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机性访谈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

2022-04-29高梦璇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

高梦璇

摘 要|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由 William Miller 和 Steven Rollnick 教授治疗酒精依赖患者建立的咨询技术。作为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访谈手段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对其的文献较少,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介动机性访谈,分别是动机性访谈的精神、操作技巧、实施过程、最 后得到动机性访谈在教育中运用的三个启示:注重学生由矛盾心理触发的改变倾向;提高教师以引导为主的 沟通技巧;改善师生沟通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改变动机。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教育;行为改变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 William Miller 和 Steven Rollnick 根据酒精依赖患者开发的一种心理学沟通技术,以支持患者或被访者行为改变的过程[1]。动机性访谈 的定义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在接受和同情的氛围中激发和探索个人行为改变的原因,进而增强来访者改变的内在动机,最终促使行为改变的访谈方法。动机性访谈最初作为一种成瘾康复的咨询技术,用于帮助患者做出改变,增加有益行为,减少无益行为。它依赖于个人对改变的内在动机和兴趣,使用一种非对抗性的方法,以一种实际的、可实现的方式来构建目标。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动机性访谈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治疗和行为改变上[2]。

目前,动机性访谈逐渐被运用至教育领域中,并且在国外已有一些进展。对于高风险的学生(at risks students)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逃学,酗酒等不良行为[3]。我国也有学者表示将动机性访谈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4]。除了广泛运用在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外,近年来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学习效能上。Gutierrez 的研究通过对照组实验,发现动机性访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有显著效果[5]。动机性访谈能帮助学生思考他们的行为并做出积极 的改变,对于学业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6]。在 Sheldon 的研究中发现学生需要具备克服障碍的能力,并保持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许多学生来说,“脱轨(Derailed)”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无论是在个别 课程上,或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暂时的落后,跟不上课堂原本的学习速度。对于脱轨的学生来说, 遇到学习障碍,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行为改变,这是回归到学习轨道上并取的成功的关键。动机性访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宝贵工具。此外使用动机性访谈的教师提高了他们的倾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成为更有效的沟通者,并因此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7]。

作为一种发展完备,实用方便的咨询手段,目前国内仅有的介绍和应用文献也仅限于心理咨询与护理领域。借此,本文将在教育环境的背景下,探讨动机性访谈在师生之间的应用。文章将从动机性访谈的精神,操作技巧,实施过程和对教育的启示四个部分展开讨论。

1 动机性访谈的精神

动机性访谈的精神是其价值观的整体体现,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其精神有充分了解。当运用动机 性访谈和学生沟通时,传递出的一种氛围被称为动机性访谈的精神(The Spirit of MI),包括伙伴关系(Partnership)、接受(Acceptance)、同情(Compassion)、唤起(Evocation)。

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指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跟学生释放出一种合作的氛围,表明他们的兴趣,愿望,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如何进行这种改变,你有什么想法吗 ?”

接受

接受是多方面的,包括 4 个 A:绝对值得(Absolute Worth)、自主的支持(Autonomy Support)、准确的同理心(Accurate Empathy)、支持(Affirm)。接受需要教师给学生传达不管他们的背景,也不管他们是否决定做出改变,他们都是值得被关心的。教师需要表现出同理心,并且完全由学生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例如:“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

同情

同情是指教师需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需要教师展现出共情的能力。教师要传达一个信息,即对学生的痛苦或不幸表示关切。例如:“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在这里支持你。”

唤起

唤起是指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和动机,激发学生对行为改变的深入思考。例如: “这种改变对你有什么帮助 ?”

2 动机性访谈的操作技巧

动机性访谈不是简单的师生沟通,它存在一定的技巧,教师可以运用此聚焦自己交流的语言。动机性访谈的实际操作技巧可以用 O.A.R.S 概括,它们分别是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肯定(Affirmations)、反射(Reflections)、总结(Summaries)。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那些无法直接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允许学生讲述他或她的故事。相对于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听起来会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或引导性,例如“你打算用锻炼(或一个具体的方法) 来降低体重吗?”这个语言中,锻炼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给出的建议,会迫使学生感到相对的压力。封闭式问题减少了探索学生个人看法的可能性。作为一名教师,开放式问题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学术动力。开放式问题邀请学生谈论他们面对的矛盾心理以及想要做的行为改变。请他们分享想法、感受、经验、价值观和动机。例如:“为什么想要做出这种改变?”“你能跟我分享更多关于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吗?”

