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饭圈文化探析
2022-04-29罗秋月
罗秋月
摘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媒体时代的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共生关系更为密切。借助于发达的社交网络,传统媒体时期独立、分散的粉丝逐渐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网络圈层——饭圈,而基于此圈层产生的文化形态则被称为“饭圈文化”。饭圈粉丝们借由相同的身份标签、行为规范、符号形式和群体精神来打造饭圈核心,并在一次次为偶像发声的群体性活动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饭圈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粉丝社群,在与其他网络群体的互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群体迷失、舆论绑架、网络暴力和过度消费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饭圈文化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指出饭圈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造成的乱象,并提供相关的解决路径和思考,以期为后续饭圈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粉丝文化;饭圈文化;群体认同;消费主义
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赋权下,传统媒体时代的“偶像文化”在今天大行其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Z世代的崛起,新生代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逐渐分野出专属于自己偶像的圈层文化。作为亚文化圈层的典型代表,“饭圈文化”伴随着偶像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国内娱乐选秀综艺和文艺影视剧日益繁盛,为文化工业输送大波流量明星的同时,也让人们注意到了偶像背后强大的粉丝群体,饭圈以及饭圈文化逐渐走入主流文化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粉丝和饭圈
粉丝,即英文“Fans”的音译,最早见于19世纪,形容那些疯狂仰慕和迷恋影视明星或运动明星的人。[1]随着大众偶像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现在一般认为粉丝指的是因崇拜或追捧某一名人明星或某一文化现象而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群体,而由不同粉丝群体组成的社群或圈子则称为“饭圈”或“粉丝圈”,饭圈脱胎于粉丝对偶像的追逐行为。传统媒体时代,粉丝追逐偶像的方式往往是分散和独立的,粉丝之间缺乏联络和组织,圈层较难形成。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各种线上交互通道被打通,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便利,粉丝很容易在微博、贴吧、豆瓣、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抖音等平台上寻找到彼此。粉丝们聚集在一起,组建各种粉丝群、应援站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这些有组织的群体就是我们所称的“饭圈”。饭圈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边界化特征,饭圈粉丝成员数量通常较为庞大,群体间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号召力。伴随着偶像文化工业的发展壮大,饭圈逐渐呈现出组织化和产业化的特征,饭圈的“圈”也暗示了互联网络时代圈层化的传播范式。粉丝们从自发的兴趣聚集到饭圈内部组织分工的细化,既是媒介技术赋予的社群组织力量,也是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原住民对群体认同的渴望。从粉丝到饭圈的演变,其背后也是媒介技术形式的演变,以新媒体作为追星媒介的粉丝相比于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的粉丝,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黏性。
二、饭圈文化兴起的原因
人类学家克鲁柯亨认为,一种文化,指的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2]而饭圈文化,则是由粉丝群体延伸出来的追星文化,这种文化兴起的基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的反映,而饭圈文化的兴起则得益于媒介技术的演进、传媒受众的心理以及粉丝群体的认同。
(一)社会化媒体平台赋权
饭圈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化媒体平台带来的自由参与权和平等话语权。自发、平等、广泛的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时期粉丝的追星方式和行为,以往松散的粉丝联盟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助推下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效率化的粉丝圈,饭圈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以微博为例,作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之一,微博上有大量偶像明星入驻,是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在微博上,偶像们通过发布关于个人心情、工作行程、生活近况的博文,来维系自己与粉丝的关系,而粉丝则通过微博评论和私信留言等形式与偶像进行实时互动。微博零门槛、低成本的特性帮助粉丝们随时随地地获取关于偶像的资讯,这让以往松散的粉丝群体找到了聚集地,实现了偶像、粉丝与广告方、品牌方的联通,助推了饭圈文化的形成。在微博饭圈,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反黑、刷流量、刷数据成为常态,这不仅维系了粉丝与偶像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了粉丝幻想与偶像同在的参与感,还为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多维互动提供了平台,巩固了饭圈成员之间的情感基础。
