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国有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挑战和对策

2022-05-03周钢刘军王峥单威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企业

周钢 刘军 王峥 单威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1318)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在急剧变化调整,科技创新面临的环境、现实需求和重大任务也有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日益高涨。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将科技创新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头号任务”,要求各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1.当前科技企业面临的挑战

笔者就职于一家专业从事航空运输旅游信息服务的大型国有高科技企业,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局势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正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1.1 处于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攻坚期

当前,美国已明确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内容,双边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科技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信息技术领域国内相当数量的企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难题。国际竞争的加剧将导致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愈加困难,关键系统的出口管制、交流限制或投资审查将成为常态,关键核心技术“断供”风险已尤为突出。

1.2 处于行业变革、客户转型的关键期

笔者所在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国内大型航空公司,它们正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航空公司梯队,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品牌竞争优势已成为其主要发展目标。能否支持并引领公司核心客户参与国际竞争、跻身世界一流已成为公司无法回避的挑战。同时,由包括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内的国际民航组织协会倡导,世界各国航空公司支持的行业新标准、新理念正逐步被全行业接受和认可,国内航空公司纷纷启动数字化转型,谋求从单一运输企业转型为高水平的综合旅游运输服务提供商,对信息系统供应商的产品能力和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3 处于新兴技术颠覆传统业务的挑战期

如今,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新一轮以“数智化”为重要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行业外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和众多技术型初创公司正借助其技术优势和先进理念对民航业不断渗透,目前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和机场与之开展了深入合作。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对公司商业模式、技术能力、人才引进以及管理效能提出了巨大挑战。

2.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体措施

“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航空运输大国向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转段进阶”。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于2022年初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民航强国建设将进入新阶段,我国民航面临着新发展形势,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70个以上,保障起降架次1700万架次,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5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9.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950万吨[2]。

当前,机遇与挑战共存。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而如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笔者结合所在企业近年来的实际经验谈谈相应的对策,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2.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研发资金的投入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出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投入越大,产出越多。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投资行为,不仅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更是企业布局未来,提前占据行业技术高地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企业才能筑起技术和产品壁垒,强化核心竞争力。

研发投入具体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企业在内部建立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这些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前瞻技术研究和专项课题攻关,引领企业技术进步;(2)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和技术专家,并以其为核心主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专项;(3)聚焦行业迫切需求,设立重大科技项目,以用促研,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团队或子企业;(4)加强对外技术合作,积极引入外部智力为我所用,进一步加快研发效率等等。同时,企业还应清醒的认识到,加大研发投入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精雕细刻的过程,需要宽容呵护和时间积淀。

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持续涌现的科技人才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笔者所在的企业同样也存在人才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和业务发展需要的问题。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1)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发掘、培养一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加强核心技术骨干的培养,全面提升研发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3)设立院士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培养高端的科研人才,畅通产学研用通道;(4)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在环境、薪酬、福利、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健康等方面制定面向科技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政策,打消骨干人才的后顾之忧;(5)强化“心酬”激励,畅通上升通道,在给予合理薪酬和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技术人员自我实现和获得认同的高层次需求;(6)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鼓励创新,容忍失误,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等。通过多种手段鼓励各路人才来企发展,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

2.3 提高四项能力

这里提出的四项能力是指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快速交付能力和科研统筹能力。早年间,国内企业在技术追赶方面,大多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集成创新”这一模式,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技术探索方面逐渐进入头部领域或无人区,“摸着石头过河”已成为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的常态,企业积极参与原始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做到“看得高”;以近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关键核心技术决定着企业的技术话语权和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走得远”;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提高快速交付能力,才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做到“赢得快”;科技创新是涉及企业运作若干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提高科研统筹能力,才能有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做到“行得稳”。

2.4 打造专业研发体系

建立一个布局合理、专业高效的科技研发体系是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可以使创新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体量较大、客户较分散的研发体系,可以采用总部研发中心加多个区域研发中心相结合的分布式研发体系,通过强化总部研发中心管理中枢地位,突出区域研发中心专向资源优势和协同作战能力,形成集中统一调度下的研发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对市场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对重大研发计划的有力承载、对运维安全等体系的高效协同。

总部研发中心作为企业的核心研发力量,按照“管理中枢+能力引领中心”的定位,发挥研发体系管理总部的作用,统筹研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具体操作包括:(1)通过授权和管理优化,实现研发总部“管理中枢”定位;(2)通过下沉基础产能,专注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实现研发总部“能力引领中心”定位。区域研发中心作为承接企业研发工作的主要力量,按照“专向资源中心+特色能力中心”的定位,综合考虑所处区域资源供给的比较优势和历史技术积累,明确界定各区域中心专业定位,培育各中心特色能力。在日常管理方面,总部研发中心对区域研发中心实行垂直管理,实现研发管理的“六统一”,即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统一工具、统一考核、统一培训和统一认证。

2.5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随着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我国目前已充分融入进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转移,以权力独占和阻碍竞争者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知识产权愈发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突出。体系化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将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从上至下逐级推进并实现的系统工程。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以保障企业经营与创新为导向,围绕“提升质量、提前布局、科学管理、全面保障”的工作原则,聚焦重要技术攻关方向和关键业务领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创型、基础型高价值专利,使得知识产权价值利益最大化。

2.6 强化协同创新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创新都发生在学科、业务交叉领域,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的研究,创新工作已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因此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就成为越来越多技术型企业的必然选择。横向引入技术优势企业、高校、外部专家参与,纵向引入行业上下游企业、客户、技术供应商共同开展联合创新,逐步建立起与政产学研用之间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灵活流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具体方式包括:(1)依托企业优势技术能力和专长业务领域,联合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和客户,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行业关注点,共同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平台级产品联合实验室,培育共建联合创新基地,推动创新成果在行业的示范应用,促进全行业和全产业链的战略协同和成果共享。(2)积极与国内技术领先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合作,聚焦国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国产应用软件、高性能计算等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点,联合打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联合创新基地,推进相关领域领先解决方案的研究应用和联合创新,实现技术“引入-融合-创新”的良性循环。

2.7 加强体制机制保障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企业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办法和落实方案,出实招、求实效,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在具体措施方面:(1)企业要紧密围绕科技攻关和创新等重点工作,强化科技创新考核引导,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持续强化业绩考核的创新导向;(2)引入科技创新加减分机制,合理设置科技创新加分指标和权重,落实创新成果加分奖励;(3)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对重要成果发明人、团队和科技奖项获得人员实施专项奖励;(4)实行“揭榜挂帅”,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政策,实行科技创新中长期激励机制;(5)完善项目授权管理和关键人才保留措施;⑥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主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微观基础在于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的涌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应该直面困难、应对挑战,建立起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经济体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