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谜语文献小史

2022-04-29萧放

文史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谜语歌谣河南

谜语是体现中国人的智慧、情感与观念的语言艺术,谜语有民间谜语与文人谜语两种不同的体制。从文化性质与社会功能角度看,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在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学界曾出现了一个搜集与整理谜语的小高潮,表明了先进学者对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这批学者的搜集研究实践,为我们今天广泛搜集整理民间谜语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一 《民俗周刊》时期谜语文献出版简述

以顾颉刚为首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在《民俗周刊》发刊词中强调:“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就是要通过民俗生活文化的研究,呈现民众的历史存在。其中生活中的语言文化是凸显民众观念、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顾先生在给钱南扬《谜史》作的序中说:“我们要求知道民众的生活,言语便是民众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他们的谚语是他们的道德法律;他们的成语是他们的辞藻;他们的谜语隐语是他们的智慧的钥匙。谜语和隐语,他们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智慧,用来量度别人的智慧,用来做出种种秘密的符记。”从北大《歌谣周刊》开始的谜语采录工作,在中山大学《民间文艺》周刊与《民俗周刊》时期得到发扬光大,不仅在两个刊物上接续发表各地采录的谜语,而且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中推出四部谜语著作,它们是《谜史》(钱南扬,丛书11)、《广州谜语》(刘万章,丛书19)、《河南谜语》(白启明,丛书21)、《宁波谜语》(王鞠侯,丛书34)。

钱南扬的《谜史》,是应顾先生的邀约列入民俗学会丛书出版的,顾先生在《谜史》序言中评价说:“我敢说,今日研究古代民众艺术的南扬先生是第一人,他是一个开辟这条道路的人。”《谜史》首次对中国谜语自春秋至清代进行了纵向的梳理,根据史料分出了几个段落,其中宋代被认为是谜事兴盛的时代,“猜谜之事,至两宋而大盛”,谜语进入宋代市井生活。元明清谜语依然发达,特别是文人创作的灯谜引人注目。谜格的运用成为文人猜谜的技艺手法,如作者所说:“自今谜盛行,视古谜为卑鄙,不复出士大夫之口。而宋明谜语,遂仅流传于民间。盖妇人孺子,口耳相传,古人之谜,独能保存于数百年之后。”《谜史》最后一章,专列古代谜语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参考文献索引。《谜史》是历史研究,而《广州谜语》(第一集)是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的刘万章先生收集的谜语集,是在他收集广州儿歌过程中的副产品,共有一百三十则,如他自序中所说:“稍加注释,编列次序,成为一本小小的集子,虽不敢云贡献,也稍稍多开辟广州民间文艺的一条路径来。”这是民俗学会丛书首次刊印的“民众谜语专集”。它的意义在于民俗学学者首次把谜语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编辑出版,钟敬文在序中说:“纯粹为学术的研究而辑集的材料,万章此本,是破天荒的第一部。”其实白启明的《河南谜语》更早,只是没有结集出版。顾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唉,我们创始的事业实在太多了,差不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前无古人!”《广州谜语》的编者注重谜语的文艺性,所以刘万章收录的谜语,以及关于谜语的评论大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考虑,一首谜语相当于一首雅致的歌谣,如:“少小时,绿鬓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多;经过几多磋磨,历尽几许风波;莫提起,提起来,泪满江河。”其按语是:“这是何等自然!任你诗人诗哲,以至诗圣,都难摹仿出来的。”该书以条目为序,但没有明确类目提示,这与编者强调谜语研究的文学性的观念有关。接着是白启明收录编辑的《河南谜语》,这是一本真正的学术材料集,该书由刘万章作序,他对白启明的学术分类贡献有特别的肯定。我们下面专门谈论它,这里暂时略过。民俗学会丛书中最后一本是王鞠侯收录的《宁波谜语》。作者在自序中说:“几年前,在北大《歌谣》周刊里,读到了白启明先生的河南民众文艺之一(谜语)的例举及其类目(五十三号四版,十三年五月),我便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河南的谜语,竟有许多和我小时候听到的相类似。因此引起了我搜集民众文艺的兴趣。”王鞠侯利用工作之馀,搜集了三百二十四则谜语,这些谜语因类以序编排,虽无类目,但也还齐整。谜语的口头特性在《宁波谜语》中有生动表现,对于谜语中的方言也有注释。《宁波谜语》学术性明显高于《广州谜语》,但又不及《河南谜语》。比较起来白启明《河南谜语》最为突出,该书是谜语科学搜集整理的拓荒之作。

