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拓展劳技教育路径
2022-05-01沈文良
沈文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拓展劳技教育的契机。我们要在科学教学中寻找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综合发展的科学拓展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促进科学素养与劳动素养比肩提升。本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探索建立屋顶农场(农科院)、筹建农博园、外出亲历体验、设立丰收节等实践路径。这些实践遵循科学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并取得一定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技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计划地渗透与参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学生渗透科学思想的课程,也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劳动素养教育。由于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设置的通识性,尤其是大量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动植物单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拓展劳动教育的契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劳技教育并进行系列优化呢?我们做了大量的尝试。
一、贴近生活,在探究中学习劳动
日常的教学实践,往往需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比较、记录的一般方式进行探究实践,尤其是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动植物的一生。例如一年级教材从第一课起就安排了种养一棵植物这个有趣的活动,并将养护贯穿整个单元。该单元的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观察、比较、探究之上,并记录下来。种植并养护一株植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为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做好铺垫,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更是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与平时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紧密相关。
教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蜗牛》《蚯蚓》《金鱼》等课程时,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学会科学探究,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时,在饲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一丝不苟的观察习惯。三年级下册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观察、对比、记录,饲养蚕宝宝更是需要持久的恒心、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饲养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渗透着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必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种植凤仙花,观察记录、亲历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和下册“新的生命”“食物”等单元,又是研究探讨生命成长,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课程。这些单元都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做细做实科学教学“做中学”,让学生增强劳动体验,在亲历生产生活中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创造条件,在“屋顶农场”进行劳动
科学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亲历感受的机会。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记录、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有充分的途径了解生命的本质,能渗透劳动体现价值、劳动成就价值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生命之情、珍惜生命之感、尊重生命之价值。没有这种亲历,学生的精神家园就会逐步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楼顶、操场空地、校园内外花坛、建立劳动基地等途径,千方百计开辟劳动园地。
我校占地60多亩,在规划校园景观绿化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分块分区种植了大量的植物,校园共有植物102余种,其中连片水果种植达20余种,分别有枣树、杨梅、橘子、桃树、梨树、葡萄、李子、杏树、枇杷树等等。
学校在食堂屋顶创建了葡萄园、种植园面积1300平方米,命名为农场,划分给全校各班种植,目前,已经开辟一年有余,确保各班场地四季不空挡。科学探究需要时既利用本班场地,也参观学习科学院场地。
学校还有450平方米公共部分划归科学组团队和少先队大队部管理,挂牌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种子的培育以及品种的改良、试验,并开创无土栽培、大棚栽培、水培等试验场地。结合科学教材进行栽培,教材有什么,课堂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栽培什么,并根据教材进度安排种植培育。我们指导学生全程参与培育过程,我们还将栽培过程节点全程记载、录像,做成小视频分享供学生观看,并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农场和农博园成立后,学生在亲自动手种植和养殖的实践过程中,真切体验生命的成长,起到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劳动素养教育的作用。
三、筹建农博园,在观察中体验劳动
我们在建立屋顶农场和农业科学院基础上,成立了农博园。农博园分为楼顶空间、地面无土栽培中心和地下农博历史展空间三部分,其中楼顶空间50平方米,设置“种子墙”“农影墙”“常用农具墙”“收获墙”等,通过实物、绘画、摄影作品等进行展示。
地面空间100平方米,设无土栽培研究中心,探讨水、光、土等变量与植物生长因素的研究。无土栽培最核心的是营养液,研究中我们用自己配置的营养液,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植物对养分的要求因种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配方也有相应的变化,尤其是酸碱度、浓度、养分之间的平衡。
在农具博览园,我们收集了常用农具进行展览,包括图片背景、电子介绍、实物展示,展现近百年来,杭嘉湖地区、萧绍平原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用具,展现农具发展演变史、进化史,让学生在参观、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农具的发展、劳动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
目前,我们已收集了手风车、手拉鼓风机、扬尘车、纺纱车、织布机、水车、磨具、挑具、棕衣等40余个种、100余件物件。我们还按1:1的比例打造了农村常见的2眼柴火灶,并可以使用,让学生在此体验科学“空气的流动”“热辐射”“热传递”等科学知识,并体验柴火灶烧饭,丰富生活知识和技能。
四、走出校门,在亲身经历中品味劳动
科学与劳动课程结合,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接触生命世界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科技生活、农居生活、农旅生活。我们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年级:莫干山小小农夫体验。来到阳光植物园探秘,走进玻璃花房,认识各种从未见过的植物,体验树林穿越、独轮车等户外挑战,喂养小动物,石磨豆浆,果蔬烘焙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
二年级: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用智能环保体验科技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向学生展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蔬菜、瓜果、花草等栽培和生长培育。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栽培。
三年级:杭州低碳馆体验。四年级:省农科院基地。五年级:区劳动教育基地。
科学课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要让学生在科学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形成尊重劳动、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我们还与中国水利博物馆、晶星农场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与劳动实践基地,为让所有学生都亲身经历科学教学引领下的劳动教育。
五、设立丰收节,在成果中品鉴劳动
夏季和秋季都是丰收的季节,我们设立了丰收节,并向学生介绍丰收节的背景与意义,同时利用丰收节的契机,有组织、系列化地进行拓展活动,设置了“晒丰收”“话丰收”“颂丰收”“庆丰收”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成果拍卖、成果分享,并亲自动手,如包饺子、做甜品等,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过程、劳动的喜悦。尤其是在一年两次的收获节,我们还把科学教学成果和劳动收获成果进行展示、拍卖,实现二次增容,不断完善科学劳动教育成果。
总之,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寻找到了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融合发展、科学拓展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學素养与劳动素养提升。这些实践探索,形成了在科学教学中拓展劳动教育的支持保障系统,不仅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还挖掘了家庭资源,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自己家庭中发现和利用更多的科学与劳动教育资源,同时,还开拓了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