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及实践路径
2022-05-01李银梅
李银梅
(常州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常州213022)
地方高校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图情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应尽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科研教育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新需求,都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动力。”[1]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拓展思路,在服务社会中主动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对象是多元的,服务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本文仅以笔者所在高校及其市域内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路径。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应为与可为
地方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要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从高等学校的角度来看,主要出于政策诉求、办学需求、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势以及已有的社会服务经验。
(一)政策诉求
近年来,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先后出台了有关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相关规定、要求和倡议。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2018年6月,在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高层论坛,发表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南京宣言(2018)》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为用户提供基于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任务”[1],更是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办学需求
地方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办学的客观需求。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拓展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与大学后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正在形成,大学同中小学的联系更加密切。此外,为了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获取优质生源,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式,地方高校更是走在前列。地方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师范院校,也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是从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或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合并了原来的师范院校,因此,很多地方高校都有着师范教育的“根”,教育类学科专业成为了这些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地数量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了地方高校不可忽视的校友力量。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举办师范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师范升格过程中并入本科院校,百余年来已为常州市和周边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目前常州市有近一半的小学教师和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为学校校友。因此,无论是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角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都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图书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适应学校办学的发展变化,积极服务基础教育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收获社会认同,提升地方高校及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能够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还在于其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献资源优势。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均建成了多学科、综合性馆藏资源。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特色。现有纸质图书131万余册、电子图书320万余册(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8 200余种、订阅中外文期刊1 000余种、报纸50余种。图书馆不仅建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学等专业书库,还订阅大、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专业期刊百余种。此外,图书馆还订购了万方数字化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外文期刊数据库、EBSCOhost多学科数据库等重要学术性数据库近30个。这些图书、期刊和数据库不仅能够较好地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和教职工科研需要,还能够向社会开放,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优质资源。
二是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的优势。地方高校图书馆配备有图情分析、信息查询、读者服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其中很多馆员长期从事教育信息服务,工作经验丰富,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深层次的知识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高度自动化的办公系统和先进的文献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图书信息的存取数字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地方高校还具有多学科专家学者聚集的优势,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者提供基于文献研究的增值服务。
三是可开放资源潜力较大。尽管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中小学难以企及的资源和服务优势,但毋庸讳言,目前其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在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方面,笔者在一项课题研究中对本省5所地方高校812名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一年中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数量分别为:1~2本占39.9%,3~5本占30.7%,6~10本占9.5%,10本以上占4.2%,未借阅占15.6%。同时,在上述调查对象中,能够经常阅读本专业学术期刊的师范生占16.5%,偶尔阅读的占53.1%,几乎没有或从不阅读的占20.4%。调查结果还显示,一年级师范生运用数据库查阅文献的比例占5.2%,大二学生的比例为35.7%,大三学生为67.4%,大四学生近100%。在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方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图书馆在全面开放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教师文献资源服务QQ群,每天为教师提供点对点文献查询及传输服务;同时,还为科研团队以及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组配备固定联系人提供文献资料和科技信息全方位服务。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进入文献资源服务QQ群的教育学类学科教师人数仅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40%左右;图书馆每年为教师查阅传输的教育类文献数量只有其他学科平均数的57%。从学校图书馆整体资源而言,学校图书馆教育学类馆藏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不高,与75%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地方高校图书馆教育类图书资源尚未得到充分运用,其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四是可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就如何服务基础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杨红岩[3]分析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问题。邸春姝、王艳华等[4]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及现实需求,提出构建校内校外、职前职后相结合的图书馆立体化服务模式。张艳芳等[5]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提出了涵盖服务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信息中心的构建方案。方敏[6]等从资源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基础教育的价值和方式。