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

2022-05-01邱韵桦杨海丽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4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乡村旅游

邱韵桦 杨海丽

摘要: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农旅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梳理了秦巴山区76个区县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秦巴山区的耦合度逐渐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耦合协调性逐步向优质协调发展。(3)四川是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现状最好的省市,重庆和甘肃协调现状较差,前者滞后因素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后者滞后因素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对秦巴山区农旅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具有一定的价值。基于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秦巴山区 绿色农业 乡村旅游 耦合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数字技术推动下的零售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BJY183);重庆教委社科项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20SDGHI108;);重庆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庆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2018PY15)。

在当前经济和环境形势下,产业绿色化发展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重要保障。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乡村旅游结合了生态、产业、人文、文化和组织五个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改善生态环境,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重获关注,加快城镇化进程。新冠疫情虽然短暂阻碍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但也为它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机遇。国外疫情持续恶化和新冠病毒传播力强使游客们的旅游选择发生地点与时间的转变:从出国旅游转向国内旅游,从跨省出游转向省内游玩等。预计到2025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营业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随着精神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形态,绿色环保观念愈加强烈,“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获得了更多消费者青睐。秦巴山区地跨重庆、河南、湖北、四川、陕西和甘肃6个省市,76个区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金属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和工业生态化进而形成乡村新服务业态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秦巴山区可以通过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增加经济新增长点,巩固扶贫脱贫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11月,湖北有3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示范区域38个,位居六省之首,重庆最少,有29个。秦巴山区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关系着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算秦巴山区绿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运用耦合模型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分析秦巴山区绿色农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秦巴山区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典型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新发展理念下实现乡村振興的创新路径。农业绿色化升级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发展基础,乡村旅游业兴旺可以促进绿色农业释放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正确认识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圈,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促进共同富裕。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机理如下图所示:

在新发展理念下,农业绿色化发展既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所需,又是主流消费意识转变以及创新技术发展等外部因素所驱,是顺应自然资源承载力、保护地球环境和健康的客观要求(张林秀等人,2021)。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实现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显著成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加快农业协调发展,驱动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农产品市场供需的精准对接,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生态农业可循环有机系统,打破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李晓龙,冉光和,2021;郑永琴,2001),为旅游餐饮服务点提供有机食品,打造生产、娱乐等集一体的生态农业景观,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农业农村开放发展,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村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设备、技术等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共享以及信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共享,强化绿色农业发展的物质保障,构建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从“三农”的主体出发,提升农民的绿色文明意识,培养农民绿色农业技术的专业技能,将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贯彻“三农”。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高绿色农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实现绿色农业休闲化,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绿色农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集聚乡村旅游产业,构建有效的劳动力转移平台(柳百萍等人,2014),为当地农旅产业储备人才。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优化当地物质文化与人文景观,传承并开发传统文化,重构文化空间系统(周梦等人,2021),既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又能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同时,增加了城乡文化交流机会,提升了农村产业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精神文明,增强村民的绿色环保意识。生态环境与乡村旅游具有联动发展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是生态环境的治理动力,例如自然环境的保护、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淳朴的民风等。健全的管理组织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头羊,又是乡村旅游的后勤保障。乡村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落实相关政策,带动当地的产业、人才、文化与生态的振兴,为乡村旅游夯实发展基础、赋予发展动力,又能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增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加速农村全产业系统的建设进程,是构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绿色农旅融合模式通常有田园休闲主导模式、农业体验主导模式、科普教育主导模式以及风土人情主导模式。绿色农业通过打造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旅游提供优美的旅游环境,顺应了当代消费观,还使旅游项目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对乡村旅游价值的需求。乡村旅游延伸了农业价值链,使农业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生产条件转化为经济价值(颜文华,2017;王晶晶,周发明,2021),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新节能技术的接纳度,从根源上确保绿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一)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重庆的城口县等5个区县,河南的嵩县、鲁山县等10个区县,湖北的竹山县等6个区县,四川的昭化县、平武县等16个区县,陕西的周至縣、太白县等29个区县,甘肃的成县等9个区县,研究分析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各区县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二)综合指标体系

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主要从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发展效能与发展潜力四个维度衡量,包含了农地使用效率、节水灌溉面积以及多个污染物排放量等16个二级指标。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主要从旅游业现状、服务质量、交通设施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衡量,包括了旅游总收入和各类服务组织数量等12个二级指标。

(三)研究方法

1.发展水平指数

首先运用极差法将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再利用熵值法测算出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而测算出发展水平指数。

