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的深远影响探索生猪疫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应对措施

2022-05-05谭德俊马进陈潇飞王国贵朱云芬李蓉谢骏辉黄汉清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期

谭德俊 马进 陈潇飞 王国贵 朱云芬 李蓉 谢骏辉 黄汉清

摘要 自 2018 年 8 月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在一年的时间内蔓延至全国,生猪生产遭受重创,生猪及猪肉产品供需平衡失调、产品价格猛 涨,达到疫情前价格的 2~3 倍,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如何解决非洲猪瘟造成的长期影响,有效防控非洲 猪瘟,必须从生猪养殖业的种畜禽保健、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现代化生产和其它相关产业(肉食品的屠宰加工、冷链冷冻、进出口贸易、废弃 物处理、流通运输)等环节建立长效机制、净化体系,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非洲猪瘟影响;疫病防控措施;恢复生猪生产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 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于 2018 年 8 月 1 日在我国首次报告发 生以来,很快在全国发病流行,对我国传统生猪养殖业和现代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企业造成沉重打击,导致生猪养殖场和养殖企业停产停业,无力恢复生产,出现猪肉产品供需平衡失调,生猪及其 产品价格升高,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 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促进生猪健康稳定生产,已成为行业当前和 今后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1 非洲猪瘟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1.1 非洲猪瘟病流行范围广,影响全国生猪生产

非洲猪瘟病传到我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全国流行发病, 造成疫病快速传播、流行范围广、病原污染面大等恶劣影响,给生 猪养殖业带来惨重经济损失,导致大中型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 户生猪感染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必将长期影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

1.2 非洲猪瘟病为高致死性传染病,造成生猪的高死亡率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的致死率可达 100%,感染猪场的损失是 毁灭性的。慢性病例死亡率低,但成为隐性感染的带毒者和其它混 合感染性疾病的诱因,危害深远。

1.3 非洲猪瘟病毒存活力强。保持感染时间长

非洲猪瘟病毒存活力强,在血液、粪便、腌制干肉、冻肉和餐厨剩余物泔水中可存活数月,导致猪肉制品和泔水成为重要传染源。而且猪肉产品流通性广,监管难度大,可造成病毒长期性的间歇式 或跳跃式感染。

1.4 非洲猪瘟病目前无药可医、无疫苗可防,造成生猪养殖疫病防控结果未知和恐慌

非洲猪瘟病从初次确诊到目前已有 100 年的历史,但尚未找 到和研发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导致疾病防控难度加大, 死亡率高,形成疫病防控结果未知和恐慌。

1.5 慢性非洲猪瘟和隐性感染病例将成为生猪混合感染性疾病的长期诱因

非洲猪瘟病毒可与其它生猪疾病混合感染,形成混感综合症, 造成猪场疫病防控失败和养殖失败,这将成为“后非洲猪瘟疫情时 代”困扰生猪养殖行业的一个顽疾。

1.6 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相关联行业多,综合防控合力难以形成

非洲猪瘟病从辽宁沈阳最先发病,通过疫情处置、疫源追溯、 监督检查、检疫消毒、餐厨剩余物管理、进出口生猪和猪肉產品的 检测检疫、流通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实施,疫情仍然在全国范围内流 行,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没能控制住疫病的流行。分析原因,我 国生猪养殖行业中,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养殖行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疫病防控意识和能力薄弱;其次生猪养殖业 与上下游行业和其它相关行业联系密切,疫情防控需各行业的协 力合作,但各行业利益关注点不一样,最终疫情防控落实到养殖行业一家,形不成疫病综合防控合力。

1.7 对非洲猪瘟病认识不足,影响疫病防控

非洲猪瘟首次在东非肯尼亚确诊[1],症状类似古典型猪瘟而得名,在我国为新发、突发外来动物疫病,整个行业的从业者及相关 的技术监督人员对疫病的认识不深,防控经验不足,导致疾病的快 速蔓延。其次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不传染人,只感染猪,导致其它相 关行业疫病防控乏力,生猪养殖行业疫病防控困难的局面。

1.8 非洲猪瘟疫情全国蔓延,给疲软的生猪养殖业形成斩断式打击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整个生猪养殖行业,低价运营,养殖利 润微薄,养殖总量缩水,养殖业提档升级缓慢,实现集约化和具有 完整产业链条的现代养殖企业占比微小。所以面对急性外来动物 疫病的入侵,几乎是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都受影响[2];未受影响的只是少数全产业链养殖企业和具有较高防控意识的从业企业。这次 疫情给传统生猪养殖行业造成斩断式打击,恢复生猪生产至少需 要 5 年时间。

