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趣有效实践活动 科学课可以这样“玩”
2022-05-01林治妍
林治妍
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实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有趣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授和学生的机械记忆就能实现的,学生需要亲历探究的过程,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其中,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玩”的过程中最终提高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科学实践课适合构建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选择贴合生活体验的主题,设计实践活动,给出必要的知识讲解,随后设计相应的活动日志,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完成探究的过程。特别需注意的是教师尤其要把握生活化的这一特点,多设计具备生活化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独立学习和实践探索的空间。
(一)活动设计
例如《植物的“分身术”》一课,讲解的内容以“有的植物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后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为问题导向,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养护绿植的经验,因此讲解的难度较大。为此,我设计了为期一个月的“我是小小植物学家”亲子实践活动,以下为具体的活动设计:
同学们,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剧中的孙悟空扯一把猴毛,吹口气,立刻变化出许许多多的孙悟空,实在是“分身有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分身术吗?其实,“分身术”一直在我们身边上演,不过施展它的主角不是神仙,而是植物。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启一次“植物世界”的探秘之旅。
先提问几个问题:
问题1:你知道哪些植物繁殖后代的知识呢?
问题2: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种子繁殖的吗?
问题3: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很多都有自己的绝招,你了解吗?
问题4:有的植物有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利用根、茎、叶就可以变出一段新的植物?你想知道谁是植物界的孙悟空吗?
活动内容:利用家中现有的盆栽或者容易找到的植物,利用其根、茎、叶进行繁殖,可以采用扦插、压条、嫁接等方式。大家根据植物的不同选择繁殖方式,定期记录植物移栽和生长状况(最多间隔2~3天),完成成长日记。
活动评比:评选出15名小小植物学家,表彰并颁发奖章。大家加油哟。
(二)活动过程
此项活动持续时间有一个多月,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选择了不同的植物进行了实践活动,有大蒜、绿萝、多肉、蝴蝶兰、月季等等。当他们发现自己扦插的植物长出了新芽,当他们自己孕育了一棵新的植物时,开心之情溢于言表。当然,失败的案例在所难免,而且更具有价值。不少学生所尝试的茎繁殖或者叶繁殖并沒有成功,最后枯萎了,他们的心中就会萌生许多的问号,会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生探讨养护的注意事项。
(三)活动效果
在讲授这节课时,学生们将自己养护的盆栽带到了教室,课堂学习氛围异常高涨。他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这样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优点?为什么我养的多肉长得没有我同桌的好?大蒜到底是植物的哪部分?绿萝除了用茎繁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几种繁殖方式之间有联系吗?每一种繁殖方式有适用的范围吗?
其他学生也充当了小教师,在这节科学课中上演了一场思维的碰撞。因为实践活动的加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收获也更加丰富了。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开展学习,并在自主实践与创新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整合实践活动资源
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在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对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有深入的了解,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利用适宜的情境开展教学,通过学科间的整合,在多重互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1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调查和实践,从而获得不同于课堂中的感知体验。例如在讲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影子》一课时,我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设计了一节室外测量影子的科学实践课,具体设计如下:
(一)前期准备阶段
根据实践活动目的,编写设计活动流程,下发实践活动表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各司其职。
活动前做好纪律要求,详细告知学生本次活动内容,明确本次实践活动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小组长交代好各位组员需要准备的活动材料,同时做好数据、文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组织实施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序地进行着活动,运用数学、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观察、测量、分析、总结中形成新知。教师全程参与,观察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好记录,同时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刻,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活动总结
学生对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迅速投入实践中,从前期的准备到实践阶段、再到最终的小组展示都显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有很多小组甚至创新性地开展很多的实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动自发地相互交流心得,验证自己测量的数据,在探讨中形成了很多共识。从最终的小组汇报交流环节看,学生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建立实践认知。
案例2 在讲解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我们周围的植物”时,我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地理优势。我校位于峰山脚下,学校也因此得名,峰山拥有原始林木等自然资源,植被种类繁多、硬化设施到位,适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峰山的山坡之中观察各类植物,同时分析土壤里面都含有什么,植物在何种地方生长得最好等等。
学校周围居民社区聚集,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健康调查和住宅区访问,了解家庭垃圾的分类情况。组织学生深入周围超市开展食品安全等调查活动,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科学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问题,布置项目式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访问、调查和数据学习等各种渠道进行实际调查研究,编写相关调查报告。
近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部署利用科普資源开展实践活动。相关通知中强调,各地各校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科技馆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走出去的模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教育观、价值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现代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走出去,更精彩!
三、优化实践活动评价
实践活动评价也是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科学实践评价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维度。比如,一二年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是感性体验,重点在于动手操作、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关键期,重在科学体验、发现问题、快乐探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学会问题分析、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要产生科学认同。总体来说,小学阶段主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维度的评价,而初中阶段更倾向于项目化的评价,层级更高。
在小学科学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会非常高涨,但要避免出现课堂中只是表面热闹而没有深度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在评价的方式上要特别注意,尽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模式。评价的标准不要单一,要充分地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例如包括小组间的配合、探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否清晰地阐述观点、是否对组员提供帮助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同时要注意的是,要把评价的权利部分地交给学生,给他们创造实践活动评价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也可以进行互评。这样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评价中阐述观点、增强沟通、发现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更高涨。
在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中,我开放了教学评价体系,让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评价的形式更加多样;同时采用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最终的综合评价。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在互评过程中相互分享交流,而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在家长评价的环节,主要是家长对学生的观察日志进行了评价,内容有学生养护的耐心程度、最终的成果等。这种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和开放,会让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增添更多的趣味性,活动的渗透力度也更强了,并且有助于今后系列拓展活动的开展。在最终的展评环节,学生将自己养护的绿植带到了学校进行展览。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获得了成就感,也使得教学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收获中成长。
组织开展有趣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如何充分发挥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每一位科学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