2.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U1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U2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D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越接近1,说明两者协同发展效应强,越接近0,说明两者协同发展效应弱。C为两者的耦合度,T为两者的协调指数,a、b均为待定系数,由于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业带来的综合效益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a=0.5,b=0.5。

3.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划分方法主要参考了田万慧(2021)的分类法:耦合度等级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高水平耦合四个阶段,取值范围分别为[0,0.3]、(0.3,0.5]、(0.5,0.8]、(0.8,1]。其中,低水平耦合阶段包含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拮抗阶段包含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磨合阶段包含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高水平耦合阶段包含高度协调和优质协调。

(一)秦巴山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我国始终秉承发展与保护并重,不仅重视创新绿色农业技术,培育高质量农田,还通过退耕还林等改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2019年期间,秦巴山区“五省一市”的农业总产值始终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25%,农业作为秦巴山区重要产业,扩大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范围,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对巩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3—2019年期间,各地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增速平稳。农业绿色化发展既要在源头上做到节能减排,又要加强各类农用废物的再次利用。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2013年的0.414增长到2019年0.647,始终处于“五省一市”的首位,逐步形成自己的绿色农业品牌,苍溪县对于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两手抓,建立红心猕猴桃、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实施农药与化肥零增长行动。川渝地域紧密相连,但重庆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处于末尾,2019年的发展水平指数依然低为0.082,由于当地耕地面积较少且地形复杂,绿色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导致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在2016年从第三名赶超成为第二名,2017年,河南平顶山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先行区;2019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和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成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这为秦巴山区76个区县的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秀模板。

(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2015年10月,新发展理念被提出后,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更倾向于欣赏自然景点,感受生态之美,同时,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空气质量的恶化,使人们更愿意去短暂放慢节奏,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因此,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趋势上看,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保持增长状态,2016年之前,增速较为缓慢,2016年之后,增速较为明显。2016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强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随着乡村环境治理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旅游服务体系的改进,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组织更加专业化,经营模式多元化,促进秦巴山区的乡村旅游业高速发展。2013—2018年期间,湖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首位,最高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2。湖北十堰市郧西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打造了“农旅融合型”“新兴业态型”等新乡村旅游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该县的上津镇在2021年8月成为十堰市首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超过湖北,成为第一,其发展指数达到0.733。四川巴中平昌县具有7个国家级4A景区,因地制宜,根据各个村落的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事业,例如在华山村打造“田园综合体”,在白衣村采取“村景交融”等。截至2021年9月,秦巴山区共有4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其中河南有9个、湖北有6个、四川有3个、重庆有6个、陕西有16个、甘肃有4个。陕西虽然常年处于“五省一市”的倒数第二,但它的乡村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水平指数从2013年的0.299增长到2019年的0.592,仍需加强发展力度。

(三)秦巴山区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效应

从时间维度看,秦巴山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同发展逐渐增强。农业作为乡村产业中主要构成部分,加强与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农业绿色化规模扩大,为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平均受教育程度,优化节能减排意识。2019年,陈荣平强调农业旅游是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为内核,以服务运营为主线。秦巴山区提升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度不能只是简单地扩大农业绿色规模,而是需要通过培育新业态,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交叉维度看,各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六个省市的耦合度中,有36项结果数值大于0.8,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耦合协调度中,只有10项结果大于0.8,其中4项处于优质协调状态,6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这可能因为前期大量资本投入到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中,村民素质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还有点完善等,软件设施滞后于硬件设施发展。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虽然前期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但后期逐渐形成了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优质协调发展关系,例如四川的青川县、宣汉县,陕西的旬阳县、勉县等。重庆和甘肃的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则还有待优化。城口县虽然有中药材、干果与腊肉等多个特色农副产品,但离主城经济圈较远,宣传推广力度欠缺,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水平欠佳,未形成特色农业旅游品牌效应。

在秦巴山区包含的六个省市中,四川的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情况最佳,连续三年处于优质协调。四川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绿色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加快了特色产业集群的步伐,逐步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助力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其次,河南的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早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2019年实现优质协调。近年来,乡村旅游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价值显著,推动河南结合自身农业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旅结合的新业态。栾川县凭借农旅产业发展,帮助了1.3万村民实现脱贫,为实现全域“大景区”,规划了明确可行的发展途径,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湖北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常年在0.6—0.9之间,两个产业结合发展在逐年加强。重庆与甘肃两地耦合协调度常年低于0.5。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度较弱。虽然重庆两个产业间的耦合度始终高于甘肃,近五年间都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却常年处于六个省市末尾,主要因为重庆主城经济圈旅游水平高,但耕地面积小,绿色农业规模小,而农业发展良好的区县例如奉节县、城口县等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旅游配套设施有所欠缺,因此,两个耦合协调度较低。相对于生态旅游经济而言,网红经济在重庆的旅游经济中效益更为明显。

