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间炭疽疫情防控要点分析

2022-05-05宋美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2期
关键词:疫病防控炭疽流行病学

宋美华

摘要: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文对全球及我国的炭疽疫情形势进行梳理,分析了动物炭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诊断诊断措施及报告要点等,从重视疫苗免疫、环境消毒、无害化处理等角度提出防控举措,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炭疽;人兽共患病;疫病防控;流行病学

2021 年 8 月以来,山西、山东、内蒙古等曾经没有或少有炭疽病例报告的地区,相继有人感染炭疽病例报告,引发社会关注。炭 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食草动物中,比 如牛、羊、鹿等。炭疽杆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形 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脓肿和毒血症,也可引起吸入性炭疽或胃肠炭 疽,均可并发败血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分类规定,炭疽和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同属于乙 类传染病[1]。笔者结合多年畜牧兽医工作实践,从宏观对炭疽疫情防控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做好炭疽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借鉴。

1 炭疽疫情形势分析

1.1 全球畜间炭疽疫情形势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 2 万~10 万例炭疽病例,且多数发生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在畜间炭疽疫情方面,1962—1991 年,加拿 大北部牛群连续暴发了 10 余次炭疽疫情[2];2000—2018 年,美国 共报道发生了 63 例动物炭疽疫情,2004 年意大利暴发炭疽疫情 致使 124 头放牧的动物死亡[3];2000—2018 年,非洲津巴布韦共 和国共报道了 214 起牛炭疽疫情,损失牛 2,911 头。

1.2 全国人间炭疽疫情形势

近年来我国炭疽总体发病水平较低,2011 年以来全国年报告发病数在 193~374 例间波动。病死率 0.3%~2.0%,报告病死数最高在 2010 年共 6 例,其余年份最高 3 例,最低为 0 例。近 10 年的炭疽发病情况相较于 2000—2010 年发病数有显著下降。过往综 述研究发现,该病的患者以男性为主、青壮年为主;这项综述结果 显示有 92.4%的感染者为农牧民,98.3%的患者有病畜及病死畜肉接触史。同时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季。主要原因是,炭疽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污染土壤、水源、牧地。夏季雨水多,雨水冲刷将该污染地土壤表层里的炭疽芽孢冲刷出来,人和动 物接触就容易感染发病。

2011—2020 年共有 21 个省份报告了人间病例,其中发病数 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和辽宁。主要 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截至 2021 年 7 月底,全国炭疽发病总数为 159 例;而 2020 年全年,全国炭疽发病数为 224 例,无人员死亡,发病率为 0.016 例 /10 万人。鉴于以上的疫情形势与 2021 年的降水情况,8 月份,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召开全国炭疽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要求各地农业农 村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疫情排查,及时处置疫情,做好灾后防疫,严格落实动物检疫制度,完善联防联控,积极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强化“人病兽防、源头治理”的理念,争取支持、加大 投入,进一步提升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效果。

2 病原学特征

病原为炭疽芽孢杆菌,芽孢杆菌科,是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 强阳性菌,体外培养常呈链状,体内则呈两个或较短链状排列。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落直径约 3~5 mm,呈白色或灰白色, 不溶血,表面粗糙,呈毛玻璃样,表面如奶油样黏稠。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體中央,可形成荚膜。在腐败病料的涂片中,只能看到无 菌体的菌影。

3 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

3.1 宿主及感染途径

炭疽病的宿主非常广泛,能感染大多数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以 牛、羊、马等食草动物最为易感,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被炭 疽杆菌污染的副产品,如肉、皮、毛和羊毛等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皮 肤、摄入、吸入和注射,其中皮肤传播占全世界大多数(95%)病例。动物因摄入芽孢或被吸食过炭疽感染动物或尸体的吸血昆虫叮咬 后发生感染[4]。在自然界中,炭疽病的流行周期特点是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野生食草动物和牲畜会在放牧时通过胃肠道接触到土壤中的炭疽杆菌孢子受到感染,并在死亡和分解时将孢子返回土壤,由于家畜和野生食草动物经常共享放牧地,野生动物传染可 以导致牲畜和人类的下游感染。