(二)粉丝的自我投射心理
伴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并逐渐参与到偶像文化工业中,当下饭圈中的粉丝群体普遍呈现出低龄化和女性化的特征,年轻的粉丝群体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到偶像身上。一方面,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Z世代从小就享受着数字媒体和智能手机带来的网络便捷,他们的个体喜好、心理特征以及情感寄托等都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网络成为他们满足内在情感和青春期的情绪发泄窗口。娱乐圈的偶像造梦工厂巧妙地抓住这一市场需求,通过打造养成系偶像,让粉丝参与偶像的成长,甚至号召粉丝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以此来决定偶像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不仅给予了粉丝见证偶像从璞玉到雕琢成才的全过程,还赋予了粉丝一种类似于“手足情”的虚拟而又真实的在场感和陪伴感,拉近了粉丝与偶像的距离,加强了粉丝对偶像的想象性认同;另一方面,对大部分饭圈粉丝而言,对偶像的崇拜无外乎基于外貌和形象的表层性欣赏,以及基于才华和性格的内在化欣赏。粉丝追逐偶像,不仅将偶像的外貌、性格、才华等美好品质进行自我投射和认同,作为个体对塑造理想自我的榜样参照,还将个人的情感和心灵寄托于偶像,甚至将其视为疲惫生活的精神支柱,从偶像身上汲取勇气和信念。因此,当饭圈粉丝在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偶像的声誉和前途奔走时,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追星行为,而被内化投射成对美好自我的追逐。不过,粉丝追逐的并非真实偶像本人,而是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偶像人设,或是文化工业上的艺术品和消费品。
(三)饭圈的群体身份认同
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相似的兴趣爱好相互联结,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网络群体可以称为网络趣缘群体。饭圈作为一种以追逐偶像为核心的趣缘群体,依靠群体认同建立了各种群体规范,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稳定性。一方面,粉丝社群内部通过使用带有偶像标识的ID、头像、签名等文本符号,能够帮助饭圈成员快速辨识出同类,消解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和群体的认同;另一方面,相较于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直接交互,粉丝与粉丝之间的情感交互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交流。饭圈成员之间围绕偶像与饭圈等话题展开实时沟通,不仅可以巩固粉丝对偶像的喜爱,还能抒发个人情感,化解内心孤独,在交流中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强化饭圈粉丝的身份。然而,社群内部的交流对于饭圈粉丝而言还远远不够,他们除了关注偶像和饭圈,还会对偶像代言的品牌、参演的作品、合作的艺人、宣发的媒体等偶像相关信息进行关注,并随时向他人进行分享,或者就此信息进行二次创作。饭圈内粉丝的人际交往和社交动态越活跃,就越能增进与饭圈成员的情感,强化自己的饭圈身份,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同。
三、浅析饭圈传播乱象
(一)饭圈粉丝的群体迷失
传统媒体时代,粉丝追星大多是自发式的个体行为,粉丝可以自主选择支持偶像的方式和途径,较少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粉丝借由网络进入社群,展开群体生活,受到饭圈文化和粉丝群体主流意见的影响,容易迷失自我,进而产生从众等群体失控行为。一方面,由于偶像娱乐行业的特性以及大量消费资本的入驻,一些养成类、选秀类节目刻意引导粉丝以消费的形式为偶像打投,将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相捆绑,再加上饭圈对偶像打投行为的一贯吹捧和赞扬,身处饭圈的粉丝为了维系自身与饭圈的情感联系,不得不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口碑,饭圈还会鼓吹粉丝与其他网络圈层的群体展开互动,甚至是辩论或争吵,这让粉丝以往简单快乐的追星行为变得沉重而负累,长此以往,粉丝也易对饭圈滋生不满情绪,群体认同感日益消耗殆尽。此外,饭圈中的粉丝长期听从饭圈意见领袖和主流粉丝群体的意见,容易丧失自我意识,甚至打着爱的旗号对偶像的违法失范行为进行无底线纵容,不利于青少年粉丝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饭圈极化现象频发
