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文所安《诺顿中国文选》编译策略研究

2022-04-29夏婉璐

语言学 2022年4期

夏婉璐

摘 要|本文以在西方学界权威性极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选集《诺顿中国文选》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了宇文所安在《诺顿中国文选》的编译过程中对中国古典文学

作品的主题提炼,以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有效译介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宇文所安;《诺顿中国文选》;中国文学外译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宇文所安所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是一部权威性极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集。该文选被列入以经典性及权威性而闻名的诺顿文选系列,对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非边缘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宇文所安在这部文选中的编选和评价标准也反映并形塑了西方学术型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旨趣。

1 二战后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选集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和各大基金会积极资助美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对中国的研究。因此,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先后出版了多个中国古典文学选集。

1960 年,巴隆迪斯(R.de R. Barondes)编著了《中国:神话、传说与诗词》

(China: Lore, Legend and Lyrics)。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及美学的发展, 并收录了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统及诗歌的相关作品。同年,狄百瑞主编了《中国传统资料选编》(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两卷本。本选集收录了体现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一些经典作品,这些被收录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 之后的汉学发展的方向。1963 年,吴百益(Peiyi Wu)编选了《中国文学作品选》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第一卷。1964 年,中国台湾学者周道济主编了第二卷。这两卷选集涵盖广泛,梳理并收录了从先秦至 20 世纪初中国文学几乎所有文体的代表性作品。1965 年美籍华裔学者翟楚(Chu Chai)与翟文伯(Winberg Chai)编译了《中国文学瑰宝:散文新集(含小说及戏文)》(A Treasu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 New Prose Anthology, Including Fiction and Drama)。该选集收录并翻译了《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戏剧及散 文作品。

1965 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从早期至 14 世 纪》(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Fourteenth Century)出版。这部选集涵盖了从《诗经》到元代戏剧及小说的几乎所有文学体裁的代表性作品,而且译作质量上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文学译丛系列(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Series)。1973 年,美国汉学家麦克诺顿(William MacNaughton)编选了《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今》(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这一选集收录的作品同样具有广泛的时间跨度。同年,张心沧(Hsin-chang Chang)编译的《中国文学之一:通俗小说与戏剧》(Literature 1, Popular Fiction and Drama)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这部选集的关注点在 13 至 18 世纪中国的小说和戏剧。该文选的第二辑《中国文学之二:自然诗》(Chinese Literature  2, Nature  Poetry)于 1977 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此辑主要收录了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的“山水诗”及“田园诗”。文选的第三辑《中国文学之三:神话故事集》(Chinese Literature 3, Tales of the Supernatural)于 1983 年出版。此辑主要收录中国的志怪小说和神话小说。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部诗歌选集在英语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部是美籍华裔学者柳无忌(Wuchi Liu)与罗郁正(Irving Yucheng Lo)合编的《葵晔集:中国三千年诗词选》(Sunflower Splendo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另一部诗歌选集是 1984 年出版的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编译的《哥伦比亚中国诗选:从早期到 13 世纪》(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1994 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汉学家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选》(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该选集规模宏大,涵盖广泛,收录了 100 多位著名译者的 400 多篇译作。1996 年, 诺顿公司出版了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 to 1911)。这一选集选材广泛,文类齐全,几乎涵盖了诗歌、散文、传奇、信件、中国传统文论、戏剧、小说等所有文学体裁。这一文选收录进诺顿文选系列,成为西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选集之一,并作为教材广泛用于高校教学,在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2 宇文所安与《诺顿中国文选》

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中文名宇文所安,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及翻译家。宇文所安 1946 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 年移居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市的公立图书馆,宇文所安读到了美国著名汉学家白英编译的《白驹集:中国古今诗选》,从此便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他的博士论文《孟郊和韩愈的诗》(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u)开始,宇文所安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比较文学研究特别是唐诗研究。

此外,宇文所安还参与编译了多部中国文学选集及文学史著作。代表性的 作品包括:《抒情诗的生命力:后汉至唐代的史诗》(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与林顺夫合编)、《语词的方式:

早期中国关于阅读活动的写作》(Ways with Words: Writing about Reading Texts from Early China)(与余宝琳合编)、《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与孙康宜合编)、《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诺顿中国文学选集》(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 to 1911)等。

宇文所安所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在西方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一部里程碑似的宏伟巨著。英国著名汉学家杜为廉指出:“通过加入诺顿选集的行列, 中国英译文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以及所有非汉学专业的英语读者之中也声誉愈隆。”(Dolby,1997)这部选集是宇文所安历时三年的心血之作。编译大型文选工作量浩大,通常编者和译者各司其职。但在这部选集中宇文所安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从编选到翻译的几乎所有工作。

在文选出版后,许多著名文学评论家及批评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为此选集写的书评中盛赞此选集为“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Spence,1996)杜为廉也赞誉此选集“为中国文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 为中国文学获得更高的地位、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Dolby, 1997)。美籍著名华裔学者欧阳桢称赞此选集“无论在内容范围还是文本多样性方面都超出了以往任何一部选集”(Owen,1996:back cover)。

《诺顿中国文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宇文所安在编选时着力体现中国 传统文学发展的复调性特征。他在《诺顿中国文选》的序言中反复强调一个概念, 那就是“文本家族”。宇文所安的“文本家族”,主要指具有跨时代互文关系 的基于共同文学传统的一系列文本。这些文本在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 具有亲缘关系。宇文所安强调:“一部文选不可能囊括某一文学史的全部内容, 也不仅仅是将重要的名篇以时间顺序收录起来。但一部文选可以完成再现构成 传统的‘文本家族及不同声音的重要任务。”(Owen,1996:xl)宇文所安也指出:“正如在任何有意思的家族中,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一部文 选既不应是对‘经典的固守,也不应是对‘经典的颠覆。文本被选择是因 为他们相互联系,探讨同一个问题或是同时对其他文本做出呼应。”(Owen, 1996:xl)

3 《诺顿中国文选》中的主题提炼

因此,在《诺顿中国文选》中,宇文所安通过编选构建了一个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家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流变性、复杂性和发展脉络。宇文所安总体上按年代顺序将中国传统文学划分为“早期中国”“中国的‘中世纪”“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清朝”六部分。相较于大部分国内文选,《诺顿中国文选》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宇文所安在编选时进行了主题的提炼。

在“早期中国”部分,宇文所安从《诗经》中提炼出“求爱、婚姻与爱情”

(courtship,marriage and love)这一主题。这一部分收录了《诗经》中《陈风·衡门》《召男·何彼秾矣》《豳风·伐柯》《召男·江有汜》《鄘风·桑中》《王风·君子于役》《王风·大车》《郑风·叔于田》《郑风·褰裳》。

《陈风·衡门》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爱情诗,讲述的是月上枝头,一对青年情侣来到城门下互诉衷肠。这首诗表现了陈国百姓淳朴的爱情观。

《豳风·伐柯》是西周时期的一首山歌,是一名男子在迎亲时所吟咏的歌曲。这首诗以做斧柄起兴,用做斧柄来比喻婚姻。《召男·江有汜》是一首描写弃 妇的诗。这首诗具有现代精神,深入地刻画了一位具有反抗意识,不逆来顺受 的女性形象。《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日暮怀人的诗。这首诗语言质朴、但 真挚的感情却尤为动人。《王风·大车》这首诗歌颂的是爱情的忠贞。《郑风·叔于田》表达的是女子对爱人的爱慕之情。《郑风·褰裳》是一位女子戏谑情人的诗。这首诗中所体现的自由独立的爱情观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中世纪”这一部分,宇文所安从乐府民歌中提炼出“离别与伤逝”(Parting and Going off)这一主题。这一部分收录了《东门行》《无名氏古诗》(归于苏武)两首、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及阮籍的《咏怀诗》(其三)。