肯定

肯定是对一个学生性格或价值观的积极陈述,承认他或她的优点和努力。运用肯定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拥有成功改变行为所需要的东西。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正向积极关系,促进对话的继续产生。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让他们减少防御性,更能敞开心扉沟通。例如:“我注意到上次的测验你的成绩了,你对于新概念的理解非常快。”“当你下定决心做某件事的时候,你非常执着,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反射

反射是指教师像镜子一样回述并扩展学生的言语。运用反射展现教师的同情心,让学生感觉教师试图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会感到被认可和被理解,他们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

学生:“我似乎找不到适合我的学习方法,我呆在宿舍里就控制不住的打游戏。我看了很多学习习惯的视频,但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教师:“听起来你想要养成新的学习习惯,但你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总结

总结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生称述的话语整合在一起,运用总结表明教師正在倾听并试图综合所有的内容。此外,运用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想法和感情,站在他人的角度梳理学生面对的问题。例如: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保持心情的可能解决方案,例如尝试和室友一起做打羽毛球做一些运动……你可以尝试你觉得合适的方式开始尝试改变。”

3 动机性访谈的实施过程

在实施动机性访谈的过程中,有四个依次进行的步骤。这是教师和学生在会话中可能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对话,帮助教师逐步推动对话向前发展。这些步骤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也可以短而切中要点,这取决于教师所拥有的对话时间以及学生的实际反馈。这四个过程如图 1 所示,分别是参与(Engage)、关注(Focus)、唤起(Evoke)、计划(Plan)。

参与

动机性访谈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改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牢固的关系。发展良好,轻松的师生关系需要时间。在谈话的最初几分钟里,最好放下任何目的性提问,活在当下,保持好奇心。帮助学生探索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东西,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干预学生选择的方向,医学伦理学家称之为“平衡(Equipoise)”[8]。在医学沟通中,当两种诊疗方式都对患者有效,且各自有不同的风险和优势时,临床上需要告诉患者两种方法,但不干预患者的偏好和决策。因此明确学生的价值观,探索他们的平衡,用一种适当的,非指导性的方法以避免强迫学生, 建立起坚固的师生关系。这是与学生沟通的第一个部分,教师需要花时间通过问一些问题来了解他们。例如:“你最近怎么样?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你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的人,家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关注

关注环节是指朝着特定方向战略性地解决患者的矛盾心理。在参与环节中学生价值观的探索是广泛的,他可能存在很多想要改变的目标。因此在关注环节中教师需要狭窄焦点,帮助他确定一个特定的目标行为,并围绕此展开谈话,这个聚焦的过程是前进的关键。通常这种对话会转变为焦点对话,教师和学生一起决定今天主要讨论哪一个问题。例如:“你今天想聊一聊哪一个问题?”

根据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未来的目标来考虑一个人目前的行为,是动机性访谈关注过程中的一种工具, 用来发现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发展差异(Developing discrepancy)被视为“呈现令人不愉快的现实, 使人能够面对它并产生改变行为”,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性访谈[9]。这种差异通常是建立在当前的行 为和个人的目标或价值观之间。Festinger[10]将这种差距称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该理论表明,当一个行为被认为与目标或价值观相冲突时,这个人更有可能改变。在动机性访谈的后期阶段, 教师的任务是在没有强迫或操纵的情况下发展差异,直到学生确信他们目前的状况与他们的目标或价值观不一致。

唤起

唤起过程是动机性访谈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唤醒过程是计划过程的基础。在唤起过程中,教师邀请学生去探索他们想要改变的个人原因。唤起的过程是有关“为什么”的对话。这是一场旨在建立动力的对话。唤起就是问正确的问题,有意地引出学生的改变谈话。当学生说出他们改变的个人原因,并通过反思和总结听取反馈时,动机就会增加。问这些问题是非常战略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行为改变的动机。唤起过程要求教师提出唤起性问题来引出学生的改变对话(Change Talk),邀请学生考虑和说出改变的动机。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多的分享,“还有什么(What Else)”也是唤起过程中非常有价值的提问方式,“告诉我更多你的想法”。当教师尝试进一步深入挖掘时,会得到学生以前可能没有想到或没有说出的原因,这往往是最有意义的原因。例如: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改变后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吗?”“这个变化对你有多重要 ? 请在 0-10 分之间打分。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小的数字呢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想要改变吗?”

在唤起过程中需要引起学生的改变对话,注意到学生正在谈论改变,是一项微妙的技能,需要教师进行训练。缩写词“DARN CAT”用来描述教师从学生那里听到的不同类型的变化谈话,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话语(见表 1)。

计划

计划的过程就是关于“如何做”的对话。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它决定在 行为改变过程中前进的最佳策略。计划通常包括对策略的头脑风暴,目标设定和对可能出现的障碍的探索。计划是最后一个过程,计划过程相对于之前的步骤更具指导性,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变化,开始进行行为改变,让他们概述一个计划,邀请学生将行动计划分解成小的、可行的步骤。以下是一些对计划过程有帮助的提示:(1)在提供自己的想法之前,征求学生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   ?”

