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美术馆,浪漫永不缺席
2022-05-05宫瑾
宫瑾
始建于1913年的“小红楼”,早期一直作为私人府邸而存在,这一区域被确定的土地用途为高级住宅区,只能建造独立住宅,并且需要附带花园庭院,于是“小红楼”就此诞生。“小红楼”是典型的德式别墅,造型质朴、简约低调、风韵独特,历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这座德式花园别墅中还居住过不少名人——德国船舶机械师斯蒂尔洛、知名医生李召华夫妇都曾在这里居住。
每个城市的美术馆都有独属于它的韵味,青岛不缺专业基础高的美术馆,比如充满高级质感的西海美术馆和历史悠久的青岛市美术馆,这些美术馆的展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在欣赏作品时,最好提前了解艺术品的背景,不然就是一场走马观花。但小红楼美术馆选择了美术馆的另一种业态,想要找到一种更为接地气的商业突破口,打消美术馆高高在上的错觉,拉近参观者与艺术的距离。
为小红楼美术馆命名时,负责人与团队曾想了20几版名字,几番推敲,还是决定保持这座建筑最大的特色“红楼”为词眼,“小红楼”的“小”,旨在增加亲切感,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随意的走进这栋建筑。由于名字形象、辨识度高且朗朗上口,小红楼美术馆很快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文化产品消费,2021年10月,小红楼美术馆内印着《晴天》歌词的打卡墙火遍抖音等社交平台,紧接着印着“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的路牌也因为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而被发掘。没有门票、没有威严高耸的建筑、没有难以企及的门槛,小红楼美术馆用最“接地气”的姿态对所有人开放,这栋安徽路上保持百年的惟一红色建筑,被重新点亮。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用绘画、拍照、读书、咖啡,或者与朋友闲聊来填满一个下午。
小红楼美术馆会不定时召集一些青年画家在馆内开办画展,结束不久的《循迹——迟诩峰油画作品展》就是其中之一。画家迟诩峰1983年生于山东烟台,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同时也是青岛市民盟美术研究会会员。他参加过马利青年油画展,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可见之诗》油画展。对于迟诩峰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知己知彼”,认识自己甚至比认识这个世界和学习绘画技法更加重要,这一点也是他后期突破自己完成自己蜕变的关键性因素。他笔下的每一幅充满青岛风情的油画作品,都令人神往、惹人探寻。
除了艺术家的专题画展,馆内还有为孩子们公益举办的免费画展,激发周边的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但美术教育不应当只是一味地从儿童入手,好像过了这段时间就错失了学习美术、了解美术的黄金时期。小红楼美术馆还开启了油画的“0基础”体验,一手咖啡,一手画笔,自己勾勒出青岛的蓝海绿树,展翅翱翔的海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任何绘画“小白”都能完成一幅油画,在这1个小时的体验时间里,你什么都不必思考,只需要沉浸在创作里,体验艺术带来的美好与放松。
打卡地标是吸引年轻人的一大利器,除了“晴天墙”和各色路牌,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都被搬进了馆内。这座独栋别墅还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花园庭院,院内的景致能随着四时而变,春日的绣球花圃粉紫相间好不热闹,夏日的绿树成荫蝉声阵阵,秋日的百年银杏下系滿了祈愿的红飘带和木牌,冬日的璀璨灯火与白雪交相呼应……
当然,馆内的打卡地标也绝不会拘泥于固有的几个形式。3月10日起,小红楼美术馆陆续引进了一批露营装备,准备在春意融融的4月里,来一场拓展美术馆边界的新尝试。进口的露营装备完美戳中年轻人在城市里“合理放空”的愿望,帐篷搭好,咖啡机“落座”,哪怕身处青岛的老城区,也能瞬间“穿越”进了安静的密林中,尽情享受这一段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为了打造体验感、参与感强的活动空间,并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进来,小红楼美术馆里还将在花园庭院里打造一处花艺阳光房,开展插花等艺术活动,同时与青岛交响乐团联合,打造小型音乐会。小红楼美术馆不是“一次性”打卡地,这里更像一个多业态融合的艺文空间,愈加丰富的活动内容,更新迭代的视觉体验,正在不断扩大着受众面,增加粉丝粘度。“让全青岛的市民都能来一次,并且在每一次的游览中获得新的体验。”谈起目标,小红楼美术馆负责人如是说。
小红楼美术馆总有让你停下脚步歇一歇的想法。面向门的吧台里,咖啡的香气早已飘出,萦绕在鼻尖。独家烘焙的咖啡选用非常成熟的拼豆配方,保证口感的浓郁和新鲜。畅销的“小红楼咖啡”更像是一道甜品,用冰激凌的甜蜜打底,再浇上一份意式浓缩咖啡,清甜微苦,口感丰富。如果对咖啡不感兴趣,还有茶品可供选择,英式茶包泡出的伯爵茶,茶汤澄澈,清香四溢,搭配法式甜点,瞬间有了浓浓的英伦范儿,邀你放慢速度,悠闲地度过这个下午。
青岛的老城区永远不缺故事与韵味,但这些拥有厚重历史的老建筑都已在时间里逐渐蒙尘甚至凋零,等待着再次被唤醒。
小红楼美术馆的独特,源于历史感与现代化的碰撞。比如,在一楼的阅读空间里,陈列的花格窗、老油画、五彩玻璃台灯让人一下子穿越回花样年华的时代,但旧书柜上摆放的咖啡杯却带着拍照打卡用的“小路牌”。截然不同的元素共存,时空距离被打碎,古往今来,文化更迭,像是在这里见证了一段平行蒙太奇的讲述,温暖又精致,熟悉又新奇,这就是小红楼美术馆特有的质感。
抓住青岛旅游城市的特点,发掘老城区更多的业态,在利用当中保护,焕发老城区老建筑的生机——这是政府与老建筑运营者共同在做的事。青岛文化和旅游局将周末的文化惠民演出安排在这里,大大增加了市民文化的体验,让年轻人也能在老城区驻足。乐队、街舞……更多的模式正在逐渐调试磨合,齿轮已然转动,推动老城区加速的新力量已经端倪可察。
下午4點半,一阵喧闹声响起,小红楼美术馆旁的幼儿园迎来了放学时间。从美术馆二楼能看到孩子们雀跃的从校门鱼贯而出,不着急回家的孩子跑进美术馆的院子,他们对这座美术馆了如指掌,于是自由穿梭在这座老建筑里。历史建筑新生的意义大抵就在这种时刻,它不再沉寂,变得开放包容、生机勃勃。时间虽流逝如水,但青岛人熟悉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那些深埋在心里却很少提起的记忆和感情,在合适的地点就能心照不宣的同频共振。这份默契的源头,不仅仅是来自这些老建筑为我们铸就的审美,也是小红楼美术馆墙面上写着的那句话使然:“我们如此热爱青岛。”
Xiaohonglou (namely little red building) was first built in 1913 and served as a private residence in the early years. The land under it was designated to be used for top-grade independent residence with an attached garden and courtyard, and hence the Xiaohonglou was born. Every art museum in a city has its own unique charm. Unlike most art museums, Xiaohonglou Art Museum has chosen a different business form, in its efforts to change people’s misconception that art museums are far removed from the masses, be more down-to-earth, and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visitors and art. With no tickets required, no majestic and towering building and no extremely high threshold, the down-to-earth Xiaohonglou Art Museum is open to all people. As the only red building on Anhui Road that has been standing for a century, it has been lit up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