《东门行》是一首汉代的乐府民歌,描写了一位底层的平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落草为寇的故事。这首诗也是乐府诗中最具斗争意识的一首。《无名氏古诗(归于苏武)》是一首描写征夫别妻的著名诗歌。本诗在选材及风格上对后世的离别诗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的《新婚别》就深受此诗的影响。《无名氏古诗(归于苏武)》第二首描写的是兄弟离别之情。《鹿鸣》是古人宴飨 宾客之诗,在此喻指设宴饯别,引出最后四句杯酒赠别:“愿子留斟酌,叙此 平生亲。”《王粲:七哀诗》(其一)描写的是在乱世中对故土的挥别。《阮籍: 咏怀诗》(其三)思考的是出世。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对现 实的失望以及对人的命运及人生意义的茫然及悲观。

此外,在“中国‘中世纪”这一部分,宇文所安从《古诗十九首》中提 炼出“旅行中的思念”“静夜幽思”“音信与赠礼”“无常与幻灭”“归来”“重逢”等主题。首先,宇文所安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与秦嘉《赠妇诗》的第一首归为一类,主题为“旅行中的思念”(longing on the road)。这两首诗均以夫妇别离,两地相思为题材。《行行重行行》是一首五言诗,描写 的是妻子对远行丈夫的相思之苦。秦嘉的《赠妇诗》第一首则表现的是丈夫远 行赴任,妻子因病在娘家休息,夫妻不能面别的别离之苦。

下一主题为“静夜幽思”(alone at night)。在此部分收录了《古诗十九首》第十九首、《王粲:七哀诗其二》《阮籍:咏怀诗其一》《古诗十九首其十》及《秦观:鹊桥仙》。接下来的一部分主题为“音信与赠礼”(the message and gift),收录了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以及《古诗十九首》第九首。在接下 来的部分,宇文所安收录了《十五从军征》及曹植的《送应氏诗二首其一》。这两首诗的主题为“归来”(the return)。《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述诗,描写的是老兵返乡却发现物是人非的故事。《送应氏诗二首》的第一首则描写了游子回乡后所亲眼目睹洛阳城在董卓之乱后的荒凉萧瑟。最后一部分“重逢”(reencounter)则收录了乐府诗《上山采靡芜》,这首诗描写的是弃妇与前夫多 年后重逢时的一段对话。

在唐诗的部分,宇文所安提炼了两个主题,即“访君不遇”(sorry to have missed you)和“送别”(Parting)。在“访君不遇”这一部分中,宇文所安收录了王维的《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 侍御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孟浩然的《宿夜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裴迪的《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及王维的《答裴迪》。唐代文人都喜欢结交天下才俊,因此他们常常慕名拜访久仰的高人或访友。王维的《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描写的是虞部苏员外来拜访王维, 却落空而归。因此,王维做此诗以表达对朋友苏员外的歉意。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也是一首描写“访君不遇”的著名诗歌。孟浩然的《宿夜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描写的则是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

在“送别”这一主题下,宇文所安收录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及《送别》, 孟浩然的《广陵别薛八》及李白的《送友人》和《鸣皋歌送岑徵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描写离别的名诗。此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渭城驿馆的风景, 后两句写离别,却不将离别的悲伤宣之于口,而是通过“劝君更进一杯酒”, 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惜别之情。李白的《送友人》也是离别诗的一首名作。此诗 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唐传奇,是唐代的文言文小说,来源于以“怪力乱神”为主题的六朝志怪小说。在介绍唐传奇这一部分,宇文所安只收录了四个传奇故事,四个故事均属爱情类。宇文所安并将他们按照两个主题划分:一是“两则守信故事”(two tales of keeing faith),二是“两则背信故事”(two tales of faith broken)。守信故事包括沈既济的《任氏传》和李景亮的《李章武传》;背信故事包括蒋防的《霍小玉传》及元稹的《莺莺传》。

《任氏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借狐仙喻人,表现现实人生的作品。这一 故事一反以往狐妖害人的写作套路,创造了一位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及传统美德 的狐仙形象“任氏”。《李章武传》讲述的是李章武与王氏的爱情故事。这个 故事歌颂了忠贞纯洁的爱情,批判了玩弄女性感情的士大夫。蒋防的《霍小玉传》及元稹的《莺莺传》则是两则描写负心薄幸的故事。《霍小玉传》描写的是书 生李益和长安名妓霍小玉之间的爱情悲剧。霍小玉这一形象刚烈坚韧、爱憎分明, 是唐传奇中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莺莺传》是唐传奇中影响最大,接受 度最高的作品。《莺莺传》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 终弃的爱情悲剧。

