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英雄”嵌入思政课的多维理路论析
2022-05-05王晓娟徐艳
王晓娟 徐艳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铸魂育人的实践导向。英雄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崇尚英雄、敬爱英雄是抵制和拒绝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爱国主义追求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亚文化以及泛娱乐化等思潮对“英雄”的诽谤和消解,需要在统筹全局中做好顶层设计理路,在厘清英雄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缘由中分析供需理路,在英雄教育一体化的践行中探索实践理路。
关键词:一体化 英雄情怀 思政课 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强调,“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鲜明品格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展现,引领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我们通过设计统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全局,通过供需分析厘清英雄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机理,通过实践探索擘画大中小学英雄教育一体化的未来。
一、设计理路: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局
(一)把握课程建设的政治定位
政治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在一体化过程中,教师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起到指引作用。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初期,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阶段,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对学生的政治引导至关重要。一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从思想上与党和国家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这种政治引导决定着思政课的实效性。大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才是思政课的实施基础,因此,在整个一体化教育阶段要把握课程建设的政治定位,注重政治导向和引导。如果只是受限于传统的灌输理念,而不注重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效度,思政课就达不到其根本目的。
(二)树立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与‘树人’联系在一起,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教育领域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强基固本的作用。坚持不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通常都被叫作政治课,现在都可以称作思政课。大中小学政治课程性质具有了统一、明确的定位,有利于各学段思政课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坚持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当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政课的开设规律以及英雄的影响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形成学生对英雄的判断、认同和选择标准,从而转化为学生言行举止的行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大中小学英雄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对小学生而言,自我认知能力尚欠,朋辈榜样和父母、老师等身边人是他们主要的英雄来源;对中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社交工具,互联网中被塑造出来的各种“偶像”人物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庞杂的网络信息侵扰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中小学英雄教育一体化要承接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英雄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至关重要,既要合理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又要注意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课程主要涉及国家是什么,什么样的品德是优秀的、值得肯定和学习的等;中学阶段则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输入;大学阶段在知道“是什么”的前提下开展“为什么”的探索。
二、供需理路:厘清英雄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机理
在英雄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需求”是从教育客体的角度来讲学生的认知规律,“供给”是从英雄教育主体的角度来讲“英雄”背后的主流价值观,而有效宣传是链接英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介体。因此,我们要厘清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肃清英雄塑造主体的清朗空间,提高宣传英雄的有效途径。
(一)依据认知规律特点,从需求侧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和安全的物质需求以及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从物质需求上来看,这是人的目的性和本性使然。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猿类向人类转化的目的是通过劳动寻求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进而满足其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达到维持生存的目的。然而在这个基础之上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即精神需要。因此,从精神需求来看,这是人的本质的追求。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处在社会当中脱离不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多种关系中人的需求又会上升一个层次,成为精神领域内的需求。
“英雄”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对人的精神需求起到矫正和引导作用。对小学生而言,思政课中要侧重“是什么”。英雄教育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案例,“触手可及”的人物更会让处于“知事”阶段的小学生深受鼓舞。在此过程当中,朋辈英雄教育便是小学生最感兴趣、最易于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选用的“英雄”人物侧重也有所区别。低学段学生更加强调生活化的常识,比如认识家庭成员、传统节日以及生活中常用的规则等。高学段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深度明显比低学段学生更上一个台阶,比如对法律的初步认识和学习。在这样的内容背景下,从情感的认知到理性的初步形成,均离不开英雄的引领。对中学生而言,思政课中需要思考“为什么”,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大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其理”“行其道”,大学生对英雄的学习是基于自身价值观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厘清历史脉络,重点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落脚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结合网络舆论效应,从供给侧加大英雄的宣传力度
