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巧用史料提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05-05朱子忠

新校园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料双减历史

朱子忠

一、引言

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就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史料是指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真实依据。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文献、口述、实物三类。巧妙地运用史料,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近年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中也有史料分析题,目的就是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水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1.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是我们从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初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虽然新课程理念已引起教师们重视,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授历史课程知识为主,有时也会通过口述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只是听教师讲史料,缺乏主动思考、参与辨析和论证的意识。这种单向度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和发挥,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情把握不准,引入史料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储备和分析理解能力的差异,盲目选取史料,史料量大、杂乱,篇幅较长,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有些史料生僻、难懂,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看不明白,教师还得一句一句解析。这就不是运用史料教学,而是陷入研究史料的困局,发挥不了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史料内涵的深刻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诞生了。历史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但仍有不少教师没能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动态化教学展示,以至于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机械讲解,对史料内涵的理解浅尝辄止,甚至模糊不清。

2. 史料应用的价值分析

(1)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教师将史料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立体感、真实感、空间感的历史环境中,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2)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有些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遇到比较笼统、抽象的知识难点时理解有困难,这就可以借助史料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知识点,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事件的本质,减轻其学习的难度,促进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选择史料时,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以及教材上没有涉及的或者涉及不够的内容。长期积累史料,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科视域。一般而言,史料的综合性很强,学生在学习史料时不仅能够获得历史知识,还能够学到与史料相关联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此外,如果学生对史料中的内容产生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促使他们主动查询、了解,通过自主探究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表述较为简洁,相比而言,史料较为详细、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史料,将课程中的历史事件因果、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良好品质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以探讨,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三、巧用史料提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中考命题,史料研读无所不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既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清晰而又明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再展示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也可以在此环节设置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泼。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再结合课堂上所呈现的史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此外,还可以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使学生通过视频感知新文化运动下中国青年的“精”“气”“神”;让学生们观察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和相关事件的图片,结合课本知识说出陈独秀等人的贡献,感受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精神和先锋作用。这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救国之路的艰难曲折,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材无法完整呈现所要学习的历史史实。因此,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优化数字时代所提供的丰厚教学资源,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场景或事物,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验。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史料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

3. 重视对教学史料的收集和筛选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历史史实。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平时在史书典籍、历史学者著作、教辅资源方面的学习,选取对历史教学有价值的史料。教师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研究价值高的第一手史料,既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也要懂得如何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史料,对史料的内容难度进行严格把控,选用学生普遍都能理解的史料,避免出现学生难以理解、占用时间太多的情况。在兼顾学科真实性、学理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史料的趣味性,以此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一课中,可以播放有关埃及考古的视频,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古埃及的墓葬文化,但不能选取电影如《埃及艳后》片段作为教学史料进行展示,因为影片艺术性的加工可能会误导学生。

4. 运用史料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负增效”,“增效”就体现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带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如何学能让学生多获收益,而且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科素养。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体现在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应利用好史料围绕核心问题来串联整个课堂,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利用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体验。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教师可以把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料导入课程,并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以及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讨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培养的优秀品质。

5. 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史料的方法

笛卡尔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史料理解教材内容。教师通过示范性引导,让学生了解教师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使用史料、研读史料的一些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子目“拿破仑帝国”的内容中有一句话:“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教学时教师可随即展示表现这一史实的历史名画,画面中拿破仑出人意料地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头上,这就打破了惯例——欧洲历史上必须由教皇亲手给皇帝或国王加冕。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以趣引思,激发思考:拿破仑为何不顾惯例自己给自己加冕?经过教师的点拨,再通过自己的品味、思索后,学生能比较真切地体会到拿破仑、“军事起家”和“资产阶级皇帝”的关联。

可见,巧用史料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由“看”引“思”而后“得”,授之以“渔”,可使他们由“学会历史”变为“会学历史”。

四、结语

“双减”政策对提升课堂有效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巧用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但要想让史料在教学中运用实效最大化,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和史料的收集、筛选上进行研究,更好地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尊重历史史实,深入地理解历史。初中历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教学的优势,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劉卫红

猜你喜欢

史料双减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