程志刚、任冬梅[7]就成立基础教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本校师生和地方中小学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服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侯登录等[8]基于“国培计划”的需要,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建设机制、资源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探讨了基础教育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思路。上述研究更多的是基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较少从中小学实际需求的角度探讨如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本文在对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中小学教育科研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路径。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庞大,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共有专任教师836.74万人[9]。这些教师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笔者学校所在的中心城市,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3万余人,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数(6.53万人)的半壁江山。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促进基础教育理论更新的重要动力,是推动教育教学实践变革的基本途径。对基础教育学校而言,教育科研是塑造学校品牌、形成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实践与反思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许多学校响亮地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与方略。中小学教育科研多以应用研究为主,一线教师作为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分析教育问题,展开以行动为主的研究,最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并达到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科学研究,因此,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严谨性、系统性、创造性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文献资源有限,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先天不足,中小学教育科研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文献资源不足
同其他类型的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建立在系统、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因此,数量充足的文献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物质前提。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及阅览室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供教师使用的教育科研文献资源非常有限。笔者所在高校的师范学院对来自本市22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项中小学教育科研文献资源支持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馆藏图书方面,57.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校图书馆没有系统的教育类藏书,8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任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不够充分。在期刊订阅方面,27.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校为每个学科订阅了1种学术期刊,48.7%的学校为每个学科订阅了2种学术期刊,15.5%的学校订阅了3种及以上学术期刊,还有8.8%的学校尚不能为每个学科订阅至少1种期刊。在数据库订阅方面,13.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学校为教师订购了中文期刊数据库,8.4%的受访者本人订购了相关中文数据库,77.9%的受访者没有可以利用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所有受访者的学校或个人均没有订购外文资源数据库。总体来说,95.1%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需要。
(二)教师文献查阅与处理能力薄弱
中小学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在全日制教育及继续教育中未能受到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训练,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接受过训练,但由于长期未使用而重新变得生疏。有研究者曾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过调查,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按照研究需要搜集文献的只占调查对象的23.5%,能够整理和分析所收集文献资料的教师占29.8%,认为自己能够撰写文献综述的教师占14.9%[10]。笔者所在学校对上述226名本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教师在教科研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不会撰写文献综述(占91.6%),不能顺利查阅文献(占86.7%),不知道如何选题(占85.2%),不知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占81.9%)。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文献查阅方面,37.2%的受访者主要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阅文献,17.5%的受访者主要依靠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图书、期刊,17.7%的受访者使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文献,12.4%委托他人查阅文献,15.2%不知从何种渠道查阅文献。在选择运用数据库查阅文献的调查对象中,近三分之二(62.5%)的受访者不能熟练运用检索条件,55%不能查阅到目标文献。在文献处理方面,56.6%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有效地对查阅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见,文献查阅与处理能力薄弱是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教师学术规范意识欠缺
对上述226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还发现,尽管100%的受访者都有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以及著作权的意识,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引用所查阅的文献,47.3%的受访者不知如何有效综述他人的研究发现,31.3%的受访者不知引用与抄袭的区别;8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读书时能够主动记录精彩或有用的语句,仅有10.8%的教师能够将出版信息一并记录下来,并在引用时标明出处;45.1%的受访者不会按照出版社或期刊投稿要求标注参考文献。可见,中小学教师文献使用规范意识亟待提高。
(四)期待高校支持意愿强烈
尽管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能力上存在不足,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愿意投身教科研工作,并希望得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专业支持。对上述226名教师的调查表明,有78.8%的教师希望得到文献查阅与检索的帮助,96.%的教师希望得到文献综述撰写方法的指导,88.5%的教师希望在研究方法设计方面得到支持,92.9%的教师希望在论文写作方法及学术规范方面得到系统指导。在我们走访的近20个中小学科研团队中,100%都希望得到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帮助与指导。
总之,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文献获取和处理能力都有待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目前的条件还无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科研需求,亟需得到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支持与帮助。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路径如下图所示。具体机制阐释如下:
(一)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需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基础、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他们从事教科研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各不相同,他们对教育科研支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要以有限的资源实现社会服务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必须准确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需求。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要成立专门的调查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专题讨论等方式,了解不同学校、不同类型教师在教育科研文献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认真研究和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规律和文献资源使用的特点,了解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科研骨干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浅层需求与深层需求、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进而对用户进行合理分类,为进一步优化配置图书馆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奠定基础。