二 白启明与《河南谜语》的学术贡献

白启明(1895—1926),字东村,河南南阳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适逢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他积极参与歌谣、谜语的搜集与研究工作,是《歌谣》周刊的活跃作者,自认为是“歌谣迷”。1923年毕业后回到河南,在省立第一师范、河南第一女中任教期间,继续搜集歌谣、谜语,编成《豫宛民众艺术丛谈》。他对歌谣、谜语有专门研究,主要论著有《几首可作比较的歌谣》(《歌谣》周刊第四号)、《歌谣谜语谈》(《歌谣》周刊第四十四号)、《河南民众文艺之一(谜语)的例举及其类目》(《歌谣》周刊第五十三),他搜集辑录了《南阳歌谣集》《河南谜语集》。他是中国第一批民俗学研究家,被钟敬文先生誉为“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

正因为白启明先生的学养与兴趣,他在歌谣谜语方面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在他收集编辑的《河南谜语》中,体现了他非同常人的眼光与继承创新能力。

《河南谜语》,顾颉刚先生说约有六百首,最近有人统计有七百二十二则,这在当时是收集最多的谜语集,而且作者标注的是甲组物类,说明这些还是残稿。这些稿件在白启明去世后,由董作宾带给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周刊创刊号至第七期以《河南谜语类编》连载后,1929年1月列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出版。刘万章应顾颉刚之邀为此书作序,他首先引用了顾颉刚在为《广州谜语》作序时评价白启明谜语贡献的一段话:“日前看到白启明先生的《河南民众文艺丛录》的遗稿的一部分,其中收集的谜语约有六百首,分为动物、植物、用物、天、地……我所见的收集谜语成绩最多的,要算白先生了。”白启明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他首创了较完整的谜语分类体系。刘万章在序文中说:“在白先生遗稿中,最令我们以为新颖的,便是分类。”认为白启明“是谜语分类的老祖”。虽然刘也有不同的意见。白启明在《河南谜语》甲组物类之下,分出五级类目。物类下是有生、无生两个一级目,有生一级目下分二级目动物、植物,动物二级目下又分三级目,人、兽、禽、水族、虫。在无生一级目下分自然、构造二级目,在构造二级目下,分消费、使用三级目,使用三级目下分杂物、居处四级目,杂物四级目下分晨用、工用、食用、日用、闺用、服饰、文具、赏玩、乐器、赌具、杂用五级十一项。由此可见白启明在编辑《河南谜语》时分类之细密。按照《河南谜语》残稿的体式,应该有乙组事类与丙组字类的编辑计划。这样的分类体现了白启明的现代学术眼光,他虽然名为民间文艺体裁,但事实上是把谜语当作认知民众社会知识的学术材料,十分符合顾颉刚由此呈现民众生活状态的旨趣。这也是顾颉刚先生对白启明的贡献念念不忘的原因。

《河南谜语》的学术成绩还体现在谜语文本的著录方式上。《河南谜语》著录方式是,第一,以谜目(分类条目)、谜面与谜底(白先生用揭穿)为谜语的基本结构,一般人著录谜语只强调谜面、谜底等基本要素,但是对于引导猜谜方向的类目不重视,通过谜语标目,限定了猜射谜语的方向,这样就减少猜谜歧义,也为谜语研究与阅读者提供了便利。比如人的类目下,就有关于人体特征的一系列谜语,“一块板,七个眼,安个把,会说话”,“弟兄两个一般大,隔着毛山不说话”等。第二,以括号的形式标注采录地区,如南阳、开封等。第三,以“案”的方式进行谜语注释,说明此则谜语其他地区分布情况,或者指出其词语上的微小差异,或者特别说明在另外地方的谜底差异。如:植物类下花木下有,“风流女,河边站,杨柳身子桃花面,算命打卦她没子,儿子生时娘不见”。谜底是荷(按:“新野的与此相同;但他们解作蓼子。”)第四,以附录的方式,收录相近表现手法的文本。如“青枝绿叶一树桃,外长骨头里长毛;若还一日毛多了,里长骨头外长毛”(孟县)(按,南阳开封的与此相同)。附“不是紫竹不是麻,树高三尺开黄花,黄花落结青瓜瓜,瓜瓜破了又开花”(棉花,临汝)。《河南谜语》的著录方式是当时的创举,同期其他三部谜语集在著录方式上都没有这样完整严格。

