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针万线”暖边关
2022-04-29郑康宁张聪聪
郑康宁 张聪聪
2022年3月20日,白哈巴边防连官兵戴上围巾为赵中福、张娥梅拍摄祝福视频。摄影/骆鑫
“快递到啦!”刚走进连队大门,指导员刘聪的一声喊,立即引来官兵们的簇拥。
2022年4月20日,一份特别的礼物辗转4省4000余公里,历经38天被送到“西北第一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白哈巴边防连。
官兵争先恐后跟着刘聪来到连队俱乐部,共同“打开”这份期待——
一
红色、蓝色、黄色……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五颜六色的毛线围巾,鲜艳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刘聪取出一条围巾轻轻抚摸、仔细端详,针脚细密均匀,围巾一头还系着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写着“给可爱的边防军人”。这些礼物来自两位耄耋老人的手。
在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西洪沟村的一户农家小院,87岁的赵中福和妻子张娥梅忙碌不停——抽线、摇车,一根根毛线从手中缓缓滑过;钩针、牵拉,一条条围巾在手中逐渐成型……阳光洒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幕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安静而美好。
赵中福家中有一间屋子,靠着一面墙放满了五颜六色的毛线,另一侧,则整整齐齐摞着十多个装满围巾的大纸箱。这些漂亮的手织围巾不是对外出售的商品,而是两位老人为边防官兵精心准备的礼物。
“俺们没啥能做的,送围巾到边防就是为了让战士们少受冻,不想家,好好守边疆。”赵中福老人笑呵呵地说,粗糙宽大的手掌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红色围巾。多年来,赵中福一家坚持给边防官兵寄送手织围巾,用一针一线连接着千山万水,编织着家国情怀,寄往边疆的数万条围巾,温暖着边防官兵的心。
“这是我父亲的遗愿,也是一家人共同的心愿。”伴随着纺花车发出的吱呀声,赵中福讲述了数十年坚持为边防官兵送围巾的原由。
赵中福的父亲赵临年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不满10岁的赵中福作为小通信员多次帮父亲传递信件。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父亲的真实身份,但爱党拥军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赵临年带领全家为从家乡安阳出发的志愿军将士纳鞋底、做棉鞋。赵中福回忆:“那时候,俺父亲带着一大家子人做炒面、烙大饼、做布鞋、织围巾,然后交给政府送给战士们,送到前线去……”
1966年,赵临年去世,临终前留下的一句“要给国家作贡献,支持全国各地边防”,成为赵中福一辈子坚守的信条。从那以后,他和母亲、妻子一起,留意新闻里边防部队可公开的位置、地址,想方设法为驻守边防的官兵寄送物资。家里收成不好时,一家人把捡来的散棉花节省下来做成棉布;家里条件好些之后,他们只要有空,就聚在摆放织布机、纺花车的堂屋里织布,织好后找机会送给需要的官兵。
二
“祖国的领土,再艰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2008年12月,在电视上看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一线官兵顶风冒雪巡逻、站岗的画面,赵中福、张娥梅老两口热泪盈眶。他们当即决定,给这群比自己孩子年龄还小的边防官兵织一些御寒的围巾。从此,农家小院里的两位老人不断为此而忙碌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4年间,两位老人从未想过放下针线,他们用坏了6辆纺花车,寄出的围巾达几万条。为边防官兵编织、寄送围巾,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赵中福算了一笔账:“一团毛线3块钱,一条围巾用近两团毛线,纸箱近5块钱一个,大约能装10条围巾,加上运费,每年要花大约两万元。”算上养老金和高龄补贴,老两口每月收入几百元,全部投入也不够每年两万元的支出,他们靠种地卖菜、家人支持和积蓄填补。精打细算之下,两位老人始终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年龄大了,眼睛越来越花,现在一周织不了几条,但俺们想着边疆很冷,能多织一条是一条。现在觉越来越少,有时候凌晨三四点我们就起来开始织围巾,我和老伴儿还经常比赛,看谁织得快呢!”赵中福老人笑着说,手中仍忙碌不停。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一家人做好的围巾、布鞋会托人专程带到东北,送给边防一线的官兵。“我和母亲在院子里,她织布,我挂线,牵着一条红线从院子这头走到那头。”赵中福的三儿子赵红亮回忆道。浓浓的爱国拥军情,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红线”,牵引着赵红亮长大成才。
