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式教学有效性
2022-05-01张开国
张开国
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学科,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开启小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但由于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感受不到知识探究的乐趣,导致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此,探究式教学被引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科学的探索者,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提高其科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将学生的这种欲望激发出来,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知识探究中。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科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在教学“点亮灯胆”的相关知识时,在课堂上需要做一个实验,用导线把电路连接好,然后使灯胆亮起来。为了保持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种些无叶瓜,不论冬和夏,到夜就开花。”教师话音未落,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电灯”。教师用谜语作为实验的导入,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再适时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电灯为什么会亮?”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了所学知识,指引着他们自主学习知识,创造探究的空间。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引发其探究欲望,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对童话故事有着由衷的热爱,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用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发现科学问题,将注意力成功地吸引到科学课堂上,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具有活动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得的。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摒除“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想法。要充分认识科学实验对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小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小学科学实验所用器材和操作过程都较为简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带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开展实验操作,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获得真知。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加强巡视与指导,对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观察的方法,提高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比如,在讲解“了解空气”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纸团不湿”“倒不出的水”这两个比较经典、具有魔术般神奇色彩的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特点,知道空气是能流动的,同时也学到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用可见的物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提高了科学素养。
三、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体会探究乐趣
游戏教学不仅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也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科学地设计游戏环节,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让学生在游戏玩耍过程中学到知识。比如在讲解“白天与黑夜”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白天与黑夜产生的原因,教师设计了表演游戏,在操场上让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学生扮演太阳,另一名学生扮演地球。扮演地球的学生与扮演太阳的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并让扮演地球的学生围绕扮演太阳的学生转动,而扮演太阳的学生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学生自转,并仔细观察扮演地球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启发与提问,启发学生掌握太阳与地球的运动规律,找到导致昼夜现象的成因。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互换角色,再次进入游戏,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科学知识,锻炼其独立思考和知识探究能力。游戏教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使探究式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及探究目标,以开展有效性探究。例如在《哪杯水热》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一番对天气、气温的描述之后,很快引出了温度。之后教师给各个小组都分发一个温度计,教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温度计的构造、刻度和標记根本没太大兴趣,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红液玻璃泡”上面,大家都在玩红液玻璃泡。之后在汇报时,学生也都没有提到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径直将重点放在红液玻璃泡上:“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这时温度计的红线上升了。”完成课时教学之后教师反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想了想应该是教学生观察之前没有给他们明确要观察的对象,导致其观察时没有方向,漫无目的地进行,因此就想到什么说什么,最终使得研究丧失了效率。因此,在另一个班级的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强调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另外还要求学生填写信息记录表格。这次探究开始前给学生强调填表的环节也很重要,它会影响到整个活动探究的效果。待观察结束之后,学生填表然后进行班级交流互动,这样的教学改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明确了活动探究的目标。
五、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
不少教师在科学课上很难管理学生,实验材料发放下去之后,发现学生不做实验,而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久而久之,教师就将分组实验课改换成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最终的探究活动效果自然不如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效果理想。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呢?此处应该强调小组合作实验的效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平均分成四人一组,各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也都不一样:每个小组中,由两名成员扮演实验操作员的角色,第三名成员充当实验记录员,还有一名成员则充当小组长兼材料保管员,并且负责小组噪音的控制。小组实验中,由四名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且均承担起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如此要求每名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并且互相之间优势互补,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推动教学进展。
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
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主要包含问题的提出、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流程。这些环节中,既包括让学生自行动手观察,也包括实验活动的过程,以及包括让学生动脑思考、分析、整理和总结信息等过程。但实际上,探究活动中学生大都只对实验动手实操的过程比较感兴趣。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动手和动脑两个环节的有效结合,教学生先想后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在做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这样能使动脑活动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并且锻炼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如:在《摆的秘密》教学中,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行做出假设。之后在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时,教师再度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假设”“如何有效地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等。学生在总结汇报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得到的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能否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为什么各小组获得的数据均与其他小组获得的数据不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只有养成“想好了再做”“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目的更明确,让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实践证明,学生必须逐渐养成先想后做、边想边做、做完反思这一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在实验当中将手和脑结合起来,明确探究的目标,认真观察,才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
总之,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多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机会与条件,指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经验与知识,让小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还要优化教学策略,积极探索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