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地理坐标

2022-05-03王凯

同舟共进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庄梁思成林徽因

王凯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者,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后,先后在东北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从事建筑学研究与教学。不论是在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客厅、遍地烽烟的西南边陲,还是宁静的清华园,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爱,去感受,去关注。

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家是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个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辞去东北大学教职回到北平,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由于梁氏夫妇的好客和热情,他们的客厅成为古都有名的文化沙龙,当时北平文化、艺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沈从文、李济、陶孟和、钱端升、费正清夫妇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作为女主人,林徽因喜欢这种氛围,她热爱朋友,离不开朋友。和朋友们在一起,她思路洞开,妙语如珠,艺术和思想的灵感如电光石火般熠熠闪亮,耀人眼目。她总是聚会的中心,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她的那些忠实的听众们总为她的奇思妙想和精辟警语所倾倒。梁家沙龙在1930年代北平文化圈里的知名度极高,许多人特别是文艺青年都以进入这个圈子为荣,当时还在燕京大学新闻系读书的萧乾在沈从文指导下创作了小说《蚕》,林徽因读了感觉很好,便通过沈从文约请萧乾到家里做客。显而易见,林徽因此举对萧乾来说有勉励、提携和看重之意,许多年后,萧乾忆起此事:

在去之前,原听说这位小姐的肺病已经相当重了,而那时的肺病就像今天的癌症那么可怕。我以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见我们呢!可那天她穿的却是一套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就连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边吧嗒着烟斗,边点头赞赏。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她完全没提到一个“病”字。她比一个健康人精力还旺盛,还健谈。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一家离开了温馨的北总布胡同3号,与营造学社一道辗转迁至西南边城昆明。在风景迷人的昆明郊外,梁思成和林徽因为自己设计了一所住宅,林徽因与土地主人签了一个约定,大意是“我在你的土地上建房,建好后我使用五年,之后这房子归你所有”。

1939年秋天,梁思成率营造学社考察团对四川古建筑进行考察,林徽因独自承担了房子的施工任务。当思成回来时,这个规模不大的住宅工程已经竣工了。

昆明的房子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的作品,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爱情样板房”。院里两排房子面对面排列,从主屋正门进去是主客厅,右边可进主卧室,主卧室与一间小客厅相通,紧挨小客厅的是孩子的小卧室,主屋对面是一溜附属房,包括柴房、厨房、保姆房及厕所。房子用了中式菱形窗格,客厅铺了木地板,打了壁炉,院子里还种了蔬菜,昆明有各种鲜花,林徽因常常采来插在自家陶罐里,温馨极了——如此带有西方风格、功能齐全的建筑,在当时的云南农村无疑是凤毛麟角。

不过此间云南物价飞涨,米价由他们刚来时的三四元钱一路飙升到一百多元,这座房子的造价也比原来高出了好几倍,花光了梁氏夫妇所有的积蓄外加林徽因母亲的首饰,用林徽因的话形容就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破产”,后来多亏费正清夫妇寄来了一张支票才付清了工钱。

1940年前后,日本人对昆明的轰炸愈来愈激烈,没完没了的大轰炸让梁思成一家不得不告别了刚刚建成的新房子。1940年冬,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昆明和联大的朋友们,与营造学社一起迁到四川大后方,来到离宜宾60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竹林深处的上坝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只有两华里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租住的农舍矮矮的,竹墙外涂了一层薄薄的泥巴,墙缝里能透进皎洁的月光,屋顶的席棚历史悠久,是老鼠和蛇等小生灵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里远离都市文明,生活条件比昆明还要艰苦,吃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晚上只能靠菜油灯照明,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更谈不上什么粮菜供应了。林徽因远在上海的好友李健吾曾在《林徽因》一文中说:“我最初听到他们的信息,是有人看见林徽因在昆明的街头提了瓶子打油买醋。”作为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北平“太太客厅”里口若悬河的才女,林徽因这种反差显然让李健吾感到异常震惊。但李庄时期的林徽因却更甚于此,梁思成年轻时因车祸受伤的后遗症不时发作,经常痛得不能坐立,她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来操持家务,大好时光在枯燥的家务劳作中静静地逝去,令她异常苦恼,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透露了自己的苦衷:“每当我做些家务活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了手边的活儿,以便去同他们‘谈心’。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务,因为我的心总一半在旁处。”