赵红亮,1977年7月出生,如今在海南大学担任教师。他成了父母最得力的帮手,负责联系将围巾送到边防哨所。在学校,他带头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在建军节、国庆节、春节等特殊节日,以不同形式为祖国的边防战士送温暖。他曾因为捐资助学、到敬老院做义工、支教助农,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小时候,我和家人一起织围巾;长大后,我选择成为一名边防战士!”2021年,赵中福的孙子赵长河报名参军,成为驻守边疆的一名武警战士。离家前,赵长河特地将一条围巾放进行囊。“看到围巾,就像看到家乡的爷爷、奶奶,它时刻提醒着我,有国才有家。”
家国大爱在家风中传承,如春风化雨浸润影响着家里的每个成员。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编织围巾,成为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不变的“仪式”,一针一线,大爱无言。
“越是身边人的故事越能影响人。”提到赵中福一家的事迹,西洪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强感慨不已。刘志强介绍,西洪沟村计划建设一处研学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更好宣传支持国防的观念。
当地邮局免费给赵中福家里送来上百个快递纸箱,一些村民也加入织围巾的行列,为赵中福一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附近村镇尊崇军人的氛围日渐浓厚,报名参军的适龄青年人数明显增多……当地越来越多的人被赵中福一家感染带动,爱国拥军蔚然成风。
三
“礼物收到啦,谢谢爷爷、奶奶,祝你们健康长寿!”收到礼物,白哈巴边防连官兵通过视频向赵中福、张娥梅表示感谢。
这其实是边防连第二次收到老两口的礼物。上一次,刘聪在春节前就得知了消息,告诉大家有人给连队准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快递正在路上。白哈巴边防连驻守在祖国西北边陲,这里每年有8个月被冰雪覆盖。由于路途遥远、大雪封山,这份礼物3月20日才送到官兵手中。
在全连官兵期盼的目光里,刘聪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纸箱,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围巾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份礼物是河南安阳的赵中福老人和老伴张娥梅赠送的。在电视上,他们看到咱们戍守边关的故事,用近两个月时间,一针一线织成了这些围巾,想让咱们戴上,暖暖和和地过个年。”刘聪动情地对大家说,“老人不知道怎么才能寄给咱们,就先寄给在海南工作的儿子,再转寄到咱们这里。”
这份几经周转而迟来的新春礼物让全连官兵感动不已。大家现场讨论,决定将这些特殊的礼物,奖励给平时表现突出的巡逻标兵和训练标兵。
“全票通过!”作为巡逻标兵,二级上士王志强在战友们羡慕的目光中,第一个拿到了一条金色围巾。王志强是连队通信员,已经连续9年进驻某号哨点。
王志强捧着围巾开心地告诉大家:“今年我就要当爸爸了,老婆喜欢金色,我想选一条金色的围巾送给她,感谢她的理解和付出。”战友们激动地为他鼓掌祝贺。
二级上士李铎是连里的训练标兵,参加比武竞赛取得多个项目的优异成绩。他如愿获得一条红色围巾,高兴地说:“这是我参军以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看着它,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看到大家各自拿到心仪的围巾,新兵马泽华很羡慕,他说:“以后我要刻苦训练、巡逻,争取也能拥有一条‘限量版围巾。”
两位老人觉得邮寄的围巾不够边防官兵人手一条,所以又邮寄了一份。
再次收到珍贵的围巾,正逢部分官兵马上要出发进驻边境线上的某执勤小点,大家一致同意将围巾送给这第一批进点的“先锋”。为了感谢赵爷爷、张奶奶对连队官兵的关心,刘聪特意让连队官兵围上围巾,拍照随信寄往河南。
“赵爷爷、张奶奶,你们的关心关爱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我们一定把这份鱼水深情,化作扎根边防、坚守战位的不竭动力!”官兵在回信中向两位老人作出承诺。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某边防团)
感言
看到白哈巴边防连官兵围着耄耋老人赵中福、张娥梅亲手纺织的围巾,我的眼睛湿润了,被他们的拥军真情深深感动着。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论年龄,我们应该称呼赵中福、张娥梅二老为爷爷、奶奶,他们在这个年龄理应安享天伦之乐,可他们却日复一日地为边防做着温暖人心的善事,他们的儿子赵红亮也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样的拥军之家、这样赤诚的爱心是我们强军征途的助力器,正是有着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我们的边防建设才越来越好。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政治工作处主任 程鹏飞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