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2022-05-05吕玥颖
吕玥颖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考试”这一内容,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为了人才的选拔,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教与学的情况。从学业水平测试呈现出来的问题,来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问题根源所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双减”政策落地,取消了低年级的纸笔测试,中高年级可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此项举措再次提醒教师,测试作为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方法,其意义大于形式。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发现课堂教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落实在课堂上。
本文以某校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部分题目为切入点,探讨有关语文要素、识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这三个方面存在的课堂问题及对策。
一、关注语文要素,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这个题目指向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从答卷上看,我们发现学生理解的“有新鲜感”大部分是指不常见的、没见过的、不懂的———这其实都是归为一类的。由此也能够看出,大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所理解的“有新鲜感”也是这样的一个方向。然而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可能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够从文中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即可,但是如果不能弄清楚什么是“有新鲜感”,又如何在操作中去实施呢?因此,落实语文要素,至少分为三个步骤:
(一)依标扣本,确定语文要素内涵
关于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理解,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没有很明显、具体的说明,需要教师通过仔细研读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来探索发现。比如上面所述的“有新鲜感”,什么是“新鲜感”?又如何去“关注”?这些问题又从哪里找答案?联系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此板块中列举了两个文段,分别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和本单元内课文《大青树下的学校》,旁边有两个泡泡提示语,其中一个泡泡提示语是:“读书时,我常常会读到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所谓“新鲜感”,可以是以泰戈尔的这个句子为例,指向陌生的、不常见的、不太懂的词句;也可以是以《大青树下的学校》中的句子为例,指向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能引起读者想象的、读起来有画面感的优美词句。而另一个泡泡提示语中说“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由此可见,将有新鲜感的句子抄写下来进行积累,就是“关注”的一种方式了。
再比如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指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多种方法”都有哪些方法?通过研读教材,可以知道“多种方法”就是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过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再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师首先要从之前的教学中找到“边读边想象画面”的相关内容,如二年级学习的“读句子,想象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及三年级“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研读本单元学习内容,明白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句子中的相关景物、结合生活经验、联系插图等想象画面。
(二)依托課后练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明晰了语文要素的内涵,再以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或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语为线索,在课堂上落实语文要素。大部分阅读教学单元会安排2耀3篇精读课文,1耀2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教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依托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途径。
这些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着来进行,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依据学情和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是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逻辑思维发展的。
(三)巩固语文要素,构建语文核心素养
根据课堂调研,大部分教师在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完成后,就忽略了相关内容。教师尚且如此,学生更是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中去进一步运用、巩固。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知识点,是一点一点教给学生的,但是我们都清楚,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离不开诸多知识点,而每个知识点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达到螺旋上升地实现语用功能,才能够指向建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不应该随着单元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进行巩固、运用,使之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一部分,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去联系、去运用。
二、关注中高年级识字教学,落实识字方法的应用
上图题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多音字和形近字的掌握。进行多音字教学时,通过多读来培养语感可以解决一部分读音记忆,但是此方法过于机械化,且如果不是常用常见词语,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避免死记硬背。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有一个知识点,根据多音字的意思去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这种追根求源的方法,据义定音,判断多音字在词句中的读音。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识记生字,汉字是聚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在低段也教给学生很多的识字方法,但是通过调研以及研究试卷来看,到了中高段,教师对识字方法基本上就不再提了。低年级的教学比较注重识字方法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识字方法,最后可以自主识字。到了中高年级,在识字写字上,教师更多的是交给学生自主完成。但是从试卷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识字方法的掌握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中高年级的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对某些识字方法继续巩固、加深。
三、关注口语交际教学,形成“课堂口语交际场”
纸笔试卷中并没有对口语交际部分呈现具体的测试,这个板块的测评更多出现在形成性评价中。在观摩形成性评价时,联系到教师在测评成绩出来后,通常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这个问题我说过,为什么学生还是会错?我们来反思一下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
(一)教师关注维度比较片面
口语交际是包含三个维度的,一是表达,二是倾听,三是应对(交流),但是大家平日最关注的是表达,对应对和倾听这两个维度关注度通常是不够的。鉴于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和应对,都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无处不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说,还要听同学说。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会去听老师的授课内容,且倾听效果有待考究,而对于同学的回答则是缺乏倾听,这样是不对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听同学的回答。比如在课堂上指名回答问题之前,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请大家认真听他是怎么说的,然后做出评价。”“请大家认真听,然后进行补充,注意回答的时候不要重复前边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倾听之后,才有交流,交流时可以意见相同进行补充,也可以意见不同进行辩驳,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的互动不能仅仅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更应该有生生互动,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让学习真实发生。
(二)口语交际课堂创设情境与生活实际脱节
口语交际离不开交际情境,所以教师在教授口语交际课的时候都会给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演绎口语交际。这种设计理念是正确的,但是课堂上会有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现象,就是学生很清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应对,于是在“迎合”教师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口语交际。然而生活实际是这样“一唱一和”的顺心吗?比如在“劝告”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总是交际双方中一方一劝说,另一方就立马认同了,会说“你说得对”或者“好吧,我同意”之类的。联系现实生活,劝告恐怕不是这么顺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勇于创设各种情境———教师作为被劝告者“为难”一下作为劝告者的学生,不接收他的劝告,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出更多的劝告方法和内容。
(三)口语交际课教学内容缺少延伸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学生学习到了很多内容,比如什么时候大声说话,什么时候小声说话;注意说话的语气;如何进行转述等。但是这些学习内容只是在这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去练习,而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并没有指导或者给予学生机会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内容。有一次听课时,我们发现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响亮,这种响亮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以至于在齐读课文的时候,孩子们都处于一种“吼”的状态。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听到教师去提醒学生用合适的音量。我们一直说学语文、用语文,口语交际板块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只依靠上课的40分钟,就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某个口语交际板块所教授的技巧吗?答案是否定的。学习了“注意说话的语气”,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用;学习了“转述”,在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时候就可以试一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口语交际内容作为一个板块单独呈現,它应该有延伸,有延续。
我们一直在强调,“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出错点推测学生的错误思维,分析他思考错误的原因,找出课堂教学症结所在,然后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法。借助每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方法、用方法的思维惯性,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