白启明《河南谜语》在谜语分类与著录方式上,超越古人,超越同辈,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

三 百年谜语文献史的几点启示

《歌谣周刊》《民俗周刊》启动现代谜语收集工作,至今已近百年。谜语著作不少,但符合民间谜语研究的资料不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动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中,也没有谜语部分。笔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编选过《中国民间文化精品选·谜语篇》,在该书后记中对谜语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认为“谜语在汉魏以后出现了分流趋向,一种与上层文化人结合,成为上流社会娱乐消闲的娱乐工具,如汉魏六朝宫廷盛行的射覆、诗谜等,这种谜语雅化的趋势在唐宋时期发展到全盛阶段,猜谜行乐成为文人的时尚,许多著名的文化人都参与了谜语的制作和各种猜谜活动。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谜社,灯谜是宋代谜语的新形式。明清时期谜语又出现还雅于俗的新动向。与谜语的雅化、成为文人玩物的发展方向相反,谜语的另一趋向是更加深入普及于民间社会,童儿牧竖、村夫野叟无不对此津津乐道。民间谜语的制作手法和猜谜内容都与文人社会的灯谜、射虎风格迥异,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它是民众语言思维的结晶,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于民间社会”(萧放《智慧的迷宫》,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76页)。民间谜语与文人灯谜有着体裁、情趣、活动群体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灯谜在当代社会十分活跃,各地谜社、谜刊众多,但它们以当代文人制作为主体,以当代节会游艺为活动形式,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统相距甚远。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扁平化,民间文化日益衰弱,民间谜语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民间谜语的搜集记录工作日益紧迫。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工程之一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将民间谜语列入其中,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社会文化建设意义。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卷》启动以来,示范卷正在紧张搜集整理中,其中河南卷已通过初审,该卷主编刘二安先生一辈子从事谜语搜集研究工作,他在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下,利用灯谜协会队伍,在河南分片召开谜语搜集工作会议,搜到四万条。经过除去重复部分,获得一万六千条,按物类、事类、文字类编成三大部分,各部分有三级标目,还单列组谜、故事谜,附录部分灯谜。河南谜语卷继承白启明先生工作精神,完成了巨大工作任务,值得赞叹。顾颉刚先生曾经在《广州谜语》序中说:“我们如能都有白启明先生之勤,则三四年后,二十馀省合起来,当有三万首了。有了三万首的谜语,而又都得刊出,我们的研究资料就多了,我们研究起来就方便了,我们才得说,我们在研究谜语了。”顾先生期待全国收集三万条谜语,河南卷就完成了一半,可见成绩的巨大。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全国谜语卷完成之后,去掉重复应该在数十万条,那真是惊人的业绩,我们的研究会有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顾先生的期待就能化为现实。

通过对百年谜语搜集整理史的清理,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民间文学包括谜语的资料搜集与普查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这项工作越显急迫。第二,民间文学包括谜语的功能研究与地域生活特性研究还有待深入、有待提升。第三,个人的学问贡献不仅在于保存了资料、阐释了研究对象的意义,还在于有学术胸怀与学科境界。第四,人才队伍的储备与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总之,一门民俗生活学问研究学科的成立,需要杰出人才的学术引领与持久的建设经营,它是历史、社会与人主体能动性复合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谜语歌谣河南
谜语三则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春天的歌谣》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