2 非洲猪瘟防控

非洲猪瘟已在亚、欧、非和美洲流行[1],我国也已造成全国性流行[3],如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促进养殖行业疫病防控提档升级,尽 快恢复生猪生产,已成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需养殖行业和其它相关行业合力落实疫病防控措施。

2.1 生猪养殖行业疫病防控措施

生猪养殖行业疫病防控主要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落实《动物防疫条件》的措施、封闭饲养、自繁自养、全 进全出、猪病净化等方面做好动物疫病防控[4]。

1)消灭传染源。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猪和野猪及相 关猪肉产品,带毒泔水、钝缘软蜱等。感染猪场要通过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消灭传染源。主要是进行清扫、冲洗;火焰、高压蒸 汽;碱类、氯酸盐类、醛类、含碘类、苯基苯酚类消毒药等进行综合消毒和净化处理。未感染猪场主要是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条件》的 各项措施,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养猪场要实现全封闭式饲养管理,切断传染源传入途径。主要做好人员、其它动物、交通工具、器物的管理。养猪场凡是与饲养管理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准入内,饲养管理人员实行驻 场管理制度,因事必须外出的,返场后必须做好隔离、洗澡、更衣、消 毒等处理后方可进场。饲养管理人员不得从事其它养殖、屠宰、肉品 加工及冷链等相关行业的工作和到相应区域参观、游览等。

3)保护易感动物。猪和野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保护 易感动物必须从猪场环境控制、猪群健康保健、种猪健康培育等环节落实保护措施:①猪场环境控制。猪场环境控制要根据生猪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控制好环境温湿度、通风、透光、猪场结构布局 (包括门、窗规格布局,采食、饮水、排粪、休息、绿化带、运动场所等 的设计、大小和位置)、粪污处理等,最大限度满足生猪生长发育需 要;②猪群健康保健。猪群健康保健是生猪健康养殖的一个重要支 撑,根据不同的猪群类型,制定不同的保健措施,确保猪群的健康 稳定。首先猪场应根据国内和当地生猪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 免疫程序,实行集中免疫和阶段性补免相结合的措施,做好常见生猪疫病的免疫,确保猪群整体健康。其次应做好仔猪、育成猪和后 备猪的保健,这一阶段的猪群身体机能还不完善,自身抵抗力差。 需从营养上供给全价饲料,满足生长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微量元 素、维生素等,药物上添加健胃散、健脾散、补中益气散、八珍散等 补益脾胃、气血的方剂以增强抵抗力,改善和调节肠胃机能可添加 益生菌、酶制剂、电解多维等,如帮助消化可添加酵母菌、乳酸菌, 麦芽淀粉酶、胃蛋白酶等[5],其它阶段的猪群要根据健康状况,时时监测,建立健全健康预警体系[6],做好小群隔离保健和大群统一保健等;③种猪健康培育。种猪场和种猪群必须做到单独隔离饲养, 必须保障所培养的种猪和猪苗无国家规定的生猪传染病,凡是出 场的种猪和猪苗必须进行检疫检测,完成种猪相应的免疫接种后,经实验室抗原或抗体血清学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场。种猪场和种猪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范,建立建全猪病净化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 系,确保种猪群健康;④严格落实与执行《动物防疫条件》的相关措 施。严格落实、执行《动物防疫条件》的各项措施、规定,是实现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前提。《动物防疫条件》对生猪养殖相关生物条件 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养殖从业者对各项措施建设、落实到位,对 各项制度坚决执行,才能达到防控在前,无疫可染的效果;⑤封闭饲养措施。规模以上养殖场和养殖企业必须实行封闭饲养,杜绝养 殖场内动物、人、器物与外界人、交通工具、器物及其它动物等的接 触,才能阻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保护易感动物不受感染。 实行封闭饲养必须建立健康种畜群,增强封闭饲养实效;⑥自繁自养措施。猪场实行自繁自养措施,可以降低引种导致疾病暴发风 险,也可以根据猪场和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疫病免疫程序,有针对性的开展动物免疫工作,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还 可以根据仔猪保育、优饲计划,实现提早开食、调理肠胃,增加断奶 重、减少断奶应激等,不断增强断奶过渡仔猪的抵抗力,从而避免 猪场因引种导致的应激和疾病感染;⑦全进全出措施。猪场实行全 进全出的管理措施,对同一批次和阶段的生猪实行同时进栏和出 栏,避免不同阶段的生猪出现交叉感染,也利于猪场清栏以后的消 毒灭源和空栏自净,还可以淘汰隐性感染生猪,消灭传染源和净化 猪场;⑧猪病净化措施。根据猪场和当地常见疾病流行情况,开展猪病净化工作[7]。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未免动物抗体阳性率筛查、健康种畜群培育、病弱畜淘汰,病畜档案建立、科学消毒、科学免疫、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的实施,逐渐实现危重猪病的净化。