(2)在分享想法之前征求许可:“我可以分享一些对别人有用的想法吗  ?”(3)强调学生的自主权: “这些只是一些对其他人有效的做法,但你知道什么最适合你。”(4)邀请学生思考变化的细节:“你

要具体怎么做呢 ? 从那一步开始?”“一天中什么时间最适合尝试 ?”

在计划过程中,教师经常犯的错误是提供过多的信息,传授教师所知道的一切有用的方法,但没有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引出 - 提供 - 引出”策略(Elicit-Provide-Elicit)进行有效的信息提供[11]。在学生的原有经验里,分享他们可能知道的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继续前进。在信息交换领域中常用的策略是将信息夹在问题之间。这种三明治的方法被称为引出 - 提供 - 引出,Elicit-Provide-Elicit 或 Ask- Offer-Ask。首先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当前的理解和想法,其次提供所需的信息,最后提出问题以了学生对所分享内容的感受。例如:(1)通过询问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引出话题:“关于……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

(2) 如果學生需要额外的帮助,教师可以请求共享其它的策略:“我可以分享一个在过去对其他学生 有效的方法吗 ?”(3)从学生那里询问他们对刚刚分享的内容的想法和感受:“你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

在学生行为改变的最后,教师需要让他带着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如果仅仅是“我需要在课堂中表现得更积极……”积极的程度,如何积极都没有被定义,这样的目标改变是模糊的,无效的。教师可以采用缩写词 SMART 去衡量学生的行为改变是否合理(见表 2)。

4 动机性访谈在教育中应用的启示

通过融合教育中的对话场景,介绍动机性访谈的精神,实施技巧和操作步骤后,发现动机性访谈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心理咨询手段,而且可以运用在日常教育场景中。在教育领域中,采用动机性访谈是一个三方面收益的过程。首先帮助学生意识到改变倾向,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沟通策略,最后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对话质量,激发改变的内在动机。下面根据学生,教师,师生互动三个方向总结动机性访谈技术带给教育的启示。

注重学生由矛盾心理触发的改变倾向

动机性访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做出行为改变,当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后(见表  3),他们才有能产生改变的倾向。想要让学生对不良行为做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有理由想要做出改变,也有理由解释为什么还没有尝试改变。这种对改变的复杂感觉被称为矛盾心理(Ambivalence)[12],这是行为改变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下图就展示了学生的矛盾心理。在日常教育环节中,教师应该能注意到并且识别出他们的心理状态。

当学生说出改变的原因时,这是改变谈话(Change Talk);当学生说出不改变的原因时,这是维持谈话(Sustain Talk)。在上表中,左侧属于改变谈话,右侧属于维持谈话。改变谈话有利于行为的改变, 维持谈话促进现状的维持。但通常学生在一句话中常常同时存在两种谈话类型。例如:“前几天我尝试早起去图书馆背单词,但早上起床对于我真的太难了。不过早起感觉一天的时间都被拉长了,我的效率明显变高,但这个习惯真的很难坚持,我是一个爱睡懒觉的人。”这是一个学生的矛盾心理,在这段话中早起去图书馆背单词;早起一天时间被拉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是改变谈话。早起对于个人太难了; 这个习惯很难坚持;我是一个爱谁懒觉的人是维持谈话。研究人员发现,改变谈话可以预测行为的改变。当学生的改变谈话越多,她们就越有可能尝试进行行为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就需要意识到他们的矛盾心理,从而注意到他们想要进行行为改变的倾向。

提高教师以引导为主的沟通技巧

当学生产生了矛盾心理,想要做出行为改变,作为教师该如何回应?这就体现了不同的沟通技巧上了,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能力。教育家Thomas Gordon[13]指出12 个沟通的障碍,其中包含教育说教, 例如“背单词对你的英语学习非常有用,你应该去做……”;质询,例如“为什么你要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等等。不得不承认,这是教师经常选择的沟通技巧,可能是缺少沟通技巧甚至是无意间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很少会对学生有帮助,而且往往适得其反,不会引起学生行为的改变。当教师试图推动或说服学生改变时,往往会受到很大压力,产生相反的效果,如图2(左)所示。推动改变会使学生产生不舒服, 压迫的心态;这会使他们做出好辩的,逆反的行为举动,行为改变就很难发生。相反的,如果教师接受学生个体,引起他们谈论想要的行为改变,他们不会更有可能参与到和教师的讨论中,如图 2(右)所示。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他们会表现出开放和合作的行为,改变就有可能发生。

研究表明有三种常见的方法应用在和想要进行行为改变的学生沟通,如图3 所示,在每一种沟通方式下,教师提供信息,问询,倾听所占的比重不同[14]。在指导(Directing)下,教师提供信息、指导和 建议,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这种方法意味着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教师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第二种是引导(Guiding),既不命令学生去做什么,也不以完全以学生为主导。一个有技巧的引导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专业知识。第三种沟通方式是跟随(Following),教师倾听,寻求理解学生的心态,避免给出自己的建议。向学生传达出我相信你,我会陪着你,让你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立场。