根据秦巴山区76个区县结果分析来看,2013—2019年期间,河南、四川和陕西的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河南在2015年和2017年达到完全耦合(C=1),四川在2018年和2019年达到完全耦合(C=1),陕西在2017年和2018年达到完全耦合(C=1)。河南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辽阔,为全国第三,农业发展良好。六个省市的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这期间的耦合协调度增长率顺序为:重庆>四川>甘肃>河南>湖北>陕西。目前,虽然重庆和甘肃的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欠佳,但它们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截至2021年9月,重庆巫山县有3个,巫溪县有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甘肃康县有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良好的生态农旅融合的发展基础,能够带动周边地方建设乡村旅游事业,为解决当地“三农”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手段,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一)研究结论

按照省市划分法,通过对秦巴山区76个县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两个产业之间耦合协调机制分析,可以得出:(1)绿色农业水平和乡村旅游水平都呈现显著的逐年递增趋势。(2)两个产业之间耦合度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耦合协调性在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但均存在区域性差异。(3)重庆和甘肃的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4个城市,重庆滞后因素是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甘肃滞后因素是乡村旅游发展水平。(4)四川在2019年绿色农业水平和乡村旅游实现“双高”,两者之间协同发展效应最好,是秦巴山区其他五个省市的发展典范。秦巴山区农旅产业融合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继续协调好两个产业之间的发展模式,激发出更多的综合效益。

(二)政策建议

1.以缩小农旅产业差距为基础,助推各县农旅产业的协调发展。76个县应根据农业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實现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高水平上相互促进。对于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水平相差较小、两者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县应同步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和乡村旅游环境,稳保两者良好协调状态,力争优质协调。对于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县,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边缘化地区基础设施,既要发展弱势产业,也要增强优势产业带动效应。重庆奉节县等地可以通过开发万州经济圈,协调发展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而驱动周边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绿色农业发展,利用绿色农业作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2.以政府的扶持政策为保障,促进秦巴山区农旅产业融合。秦巴山区的“五省一市”可以联合打造“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圈”,推动76个县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发展。各地政府从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扶持政策,改善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引入复合型人才和现代化技术,打造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和项目,提供农业体验服务与科普教育服务,促进各个绿色农旅发展点与部分中小学形成稳定的研学旅行合作关系。76个县之间还应增进交流,相互学习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农旅结合方式,四川的宣汉县,河南的商城县等都是优秀范例。

3.以发展数字农旅产业为指导,打造各县特色生态农旅品牌。秦巴山区76个区县应该更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农副产品等定制生态农旅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利用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扩大绿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举办“秦巴山区活动日”等线上活动,展现76个区县的绿色农业与美丽乡村文化,注重“宅旅游”新模式。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销售绿色农产品与文化产品等,既缓解了“三农”问题,又能提高各区县的绿色农旅品牌知名度,加强当地“农、旅、文”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秀,白云丽,孙明星,徐湘博,何加林.从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42-50.

[2]李晓龙,冉光和.农产品贸易提升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农村金融发展视角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82-92.

[3]郑永琴.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打破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根本出路[J].经济师,2001(11):150-151.

[4]柳百萍,胡文海,尹长丰,韦传慧.有效与困境: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05):81-86+112.

[5]周梦,卢小丽,李星明,张祥.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21(09):68-79.

[6]颜文华.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7):301-304.

[7]王晶晶,周发明.农旅融合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 50-56.

[8]陈涛,张越,王玉阁,李志英.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实证[J].生态经济, 2021,37(10):93-99+107.

[9]周蕾,段龙龙,王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10):40-45.

[10]田万慧.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02):11-21.

The research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relation between gree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 Taking 76 typical counties in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 as objects of research

Yang Haili Qiu Yunhua

Abstract: Promoting agriculture with tourism, strengthening tourism with agri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 in 76 counties in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them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 in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2) The coupling degree in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 gradually developed to a high level of coupling,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gradually developed to a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gree.(3)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of Sichuan is the best, while Chongqing and Gansu have poor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lag factor of Chongqing is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while the lag factor of Gansu i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The conclusion is value to mechanisms and path for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Qinling-Daba(Qinba) Mountains; Green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The coupling mechanism

(作者單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乡村旅游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