(二)寻求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支持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不能脱离地方政府 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第三方主体的支持与参与。
图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路径
地方政府是中小学校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形成了较为密切的互动。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种良好的合作基础,在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之前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交流,以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物资支持和信息支持。有了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支持,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会更加稳定、扎实和持久。
其他社会组织是指政府部门、高校、中小学以外的相关公共关系主体,包括工厂、企业、公司,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性组织。这些第三方主体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公共关系资源,充分调动第三方主体提供的技术、人员、场地、资金等资源,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中,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避免过多的商业活动介入[11]。
(三)整合区域内教育科研文献资源
城市区域内有着较为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其中包括市、区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市民和社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其馆藏资源非常丰富,虽然其资源大多具有大众化、普适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其中也不乏可为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学术参考的珍贵文献资料,从教育科研的角度来看,城市共同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有益补充。高校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重要为师生教学及研究服务,馆藏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校图书馆要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提供精准服务,必须对区域内教育科研类图书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此,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与公共图书馆及中小学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确保区域内各类图书馆在图书及数据采购上各有侧重,从而以有限的经费让教师获取数量充足的教科研文献资料。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牵头做好区域教育科研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当地文化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合本校及市域内中小学校纸质图书与报刊资源、电子图书资源、自建特色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建成包含图书信息发布系统和文献资源导航系统在内的教育科研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平台与每一所中小学的图书馆网站链接,中小学教师不出校门或家门就能获知教育科研文献的查询渠道,解决教师不知道从哪里查询文献资料的根本问题。
(四)提供教育科研信息增值服务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其信息资源平台,向区域内中小学全面开放馆藏教育科研信息资源,方便教师随时查阅文献资料,满足中小学教师对一般性教育科研文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其技术服务优势,为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科研文献增值服务。如:结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研修和培训,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中外文数字化资源查询方法辅导,以及文献资料分类、归纳、整理策略指导;结合基础教育课题申报,聘请专家学者,指导小学教师科学使用文献研究方法、准确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高质量撰写文献综述;利用本校研究生或本科生资源,为有需要的学校或教师提供文献科研查新服务;为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的学术骨干提供高级文献管理服务,便于他们随时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沿动态,提高文献管理与运用水平。此外,还应该结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有效开展学术规范指导。如:在道德层面,要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在方法层面,要指导中小学教师尽可能获取一手文献资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引用参考文献,不过度引用,并做到凡引必注;在形式层面,指导中小学教师按照学术成果的规范和投稿要求准确标注参考文献,并保证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通过上述增值服务,解决好中小学教师不知如何管理与使用文献的瓶颈问题。在当下,为中小学提供教育科研信息增值服务应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新的增长点。
(五)建立以文献为纽带的学者共同体
地方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源的查询、管理和使用,将有着相同的研究志趣和共同的信息需求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架设了合作研究、信息共享的平台。同时,通过图书馆高层次的技术服务,把中小学骨干教师与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在校生(研究生和本科生)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学者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可以经常性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文献管理经验分享会、国内外研究前沿报告会以及各种类型学术沙龙。高校图书馆不仅成为了教科研文献资源聚集与分享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密切联系的通道,如此,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接地气,能够产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六)完善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不是短期行为,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组织构架,形成由地方政府行政部门、高校图书馆、中小学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评估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项目;还需成立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实施、推动和改进服务项目,实践团队的核心人员由高校图书馆技术骨干担任,同时吸纳中小学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专业人员参与。其次,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制度、中小学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从而规范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和文献信息管理行为。再次,要妥善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时,应将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妥善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放眼于长期合作,以长远利益为重,适当兼顾当前利益;以整体利益为重,妥善化解局部利益受损的风险。最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中小学应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包括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改进机制。当然,地方高校服务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单向的,也不完全是输出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也会反哺地方高校,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成为地方高校宝贵的馆藏资源乃至特色资源,为高校师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提供生动的一手文献。因而高校应立足长远,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本文仅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路径。只要我们认真做好社会需求分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和潜力,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