从“英雄”的供给侧来讲,我们需要加强网络正效应。网络舆论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善于利用其正效应宣传“英雄”,为主流价值观开拓新的领域。利用舆论效果加强宣传力度是英雄教育的重要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平台。优质的网络平台能够博取受话人的眼球,它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号召。比如,“学习强国”当中集聚播音、电视台、时政等全面的功能,让大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利用这些平台,形成强有力的情怀磁场,让大学生主动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其次,网络平台的构建需要结合新科技,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感官体验。比如,在“人民日报”公众号当中,新闻早班车受很多人的青睐,能在行走间听取最新的关于民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加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网络情怀平台不能脱离线下内容而独立存在。在英雄情怀体系当中,我们要统筹与协调可利用的小程序(APP)和各种平台,占领网络情怀的主阵地。通过打造线上运营团队,发挥情怀优势,连接好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枢纽,让英雄情怀能够真正入脑入心。
三、实践理路:擘画大中小学英雄教育一体化的未来
(一)完善教材体系,优化“英雄”的教育客体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总体的课程规划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低学段主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责任感的培养,譬如交朋友、吃饭习惯的养成、爱护班集体等等。而关于网络的内容,在四年级上册当中首次被提及。整个教材设计当中关于“英雄”的内容设计极少,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依然延续着情感教育的内容,从政治、社会、法律等维度侧重培养少年的担当精神,是小学阶段的延续和升华,譬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专门讲授“少年的担当”的内容,为高中课程的深化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思政课程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角度铺开设计,增强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目前是文理分科,而理科生对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学习不系统、不全面,这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设置当中,以“原理”为基础,“概论”为重点,“纲要”为主线,“基础”为落脚点,同样也注重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建设在横向和纵向上提供逻辑思维。
因此,教材体系的完善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方面,课程理念脱离实际,“英雄”故事的融入性不足。小学课程需要从内容上融入“英雄”元素,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教材内容重复赘余,连贯性有待加强。“厘清进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必然要求。在古汉语中,进阶是多义词,一般指‘台阶’,现通常理解为递进的阶梯,即从低到高逐级上升或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4]从纵向上来讲,部分内容存在赘述的情况以及递进性不强,因此,大学生会因“学过”而“不再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材的设置上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递进内容设置,并创新教材的模式和构建思路。从横向上来讲,加大非思政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即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例如,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对文天祥等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挖掘。在大学阶段,在药学专业中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也是可挖掘的“思政”元素。通过不断完善教材体系,优化“英雄”的教育环境。
(二)挖掘学生需求,感化“英雄”的教育主体
外在行为源于内生动力,内在需求促生内生动力。一方面,因学生需求而塑造“英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是“播种育苗”的阶段,要注重对“知”的培育;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初步显现,是“拔节”的成长阶段,需要加强对“情”的巩固;大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迅速发展,是“孕穗”的关键阶段,需要注重对“行”的引导。通过大中小学“知、信、行”的系统培养,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知之深,信之笃,行之远。在英雄教育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筑不同深度的英雄故事,增强学生对“英雄”的情感共鸣,深化对英雄精神的情感认同,从而增强不同阶段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形成协同新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过程不是固定的、独立的、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连续的、动态的。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与时俱进性,丰富和拓展思政理论课的建设格局,充分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4]
(三)打造教师队伍,完善“英雄”的话语介体
首先,补齐思政教师队伍,提高专业化教学水平。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過程中教师不断更替,对其认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教育连续性、系统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增强施教者的亲和力,提高思政课的“温度”。“人类需要英雄,呼唤英雄,这既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选择,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心理选择,更是个体心理抚慰的情感选择。”[5]教师把传统情怀概念、内容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转化成让大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英雄情怀教育需要适当地借鉴网络用语,缩短和大学生的沟通距离。当然,教师要理性驾驭庞杂的网络信息,而非被信息所绑架。通过英雄情怀的转述,让信息内化为受话人的品质和意志,贯穿于其整个精神世界当中。因此,英雄情怀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富有亲和力,注重情感的输入。只有将“英雄”与大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其情怀影响才能深远持久。最后,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加集体备课、教师沟通、观摩评课等一体化路径教学,打破传统的“各管一段”“互不来往”等弊端,丰富教学内容、贯通教学思想、衔接教学理念,从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智,赵楷夫.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重维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6.
[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59,135.
[4] 余华,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9):62-67.
[5] 于洪良.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崇尚英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52-53.
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关于英雄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NYJY202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