2.2 其它相关行业的动物疫病防控

其它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与生猪养殖业直接相关的上游饲料加 工行业和下游屠宰及肉食品加工行业,间接相关行业主要包括餐 饮业、交通运输业、肉食品营销业、进出口贸易业等[8]。这些相关联的行业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各省《动物防疫条例》的规定做好动 物疫病防控,形成综合防控合力,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流行。

3 恢复生猪生产的应对措施

2018 年的生猪养殖业遭受非洲猪瘟的侵袭,生猪产能急剧下 降,严重影响猪肉产品的供需平衡。如何实现“后非洲猪瘟时代”生猪产能稳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效恢复生猪生产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短期举措

1)促进种猪生产企业的产能,不断向有能力、有条件和符合动 物防疫条件的生猪生产企业或规模养殖场户增加供種能力,促进生猪产能。

2)促进全产业链生猪养殖企业和集团的产能。非洲猪瘟疫情 全国流行,大多数中小型生猪养殖企业感染疫情而停产[9],但是管 理技术先进的现代大型养殖集团,仍在健康运行,增强生猪养殖集 团的全面生产和种畜供应能力,减少企业垄断和价格操控,促进有 条件的区域恢复生猪生产,满足社会供给。

3)促进未染疫中小型企业和区域的生猪养殖。主要对这些地区和企业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等支 持,促进生猪养殖规模扩大,增加生猪产能。

3.2 长期措施

恢复生猪生产必须着眼长期性措施的落实实施[10],以达到稳 定生猪生产,调控生猪价格,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目的。

1)建立国家级生猪种畜场。从全国层面考虑建立东北地区、黄 淮地区、中东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公益性国家级生猪育种 场,以满足生猪生产发展对种质资源的有效供给。还应考虑在西南 或西北地区,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猪保种场,保护优良生猪种质 资源,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长期发展。

2)创建生猪调出大省保障机制。建立生猪调出大省保障机制,加大对生猪调出大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科技项目、公共资 源等的支持,并加强监督监管,保障生猪调出大省的实际产能。

3)创建省级生猪调出大县保障机制,增加区域补充供给能力。 创建以省级区域为中心的生猪调出大县保障机制,加大对政策、资 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并加强监督监管,促进区域生猪产能和供 给,减少因流通中转造成的品质下降,成本增加和疫病传播风险。

4)促进生猪生产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增加生猪产能。分时段和 区域促进规模以上生猪养殖企业的转型升级,逐渐形成养殖业链 前链后全产业链式生产经营,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猪养殖业稳定生产。

4 总结

强化“后非洲猪瘟疫情时代”对生猪疫病防控风险的深刻认识,严格执行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精准落实恢复生猪生产的有效措施,逐渐形成健康、稳定和持续的生猪生产体系,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晶.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介绍及生物学防控要点 [J]. 山东畜牧兽医,2020,41(8):27-28.

[2] 王凯,范志新,田昊伦,等.非洲猪瘟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J].中国兽医学报,2019,39(5):1027-1034.

[3] 龙邦兴.非洲猪瘟防控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5):133-134.

[4] 邵砚铭,丁丽,杨洪杰.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探讨[J].山东畜牧兽医,2020,41(8):43-44.

[5] 白智轲. 浅谈非洲猪瘟及其防治策略 [J]. 中国动物保健,2020,22(8):12-13+43.

[6] 刘文丽,阳晴,陈洁,等.中国非洲猪瘟疫情风险防控体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5(3):307-311.

[7] 王刚毅,李春雷,申玉琢,等.非洲猪瘟后我国生猪疫病防控及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基于欧洲经验视角的分析 [J]. 中国畜牧杂志,2020,56(11):179-183.

[8] 郎宇,王桂霞,吴佩蓉.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链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家畜生态学报,2020,41(1):86-90.

[9] 聂赟彬,乔娟.非洲猪瘟发生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1):11-17.

[10] 张利庠,罗千峰,韩磊.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0(12):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