在宋朝文学这一部分,宇文所安提炼的一个主题是“游地”(place)。此 部分以寒山的《人问寒山道》和苏轼的《东坡志林·记游庐山》及《石钟山记》为引。这三首诗代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优游地,一种是心灵的、非实体的,另一种则是实体的。“惊心动魄”这一部分收录了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和程敏政的《夜度两关记》。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描写了在新城北山一昼夜间的见闻。《夜度两关记》这篇散文则描写了作者在省亲途中夜渡清流关和在昭关遭遇的惊险。“游人与游地”这部分收录了文徵明的《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叙》和欧阳修的《岘山亭记》。

下一个部分是“一座城市:扬州”。扬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扬州历史悠久,曾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宇文所安将以扬州为主题的诗词汇到“一座城市:扬州”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收录了杜牧的《遣怀》《赠别》

《扬州三首其一》《题扬州禅智寺》;张祜的《纵游淮南》,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以及魏禧的《重建平山堂记》。此部分收录的诗词并不仅仅囿于宋词及宋诗,也包括相同主题的唐诗及清代诗歌。

“文人文化的雅饰”(the ornaments of “literati” culture)是宇文所安在宋代作品中提炼的另一主题。这一部分又进一步分为“鉴赏能力”(connoisseurship) “寻常事务”(ordinary things)“田园场景”(pastoral scenes)及“诙谐才智”(wit)四小部分。                                                  “鉴赏能力”这一部分收录了宋代文人赏画品诗的诗歌散文,其中包括欧

阳修的《石篆诗并序》,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 首其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及《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安石 的《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寻常事务”这一 部分收录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轶事,其中包括梅尧臣的《同谢师厚宿胥氏 书斋闻鼠甚患之》《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观蚁》《丁酉四月一日之官毗陵舟行阻风宿稠陂江口》;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及《东坡》;陆游的《雪夜(其一、其二)》《夜汲井水煮茶》;周密的《齐东野语·曝日》;晁端友的《宿济州 西门外旅馆》和黄庭坚的《六月十七日昼寝》。

“田园场景”这部分则收录了一组描绘田园美景的诗歌,其中包括:贺铸的《野步》;孔平仲的《禾熟》;欧阳修的《牛》;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其一》《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五、其三十一、其三十三、其四十、其四十四、其五十二)和陆游的《游西山村》《野步至村舍暮归》。“诙谐才智” 这部分收录的是体现宋代文人奇妙文思的作品,其中包括:杨万里的《桧迳晓步二首其二》及《戏笔》和陆游的《过灵石三峰》及《梅花绝句其三》。陆游的《过灵石三峰》是一首充满奇思异趣的七绝。

4 结语

从以上宇文所安所提炼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宇文所安所青睐的中国文学作品是那些能反映真实人生,能唤起人类普遍审美共鸣的作品。这不仅是编者宇文所安诗学理念及审美旨趣的体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体现。无论是反映人类内心最基本情感的“求爱、婚姻与爱情”“离别与伤逝”“旅行中的思念”“静夜幽思”等主题,反映人类日常生活画卷的“归来”“重逢”“送别”等主题;反映人类普遍伦理的“守信”及“背信”主题,反映文人雅士赏画、品茗、野趣的“文人文化的雅饰”主题以及反映人类思考生死存在等终极命题的“无常与幻灭”主题,他们都向读者再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画卷及生活艺术,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这些情感及哲思也是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命题,它们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亘阻成功地被现代西方读者理解和欣赏。

参考文献

[1]Eoyang,Eugene Chen,Lin Yao-fu.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

[2]Jonathan Spenc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 by Stephen Owen[J].The New Republic,1996(9):42-59.

[3]Owen Steph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

[M].New York & London:Norton Company,1996.

[4]William Dolb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 by Stephen Owe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97,60(3):588-602.

A Study of Strategies Adopted by Stephen Owen in Translating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Xia Wanlu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 to 1911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Owen which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Western academia, explores the thematic extraction by Stephen Owen in his compil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Stephen Owens strategies to the effectiv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Stephen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