“饭圈极化”一词衍生于“群体极化”,其是指群体决策中的一种极端化倾向,群体中的个人更易提出或做出极端化的想法或举动。在同质性较高的饭圈中,原本孤立的粉丝连接在一起,个体的想法和特征会被群体中的主导思想所淹没、取代。个体粉丝进入饭圈后,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饭圈粉丝出于对自家偶像的维护,经常会对与偶像相关的舆论进行监控和引导,但群体对舆论的把控较难掌握尺度,一旦失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舆论走向,还会挤压其他公众的话语表达空间。近年来,随着饭圈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饭圈粉丝操控舆论,进行舆论绑架的现象也愈发严重,面对网友对偶像的负面评价往往采用劝删、回怼、辱骂、举报等做法。当骂战爆发,粉丝在饭圈的强烈认同感召下,个体受到群体感染和情绪鼓动,极易做出一些反常甚至极端的行为。饭圈粉丝的群体极化现象,不仅阻碍了粉丝个体对理性思考和行为的追求,还剥夺了普通网友的话语权,污染了网络舆论空间。
(三)过度推崇消费主义
大众娱乐文化工业的繁荣,在为市场输送大量偶像明星的同时,也掀起了一波新的消费浪潮。娱乐工业和消费资本看到了Z世代粉丝群体为偶像打投的义无反顾,利用他们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引导其进行消费,而粉丝群体的聚合和饭圈文化的盛行则推动了这种消费主义的狂欢化。粉丝社群以爱之名鼓吹对偶像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受到鼓动的粉丝消费逐渐脱离个人需求和商品使用价值,基于偶像符号的意义进行消费,而这种消费行为通常具有超常性和成瘾性。在极力推崇“爱他就要为他花钱”的饭圈,直接将金钱作为衡量粉丝对偶像的支持程度的重要参考,身处饭圈的粉丝受到群体压力,以及自身的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的影响,极易产生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购买行为,一些缺乏自我控制的粉丝在重重诱惑之下,不仅透支了金钱资本,最终还透支了对偶像的情绪资本。
四、饭圈文化的反思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偶像文化工业的成熟,饭圈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饭圈文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从个体层面上来讲,偶像在大众传媒上呈现的完美形象,能够给予粉丝以正面引导,饭圈粉丝为偶像进行的应援行为如修图、剪视频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个体技能。从社会层面上来讲,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感染力。随着数字媒介技术和传播平台的发展,饭圈还不断突破原有的坚固圈层,参与到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与“中国经验”“大国崛起”等国际传播相关的话题中,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饭圈文化也呈现出主流化的倾向。饭圈中年轻化的表达话语不仅更能引起年轻受众的共鸣,还能丰富互联网生态内容,为新时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饭圈文化的形成,本质上是传统粉丝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化媒体的加持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粉丝自发性的追星行为和现象,但由于缺乏约束和引导,饭圈在外部资本的消费裹挟和内部趋同极化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疯狂甚至畸形的发展倾向,不仅对网络社会风气和大众造成影响,还会使饭圈这一粉丝社群逐渐被异化和污名化,而饭圈粉丝也会遭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损耗。
粉丝自身需正确看待追星这一行为,把握好度,学会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理智追星,不过度沉迷,保持与偶像的良性发展。粉丝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客观理性地看待外界对于偶像的评价,控制个人言行和情绪,虚心地接受合理意见,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秩序。粉丝应理性看待饭圈中的群体行为,远离从众、攀比、极端等群体极化行为。针对饭圈盛行的规模化、模板化的控评反黑或刷屏式的追捧行为,应当认清过度的舆论操控行为不仅会掩盖真实的舆论走向和网友评价,阻碍有效信息的获取,还会招致路人网友对偶像和饭圈的反感情绪。面对与偶像相关的广告代言、宣传促销和集资打投等行为,粉丝应从个体的实际需求和消费实力出发,合理、适度地支持偶像,切勿因外界鼓吹或攀比心理进行过度消费,警惕被消费主义裹挟和操纵。
五、结语
随着粉丝规模的扩张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饭圈这一小众圈层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饭圈文化作为亚文化和社交媒体相碰撞出的产物,极具参与感、凝聚感、互动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失控和无序的一面。在互联网上,饭圈内部推崇的打榜、控评、刷数据等偶像支持行为可谓是数见不鲜,一些非理性粉丝抛开偶像实力和作品,唯流量独大的网络鼓吹更是为众多网友所诟病。新媒体环境下的饭圈文化既具有价值意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饭圈粉丝理智追星,发挥饭圈的群体组织力量,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秩序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的偷猎者[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庄锡昌,顾晓明.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