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2022-05-05黄鸿英
【摘 要】物理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逐渐形成学科素养。文章重点探讨初中物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12-0025-03
物理教学与生活元素的融合十分必要。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选择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使其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拉近学生和物理知识的距离,使其思考生活当中和物理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1 课前准备环节的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在“压强”的教学中,教材中有插图,内容是“一名学生在雪地里,一名学生在滑雪板上”,这属于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改动,变为“请同学们思考,某学生在下雨时走过泥地的感受”。同样,讲授“流体压强、流速二者之间关系”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选择地铁的图片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辅助材料。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选择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生活现象或者社会热点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连通器”这部分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居家隔离阶段,吸入通过下水道的空气是否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下水道结构当中存在U型管,由此可分析U型管的原理及其作用,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连通器理论,物理知识的呈现也能更加贴近生活。
第三,收集其他生活素材。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基础素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础。如学生可能在认识“雾凇现象”的过程中陷入误区,错误地认为“雾凇”就是“雾”,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和雾凇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直观感受雾凇这种物理现象。又如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到处都有电的身影,要求学生收集生活当中的用电安全常识,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1]。
2 ;课中教学环节的生活化
2.1 新课导入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引入生活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和生活之间的关联。但是,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其认知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因此,为了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阶段进行提问,让学生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如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快的速度?口罩是怎样隔离病毒的?为什么筷子伸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会“变弯”,而在空气当中是笔直的?此外,在讲解“声音的传播”之前,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生活现象作为导入材料,由此提出问题:“人可以听到其他人说话发出的声音,鱼是不是也可以听到人发出的声音?”利用生活化问题,顺利导入即将要学习的物理内容[2]。
2.2 概念讲解
部分物理概念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掌握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讲解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物理概念,辅助学生的物理学习。
如“磁场”这个物理概念相对抽象,肉眼难以看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磁场的存在,教师可以类比自然界中的风,虽然风不能用手触摸到,但是人在风中能够感受得到,还能看到随风飘扬的旗帜。此外,为了向学生证明磁场真实存在,教师可将小磁针放入磁场当中,通过磁针偏转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磁场。根据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出风的方向,并且利用一个小箭头和一条直线来代表风向,虽然这个直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同样,磁场也有方向,为了直观表达磁场形状及方向,教师即可以引入“磁感线”这一概念,将磁場和生活中的风作对比,将风中的旗帜和磁场中的磁针作对比,将表示风向的直线和磁感线作对比,让学生明确磁场、磁感线等物理概念的实际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开展深度学习。
2.3 揭示规律
所谓物理规律就是人们按照物理理论对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的预测、解释和组织,物理规律通常能够以简洁的方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为学生分析与物理相关的规律,那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即使通过机械的方式记忆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也容易遗忘,且部分物理规律的文字描述比较相似,但是意义却各不相同,因此,若学生不能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那么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教师在讲解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生活素材,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规律,帮助其突破学习难点。如在“惯性定律”的学习中,仅通过文字描述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这部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将坐公交车的情境引入课堂:当汽车启动的时候,乘客通常会向后仰;当刹车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掌握惯性定律[3]。
3 课后拓展环节的生活化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布置对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或者进行课后拓展学习。习题的布置也可以运用生活化策略,选择生活情境编写练习题,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对于物理知识产生兴趣。
首先,教师可设置生活化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化习题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物理现象的趣味,在生活场景当中深刻记忆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与自然现象来设置习题,如为了检验学生对磁化现象、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生活化习题:将数枚硬币放在两根平行的条形磁铁上,就能搭成一座漂亮的硬币桥,搭建硬币桥所用的是什么原理?通过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设置习题,如在学习完“光的折射与反射”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在一条直的河道同侧有两块农田,农民在一块农田喷洒完农药后,需要到河边取水,再继续为另一块农田喷洒农药,怎样才能让农民走的路径最短呢?学生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特点,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找出最短的路径。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探究体验类作业。由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时间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学生的探究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学习体验可能并不深刻。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材料制作模型,完成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深度理解物理知识。课后任务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利用生活资源参与课外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完“机械运动”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利用步长测量教室面积”的课后任务;讲解完“声现象”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杯子、碗、筷子等生活物品制作乐器;学习完“光现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自主设计“小孔成像”的实验。
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调查类型的作业。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物理学家或者物理故事,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信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分析社会事件,探索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如针对“2020年的凉山森林火灾”“2019年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等,要求学生思考火灾发生的原因,并且说出人工降雨的方法、条件等,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4]。
4 实验教学的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将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下,实验教学也应当向生活化的方向转变,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物品,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
当前很多初中物理实验都为定性的探究实验,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实验的观察和对物理规律的总结。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一些易得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满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欲望。如在教学“液化”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喝水用的玻璃杯,分别往里面倒入热水和冰水,将两个杯子静置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看到两个玻璃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然后再让学生用手去擦拭杯子的内外表面,学生就会发现擦拭热水杯的内表面时水雾会消失,而冰水杯却是擦拭外表面时水雾会消失。通过这一实验,学生能够认识到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加深了学生对液化原因的认识。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对实验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
实验室中的器材虽然精准,但是也很容易出现器材不足、仪器老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需求。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用品的物理特性,用生活用品取代实验室中的器材和仪器,既降低了实验成本,又实现了一物多用,有助于学生绿色实验观念的形成。如在“浮力”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乒乓球、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剪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倒放,把乒乓球放到瓶口位置,然后向瓶内倒水,就会发现乒乓球静止在瓶口位置不动,而一旦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就会立即上浮。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探究物體浮沉的条件时,教师还可以在乒乓球上开一个小孔,并向乒乓球内部注入不同质量的细沙,再将其放入水中,观察物体沉入水中的体积,由此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生活当中有很多物品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探索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如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中的实验需要用到手摇式真空泵,学生对手摇式真空泵比较陌生,在实验操作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摇式真空泵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玻璃杯和保温杯来完成类似的实验,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分别放入玻璃杯和保温杯中,通过倾听,学生就会发现音乐可以从玻璃杯中传出来,而无法从盖紧瓶盖的保温杯中传出来,由此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总之,无论是在课堂激趣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都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探究实验,丰富学习内容,让物理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俊梅,全秀娥,谢素君.生活化教学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J].黑龙江科学,2021(13).
[2]沈文笑,刘艳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浅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
[3]沈峰.融入生活化理念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初探[J].科技风,2020(36).
[4]赵树有.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
【作者简介】
黄鸿英(197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双减”形势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