但不久林徽因的心情便开朗起来,这缘于梁思成的功劳。一次梁思成在成都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回家后随意种在门前田边的松土里,不久西红柿便结出又红又大的果子。当地百姓根本不知道西红柿为何物,非常好奇,林徽因便无偿送给他们秧苗。村民们发现这位文文静静的女先生和她周围的人心地都非常善良,便也投桃报李地示以友好,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成为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和当地乡民之间友谊的使者。

林徽因希望平淡的生活多些绚丽色彩,两间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温馨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大家都喜欢与这位开朗的女先生摆摆龙门阵,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媳妇,有什么悄悄话总愿意对她讲,哪一个姑娘出嫁办嫁妆,都找上门来请她出主意,谁家媳妇生了娃娃,也忘不了给她送上几个报喜的红鸡蛋。乡居的日子给林徽因带来意外的欢乐,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个竹林深处的小江村,她仿佛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北总布胡同那间充满了笑声、欢乐和友情的客厅。

安顿下来以后,梁思成、林徽因与同事们又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考察和研究。在李庄,梁思成夫妇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籽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一字一字地书写,在这个恍如与世隔绝的小村里,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

这时林徽因的肺病又发作了,川南潮湿的气候和连续的奔波,让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的林徽因长时间卧床不起。她每天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她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并执笔撰写了五代、宋、辽、金等朝代的内容。1942年底,美国朋友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向夫人费慰梅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况。据费慰梅回忆:“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

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营造学社经费几近枯竭,成员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人员列入他们的编制,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因营养不良,林徽因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他们也舍不得吃。为了改善伙食,梁思成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当时在李庄中研院史语所的梁思成弟弟梁思永也是疾病缠身,他们兄弟的窘境让朋友们伤心,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瞒着他们致信中研院代院长朱家骅求助,同时写信给梁启超的故交翁文灏,翁文灏当时在重庆担任行政院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傅斯年希望他能对故人之后施以援手。

傅斯年的求助信起了作用,几个月后,他收到翁文灏转来的一笔款子,委托他转交梁家。这笔钱对于梁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费正清和费慰梅也了解梁氏夫妇在李庄的困境,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当时他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1943年6月,英国学者李约瑟来李庄访问,其间专门拜访了心仪已久的梁氏夫妇。贵客临门,家徒四壁又好面子的梁思成,只好忍痛宰杀两只家养的鸭子款待客人。李约瑟当然不知这令人心酸的背景,只是以惊喜的心情饱餐了一顿美食。让李约瑟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美味,林徽因那带有爱尔兰口音的英语更令他喜出望外,在爱尔兰生活过多年的李约瑟对此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难得地露出了满意而天真的微笑。这一情形在林徽因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有过精彩的描述:“李约瑟教授来过这里,受过煎鸭子的款待,已经离开。一开始人们喜欢彼此打赌,李教授在李庄逗留期间会不会笑一笑。我承认李庄不是一个特别使人兴奋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早期科学的爱好者,又不辞辛劳在这样的战时来到中国,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他會浅浅一笑。最后,这位著名的教授在梁先生和梁夫人(她在床上坐起来)的陪同下谈话时终于笑出了声。他说他很高兴,梁夫人说英语还带有爱尔兰口音。我从前真不知道英国人这么喜欢爱尔兰人。”

胜利终于来临了。1945年春,梁思成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席,负责编制一套沦陷区的文物目录,将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如寺庙、宝塔、博物馆等标注在军用地图上,以防止在战争中被毁坏。这年夏天,费慰梅从美国到重庆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老朋友又在陪都重逢了,只可惜林徽因还在李庄。1945年夏天,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费慰梅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写道:“俄国人对日作战。原子弹扔到广岛。中国报刊上关于‘原子弹’的标题触目惊心。谣言说它大得吓死人,但它究竟是什么?没有人清楚。英国大使馆的李约瑟教授在第二天晚上举行了一次室外讨论会,解释核子时代的到来,在现场为迷惘的听众回答了许多问题。”

8月10日晚,费慰梅、梁思成与两位年轻的中国作家在美国大使馆餐厅共进晚餐。那天晚上天气闷热,晚饭后他们在大使馆门廊前的山顶上乘凉聊天,梁思成还兴致勃勃地谈起当年接待泰戈尔访华的旧事,但忽然间梁思成不说话了,费慰梅后来形象地写道:“他和其他在座的人就像猎狗一样,一下子变得紧张而警觉。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也不得不静下来用耳谛听。远远地传来警报声。难道又有空袭?这是荒谬的,然而以他们每个人多年的亲身经历,对各种可能性都十分警觉。如果不是空袭,难道是通知胜利?”

