素养定义为一种潜在的综合能力,整合了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向、领域性和学科特征。“核心素养”源自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s”,强调职业跨域胜任力,应用到教育领域则强调跨学科和迁移性。在中国文化里,素养亦指修养,是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出来的一定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修养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属性和个体内在品质的发展状态,本质上具有人文性,与西方的“素养”理念有一定差别,后者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
在引用“核心素养”概念时,有学者将两者混而为一,使得“核心素养”的内涵(本质属性)和外延(工具属性)界限不明,造成理解混乱、概念偏差、不具指导性等问题。如,有学者将“key compe tences”概念包含中国文化的修养的概念,外延拓展太宽。有的学者将基础阶段的识记、理解、运用等划分为基础素养,将涉及分析、推论、整合、迁移等高阶思维过程称为“核心素养”,将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学习、创新应用、学科思维等称为“学科素养”。而实质上,此三者相互交叉融合,难以从根本上完全区分。
从本源,即哲学角度,核心素养是一个价值概念,是具备“现在未来”时代特征的人的文化习性。因而核心素养不只是某一个学科自身的学科知识、思维、技能等外延性素养,而是所有学科共同体现出来的同一价值目标,具有普遍性;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基础或高阶知识、技能、思维等,而是不同阶段呈现出的水平不一、价值指向相同的素养。国内教育领域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是基于时代背景和特征下,遵循自身传统文化、适应国内外人才需求模式而提出,核心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人”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可持续”人才,故而是核心价值概念和工具性技能的融合。它综合了西方的“key competences”和中国文化里的“修养”,以及哲学概念意义上的素养,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水平存在差异、价值目标相同,其英文表达式用“core quality”更为恰当。F4324523-DE6E-47FC-A735-87F9D3DCFD65
2.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
根据《2035》构想,“现在
未来”的可持续人才,需逐步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为社会主义奉献的爱国情怀、较强的思辨与创新能力、较强的跨学科迁移能力、较强的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育共同追求的价值和能力目标,是可迁移和共通的,因而也是英语学科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的内涵。
《义教课标》(2011)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学习外语旨在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拓展学习者的眼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国际沟通与理解。同时,培养学习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可通过英语学科达到的各项技能与能力、社会主义价值观及爱国情怀等。
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语言综合目标,既要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要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具体描述了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多元思维、学习迁移能力。同时体现了该阶段“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外延: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外语交流交际能力的提升。内涵与外延同属于一个事物的内核与延展,共同构成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需培养的“核心素养”。
三、CBI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核心素养”的耦合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中文里常译为“内容依托式教学”,始于二十世纪末期,西方国家为提升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及其他素养而提出。该理论的教学理念认为二语学习更成功取决于三点:1)将语言作为媒介而非目的,学习学科知识和获得信息;2)学习材料为有趣而有用且具有具体学习目标的真实材料;3)适应特殊群体学生的需要。
基于该理念,CBI将语言教学与学科主题结合,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统一,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具有“跨学科”和“迁移性”的特征。
由于学习的本质在于求知,在于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有趣而丰富的跨学科学习材料,无论对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均是驱动学习的重要载体,因而CBI理论一经提出,便与多种二语或外语教学完美结合,形成不同的模式,服务于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的语言教学。
通常,CBI理念下的教学有四种模式:主题模式,保护模式,辅助模式,专门用途模式。其中,语言教学的主题模式是为每次的语言学习目标设置一个探讨主题,如“野炊”,则围绕野炊的主题学习相关的词汇、句型、文本,目的是操练语言同时学习其他知识,进行潜在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常见于二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语言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全外语学科学习;保护模式是由一位语言教师和一位学科教师共同授课,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障碍,听懂学科知识,常见于学科双语教学课堂;辅助模式是将语言学习直接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语言水平;专门用途模式则主要是高等院校或高职院校针对本校对英语由特殊要求的专业,开设的专门用途外语课程。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是英语的初学者,水平较低,CBI的“主题模式”与之契合度较高,通过对英语学习内容仔细衡量和选取,为语言学习设置科学的学科主题,应用CBI的跨学科教学法,不仅能提升语言学习的动机和水平,更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寓于其中,两者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
(一)CBI与“核心素养”外延目标耦合
语言是其他一切科目和内容学习的媒介,这一特性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由于与学科主题和具体内容结合,其学习材料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可以成为语言学习的源泉,促进语言知识与技能面的拓展、度的深入,从而使语言学习成为语言应用。
在人文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外語进行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宗教艺术、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学科的学习,丰富语言学习的真实语境,加深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发挥语言的魅力和功能,提升语言交流交际、学习迁移等综合能力与技能。而将语言学习寓于自然与科学的学习中,语言的材料来自科普文本,词汇和表达涉及地球、生命体、大气层、天体等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矿物、生物、植物、动物、菌群、水、大气,天气现象、人体、生理、宇宙、星系、太空等。语言表达涵盖的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表述,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同样得到深入发展,对人文学科的学习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学习者用外语进行科普性交流和讨论的能力极大提升。
显然,运用CBI教学理论,无论英语学习是与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普结合,都与其“知识技能、交流交际”的外延性目标耦合。
(二)CBI与“核心素养”内涵目标耦合
反之,学习者在学习中外人文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必定吸收和整合学科蕴含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宗教艺术、文化精髓、自然与家国情怀等,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意识,提升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个人与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移情与共鸣,有助于建立学习者的价值体系。