当提出一个矛盾心理并产生行为改变的倾向时,学生通常有他们需要的答案,因此以引导为主的沟通策略会更加有效。教师需要提问正确的问题,引出学生谈论改变的个人原因,以及当他们准备好时给出一些可能的策略。这就是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引导型对话,介于指导和跟随中间。动机性访谈提供了另一种交流方式,这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当在运用动机性访谈时,教师应当注意提供信息,问询, 倾听的比例,有效和学生沟通。掌握动机性访谈以引导为主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运用在专门行为改变的沟通中,还可以运用在任何和学生的交流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沟通质量有重要意义。

改善师生沟通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改变动机

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有效性由学生行为改变結果来判定,这也是动机性访谈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生改变的动机呈现多样性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采取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结果不同。外部因素包括成绩,金钱奖励,学习竞争环境等等。但是仅仅基于外部的动机是局限的,例如通过金钱(奖学金)

激励学生学术动机的产生,一旦外在奖励不再提供,外在动机就趋于停止;当没有获得奖学金,学生也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在心理学中这也被称之为强化。与之相反,内在因素被认为是更加可靠的学生行为预测器。内在动机理论认为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好奇心,自主性等内在感觉不会因刺激物的改变而变化。Deci 和 Ryan[15]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该理论认为动机是一个连续体,一边是没有动机,另一边是受控和自主的动机。控制性动机包括外部调节(一种由外部奖励和惩罚指导个人行为的动机)和内源性调节,或仅来自部分内化活动、价值观和动机的动机, 如避免羞愧、寻求认可和保护自我等。通常学生的行为既有受控动机,也有自主动机。研究表明,那些主要受到自主动机的人更有可能参与并维持行为改变。在师生沟通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动机的产生是听自己说什么,而不是别人指示自己做什么。这要求在动机性访谈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表达和应用自己改变的动机。鼓励学生探索能够激励自己改变的因素,并围绕此展开讨论。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矛盾心理,探索内在动机,达到目标行改变为目的的沟通策略。在领会动机性访谈的精神的前提下,掌握操作的技巧,才能按照参与,关注,唤起,计划的步骤实施动机性访谈。在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动机性访谈应当注重学生由矛盾心理触发的改变倾向,提高教师以引导为主的沟通技巧,最终改善师生沟通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改变动机。动机性访谈作为有着深厚理论支持,易操作的实用性行为改变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今后应当加强对动机性访谈理论知识的普及,适当在学校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研究也应当进一步探索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 教师实施动机性访谈的效果,以及实施后对学生行为改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iller W R,Rollnick S.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Helping people change[M].Guilford press,2012.

[2]闫江楠,金昌德,段晓佳.动机性访谈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2):147- 150.

[3]Channon S,Marsh K,Jenkins A,et al.Us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the basis for a peer support programme in high school[J].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2013,31(1):66-78.

[4]李苏燕,杨秀飞.动机性访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决策探索(下),2019(11): 68-70.

[5]Gutierrez D,Foxx S P,Kondili 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Group on Academic Motivation[J].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2018,16(14):n14.

[6]Kittles M,Atkinson C.The usefulnes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a consultation and assessment tool for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J].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2009,27(3):241-254.

[7]Sheldon L A.Us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o help your students[J].Thought & Action,2010:153.

[8]Miller W R.Comments on “MI in equipoise:Oxymoron or new frontier?”[J].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raining,Research,Implementation,Practice,2012,1(1):42.

[9]Westra H A,Aviram A.Core skills i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Psychotherapy,2013,50(3): 273.

[10]Festinger 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1]Hettema J E,Barbir L A,Viar K R,et al.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using elicit-provide-elicit to

reduce risky dr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2017,10(2): 108-115.

[12]Feldstein Ewing S W,Apodaca T R,Gaume J.Ambivalence:Prerequisite for success i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adolescents?[J].Addiction,2016,111(11):1900-1907.

[13]Gordon T.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he program proven to help teachers bring out the best in students of all ages[M].Crown Archetype,2010.

[14]Rollnick S,Butler C C,Kinnersley P,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Bmj,2010:340.

[15]Ryan R M,Deci E.Self-Determination Theory[M]//Michalos A.C.(eds)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Springer,Dordrecht,2014..

An 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

Gao Mengxu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ianhua College, Shanghai

Abstract: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is a counseling technique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illiam Miller and Steven Rollnick for alcohol-dependent patients. As a visit-centered psychological interview metho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abroad, but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 about i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 the spirit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 Secondly, the operation skills of MI, The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 and finally three implement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 They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tendency to change triggered by ambivalence; To improve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kills based on guida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chang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Education; Behavior change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