费慰梅的直觉是对的,果真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了重庆。他们在高处目睹了山城的狂欢,一开始是压抑的叽叽喳喳,有些人在大街上跑,然后是个别的喊叫声,随之是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响起,最后到处都是喊叫声、欢笑声和手舞足蹈的人群,重庆好像一下子醒过来了。梁思成、费慰梅等人随着狂欢的人群来到大街上,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胜利:舞动旗帜、伸出大拇指和V形手势。满载欢庆人群的吉普车、大卡车和客车自动排列成游行队伍,浩浩荡荡驶过大街,汽车在街上擦身而过,车上的人互相握手庆贺。当梁思成回到中研院招待所时,发现中研院那些平日文质彬彬的学人也“放荡”起来,他们勾肩搭背,跳着,笑着,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庆祝这个胜利的日子。

据费慰梅透露,梁思成有點小小的不如意,他等待这一刻等了八年,但当胜利消息来到时,他却没有待在李庄家中和妻子共同庆祝。为了尽快和林徽因分享胜利的快乐,梁思成通过费慰梅联系到了一位美军飞行员,这位好心的青年答应用C—47运输机将梁思成和费慰梅送到宜宾机场,这是当时距离李庄最近的机场。

乘舟需要几天的路程短短几十分钟就到达了,梁思成他们在飞机上看到了长江、江边劳作的农民和小镇李庄。飞机降落后,梁思成、费慰梅又换乘小汽船下行,“白灿灿的河面,水声响动”,船行几公里便到了李庄。

病中的林徽因躺在床上,但精神很好,她和费慰梅又有几年没有见面了,两人互诉衷肠,有说不完的话。费慰梅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这次见面,她说当初她们在北平初识时,林徽因和梁思成都还过着优越的上层生活,他们对中国实际问题的接触,其实和费慰梅这些外国人一样遥远,是抗战的经历和生活的艰辛让梁思成、林徽因这些知识分子看问题的角度和感受变得深刻起来。

林徽因庆祝胜利的方式是坐着轿子“晃呀晃呀”到茶馆去,这是她病后几年来第一次上街,费慰梅跟在轿子后面照顾她。虽然外出不利于林徽因的健康,但她还是非常欣喜,这次“旅行”给她留下了许许多多新鲜的感受,“够今后好几个星期回味”。林徽因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她的一双儿女,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已长大成人,“在李庄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她(梁再冰)从学校里把‘世界’新闻带到她母亲的床边时,也给这个家庭带来轻松的气氛。”多年以后,费慰梅在书中如此描绘林徽因当年在李庄单调的生活。

胜利后,梁思成带林徽因来到重庆。由于身体原因,林徽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中研院招待所里,身体好的时候,费慰梅便开着吉普车带她出去玩。这是几年来林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到城市来,她的眼睛离不开那些新衣服、车流和重庆的市民,她觉得每一件事情都很新鲜。有时费慰梅带她去美国大使馆餐厅吃饭,林徽因很喜欢和那些走南闯北的美国军官聊天,聊战争的悲惨,聊战争中的人们,还聊各地的风俗民情,这是她第一次和盟军军人谈话。

1946年7月31日,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搭乘包机飞离重庆,回到了阔别9年的北平。梁思成受梅贻琦校长委托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成了他们的新家。

梁氏夫妇在清华园的家延续了北总布胡同时期的习惯,又成了朋友们聚会雅谈的地方。林徽因依然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她和朋友们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下边喝茶边探讨古都的规划,或者谈论建筑、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当时林徽因正为肺病所累,细心的清华校方便在梁家旁边竖了一块一人多高的木牌,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里住着一位病人,遵医嘱她需要静养,过往行人,请勿喧哗。”然而林徽因却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多年以后萧乾回忆说:“这位‘病人’却经常在家里接待宾客,一开讲就滔滔不绝。”

这个雅致的居所见证了共和国诞生前后的那段历史。1948年底的一个傍晚,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领着两位解放军军官到新林院8号拜访梁思成夫妇,来客将一张军用地图摊在桌上,请梁思成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

此举让梁氏夫妇非常感动,这是他们第一次与共产党军队直接接触,梁思成立刻动笔,仔细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虽然这份图录后来没有用上,却拉近了他们与新政权的距离。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李庄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唤起我沉思的一本书
——读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李庄·印象》
——李庄古镇代表性应用图案作品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走李庄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