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篇为依托的课文阅读教学:从理念到实践

2022-04-29张伊娜

教育视界(外语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游记语篇课文

语篇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的高频词,因为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语篇不仅为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和形成学习策略提供语言和文化素材,还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平台。由此可见,语篇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和基本单位。应该说,这已经是业内的共识。但是,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课堂教学实践?换言之,如何使我们的课文阅读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篇教学?

在讨论上述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对本文中的“语篇”和“课文”做简单的区分性说明。关于前者,我们采用《课标》中的定义: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后者特指语言教学视角下阅读板块中表述特定内容的文字及其组织结构。“语篇”的关键词是“语言单位”和“运用语言”;“课文”的关键词是“内容”和“语言教学”。

回到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基于课文内容设计读前活动: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激活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扫除课文学习中的语言障碍,以便为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和语言学习做好铺垫。长久以来,上述做法已经成为“打开”阅读教学的“标准动作”。笔者以为,如此以文本理解为导向、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其主要问题是未将语篇作为学生运用语言的单位来看待,从而缺乏对语篇类型的关注,失去了在语篇类型的观照下讨论其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的可能性。究其本质,这样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课文教学的层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篇教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篇教学?吴蓥老师对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第二册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的Reading板块语篇Alex around the world所做的教学设计及其思考,对我们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其一,立足语篇类型,开启语篇深度理解之门。众所周知,语篇类型是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但大家对它的认识却往往止于概念和标签,很少有人从语篇类型的角度去理解语篇和构建教学的基本框架。这正是吴蓥老师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发。她通过解读教学文本,聚焦“游记”这一语篇类型,通过分析游记的构成要素、写作特点及其功能,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作者描述的景物看文化,从节日看民族性格,从作者的遣词造句感悟其情感态度,从而达成对语篇的深度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与活动设置上,吴蓥老师自始至终把课文教学置于游记这个语篇范畴内开展,努力让学生感知游记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如细节的聚焦、气氛的渲染、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多感官体验和传达情绪情感的具体做法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她以语篇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课文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不懈努力。

其二,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同步进行且相互促进才是阅读教学应有的模样。笔者注意到,大家普遍认同的阅读教学模式倾向于先语言后文化,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固化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在语言学习后对有关文化知识和现象进行粗放的概念化提炼和升华。从吴蓥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做法。吴蓥老师立足于游记这个语篇类型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将语言学习(包括生词、短语的认知理解)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呈现水乳交融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出现语言和文化两张皮现象,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自然而然地伴随并依附于文化学习,从而使课文学习成为感知、沉浸、对比、理解和思考文化的过程。

其三,在语篇主题意义的观照下聚焦关键信息,而非唯信息而信息,在所有信息上平均用力。游记不是旅行指南,也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镜像反映;游记是作者文化体验心路历程的记录,游记的灵魂是情感。从作者的景物描写及其聚焦和叙事框架及其细节里,我们读到的是文化,是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吴蓥老师的教学设计在信息和细节的处理上值得借鉴。在教学印度婚礼一文时,她从游记的本质特征出发,借助细节描写带领学生跟着作者的镜头走进婚礼现场,却没有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婚礼细节中,而是聚焦文中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慨,“Now I know I have two left feet ... and both of them hurt!”,引导学生从中感知婚礼场面的热烈,体会作者的全情投入,并从中感悟印度人民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反之,如果我们将信息获取本身作为目的,在所有信息和细节上平均用力,会失去语篇的主线,偏离主题意义,拉低阅读教学的层次,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沦为空谈。

其四,修辞学习是手段,而非目的。《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语篇的赏析,并将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作为语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引起一线教师对修辞教学的重视。笔者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误区:很多教师习惯于将修辞格作为学习的对象和目的,唯修辞而修辞。具体而言,就是将修辞手段从语篇中剥离出来,顺势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修辞知识的灌输式讲解。修辞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深刻、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其意义与价值只能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得到体现。学习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修辞刻意传达的意趣,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情绪,是手段,而非目的。吴蓥老师在教学里约狂欢节一文时,没有将其中的对比、多感官刺激和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课文中剥离出来单独讲授,而是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借助这些修辞手法,将学生带入那个五光十色的欢乐海洋里,沉浸在浓烈的民族文化中,从而感悟巴西人民热情似火这一独特民族性格。笔者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修辞学习回归本原,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张伊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210097)

猜你喜欢

游记语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背课文的小偷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