比如,将外语学习与艺术结合,学习者在学习艺术语言表达时,也会学习评价和欣赏艺术,从而受到熏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历史、政治、社会等结合,学生学习了解自身的历史传统、政治思想理念、社会发展程度和模式,同时可以借助外文,进行适当对比学习,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集体精神、求同存异的世界情怀和价值观。自然科普的内容,充满未知和神奇,本身具备探索、求知、求真、求实的特性,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旺盛的少年儿童来说,具有强烈的激发功能。
学习者通过外语媒介接触到趣味横生的学习内容,一切主动学习的官能均被调动,探索世界奥秘的动机、弄懂自然规律与原理的逻辑思维、动手过程中启动的科学思维、想要发明创造的创新思维、“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等,均得到充分的发展。F4324523-DE6E-47FC-A735-87F9D3DCFD65
这些素养不仅是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科普现象存在,学习者一旦习得和养成,即变成自身可以迁移和融通的内在素养。显然,CBI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普相结合,同样与与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理念相耦合。
四、“耦合”理念蕴含的新课程模式
在构建其理论基础时,CBI汲取了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交际法理论、合作性学习理论,以及有关大量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可实践性和有效性。因而,CBI不仅在核心概念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存在内涵与外延的耦合关系,促动教学理念的改变,而且其实践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教学提供运作和实践方面的参考。它可以被看做是具体的教学法,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师等都有指导意义。
在开发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时,可以选取多样的主题作为教学单元,分阶段分体系地构建各级教材的学科分册主题体系,及具体单元学习话题。在三四年级的入门阶段,可以开发与小朋友的家庭、学校、活动、饮食、生活区域、社区服务、学校服务、动植物、简单科普现象等英语容易入门的话题作为主题,学习初级语言表达,培养其热爱生活、注重健康、良好习惯、爱家爱集体、劳动、求知求真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到五六年级阶段,学生从思维、认知、语言水平几方面都更加成长,则可以选取生命、生物、部分传统节日与文化、自然科普阅读材料或实验、世界文化等主题,更加深入地学习语言和其他知识,培养推理、归纳、分析、概括、类比等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欲望。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均比小学成熟了很多,学习和涉及的学科及信息更广更深,则可以设置更加有深度的人文和自然学科主题,进一步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交流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等。
此外,教师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法也需随之改变。教师自身首先要通过学习,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法,博览群书,拓展自身知识面;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班,或者自学的方式,坚持不断学习,用新的理念和新的知识构架武装自己。在此基础上,调整固化的教学方式,以“核心素养”為宗旨,以CBI的跨学科和迁移能力为具体目标,调整上课方式,通过阅读、操练、讨论、实践、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辩论、实验报告等,用CBI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
五、结语
CBI因其“跨学科”和“可迁移”的属性.以及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操作的可实践性、有效性,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耦合,从理念和方法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教学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目前,CBI主要应用于国内高校的专门用途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鲜有研究。因此,尽管二者存在耦合关系,但实现理念的转变、教材的开发、教师的提升,均处于摸索阶段,困难重重,需要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老师、教材编撰人员、研究人员等通力合作。其次,如何选择学科主题,从英语学科的角度、结合学习者的水平和受教育环境,给主题进行体系规划和难度分级,也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庆涛.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推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 (06):107-111+143.
[2]常俊跃,黄洁芳.刘雪莲,秦丽莉,夏洋,赵秀艳,朱效惠.外语教育学学科建构背景下英语课程的关键问题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 (01):30-37+145.
[3] 李其云.中小学英语校本化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36): 104-107.
[4] Mohan B.A.Language and Content [M].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86.
[5] Stryker S.,Leaver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odels andMethods[C].America,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6]MaryJ.Schleppegrell.Content-basedlanguage teaching with functional grammarintheelementaryschool[J].LanguageTeaching, 2014 (01): 116-128.
[7] Hossein Chaharbashloo, Khalil Gholami,MajidAliasgari,HosseinTalebzadeh,Nematollah Mousapour.Analytical reflection on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 case studyof exemplary teachers in an educational reform contex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20(87).http://tsweb.lib.gznu.edu.cn:8000/rwt/CNKI/https/MSYXTLUQPJUB/10.1016/j.tate.2019.102931.
[8] Laura Portolés, Otilia Martí.Teachers' beliefs about multilingual pedagogiesand the role of initial trai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Multilingualism,2020(02): 248-264.
[9] 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刘道义,郑旺全.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报告 [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 12-20.
[10] 管晓蕾.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中的应用 -- 评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126.
[11] 曹佩升.基于翻转课堂的 ESP 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效果研究 [J].外语界,2020(06):87-94.
[13] 吴秉旭,马云鹏.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2): 175-179.
[16] 肖凤翔,杨顺光.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精神:核心素养的哲学阐释与理论构建 [J].中国教育科学,2021(03): 7-18.
[14] 王俊民,丁晨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探析 - 兼析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高阶素养和学[J].教育科学,2018 (01):33-40.
[15]马健生,李 洋.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 - 一种比较分析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03):28-39.
[17] 杨小微.迈向 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09): 38-44.
[18]Kasper L.Content-basedCollegeESLInstruction [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2000.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F4324523-DE6E-47FC-A735-87F9D3DCFD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