3.2 流行特点

炭疽病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疫病,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每年 6—9 月为发病高峰期,多发生在雨水多或洪水泛 滥的季节,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对人畜威胁很大。主要临床类型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皮 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炭疽易感群体是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各种家、野生动物及人 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以马、牛、绵羊、山羊及鹿的易感 性最强,骆驼、水牛及野生草食动物次之,家禽一般不感染;患病动物和因本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是重要传染源。在患畜处于菌血症时,病菌可随粪、尿、唾液以及天然孔出血排出体外,尸体处理不当(如 剥皮吃肉、任意解剖)将使病菌散播于周田环境。OIE 法典以及《炭 疽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该病潜伏期为 20d。

3.3 病理变化

炭疽死亡患病动物最常见的病变为全身性败血症,伴有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 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黏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

鉴于炭疽杆菌对人与动物的危害程度以及可存活时间极长的 特殊性,炭疽防治技术规范明确指出,实验室病原学诊断须在相应 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该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和控制标准以及相应操作标准可参照《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和《NY/T561—2015》执行。

4 炭疽疫情诊断与报告

疑似炭疽患病或死亡动物,应针刺耳部或尾根部采血 1~3mL,或者抽取病变部水肿液或渗出液以及天然孔流出的血性物,放 置于无菌采样管中。取少许血液或组织液直接涂于载玻片上,自然 干燥后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鉴定。综合诊断方法上,OIE《陆生动 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3.1.1 章规定了炭疽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年发布了修订版《炭疽诊断》行业标准(WS283—2020),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2015 年发布了 修订版《动物炭疽诊断技术》(NY/T561—2015)。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立 即向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 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出的综合判定结果,并可作为疫情处理依据。

5 炭疽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5.1 做好家畜疫苗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況,按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免疫方案,对食 草家畜尤其是炭疽常发生地区的家畜每年定期接种炭疽疫苗。使 用国家批准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进行适时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现行疫苗主要有以下 2 种:①Ⅱ号炭疽芽孢疫苗用于预防 大动物、绵羊、山羊、猪的炭疽病。免疫持续期,山羊为 6 个月,其他动物为 1 年;②无荚膜炭疽芽孢疫苗用于预防马、牛、绵羊和猪的炭疽病。免疫持续期为 1 年。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是人兽共患病, 注射疫苗后的动物 14d 内不得屠宰、食用。注射后的疫苗瓶、注射 器等器物应进行消毒、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5.2 重视疫点疫区及环境消毒

不在炭疽疫点疫区、炭疽畜填埋场周边、江河流域附近、地势 低洼地带、洪水侵袭过的草场牧地等炭疽芽孢污染高风险区域放 牧。孕畜和新生仔畜及时补免,切实做好环境消毒,同时禁止饲喂洪水污染的饲草饲料。

新老疫区要进行经常性消毒,特别是雨季要重点消毒。对皮张、毛也要严格进行消毒。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诊断及饲养场、畜 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参与疫情处理 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护。此外,因炭疽病例一般夏季高发,恰是蚊虫活跃的时候,开展现场调查或处 置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

5.3 切实做好因灾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者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因灾死 亡畜禽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和环境。严格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对畜禽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优先采用化制等方法,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深埋法处理。深埋处 理时要注意合理选址、规范操作,加强深埋处理场点特别是牛、驴 等大牲畜深埋场点的巡查和消毒。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议从正规渠道(检疫合格、定点屠 宰、合法销售)购买牛羊肉制品,烹饪时煮熟煮透才可放心食用,病 死牛、羊肉以及来源不明的肉制品不能食用。

参考文献:

[1] 田海蓉,王代英,杨志平. 炭疽的流行危害及防控 [J]. 贵州畜牧兽医,2021,45(5):55-57.

[2] Dragon, D C, Elkin, B T. An overview of early anthrax outbreaks in northern Canada: Field reports of the Health of Animals Branch[J].Agriculture Canada, 1962(54):32-40.

[3]Fasanella A, Garofolo G, Galante D, et al. Severe anthrax outbreaks in Italy in 2004: considerations on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spread of infection[J].N Microbiol,2010,33:83-86.

[4] 姜晨彦,潘浩,俞晓,等.上海市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 2021,42(10):1846-1849.

猜你喜欢

疫病防控炭疽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2005-2018年中卫市炭疽流行因素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肉羊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建议
规模化养殖肉牛的疫病防控举措分析及讨论
水灾后畜禽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