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视角下记者职业素养与采编能力培养的提升策略

2022-04-29王岩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

王岩

摘要:新时期,受众需求是记者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文以受众心理需求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基于受众视角的记者采访技巧,即做好印象管理、增强与受众的互动、站在受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及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记者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路径选择,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任务能力、创新新闻生产范式,以期为推动记者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职业素养;采编能力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着挑战,同时也为记者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受众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核心方向,是当下记者应对发展难关的重要策略。重新建构新闻生产结构,以新的新闻生产观念作为记者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媒体与记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受众心理需求分析

(一)新异性心理需求

受众的新异性心理需求源于受众对事件的兴趣和好奇程度,它要求新闻报道要以新取胜,通过新人物、新事件的报道保持受众认知的新鲜感 [1]。新闻内容是否具有新异性是决定新闻吸睛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使受众产生“信息疲劳”,难以满足其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受众追求新闻传播内容的“新”,即新闻信息内容需要满足受众的“新闻欲望”;另一方面,受众也在追求新闻传播方式的“新”,即在追求传播内容的“新”的基础上,追求视觉观感的提升。

(二)亲近感心理需求

受众的亲近感心理需求是指受众会对自身熟悉、亲近的事物产生兴趣,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并且与事物的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现象[2]。受众的亲近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众会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更加感兴趣;第二,受众会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对新闻事件的内容进行自我分析,寻求新闻节点与自身认知的交织点,从而与新闻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第三,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向受众传递信息内容时,采用与受众心理更加契合的传播方式,会拉近受众与新闻内容的情感距离,使二者处于友好的情感状态下,更有益于受众接受新闻信息。新媒体时代,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会采用多种媒介相融合的形式,整合文字、图像、音频等资源,优化新闻报道结构,力求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近年来,新闻报道倡导“三贴近”,这是尊重受众亲近感需求的体现[3]。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注重新闻视角的下移,从大众的生活中探寻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信息价值。

(三)求趣心理需求

求趣心理需求是指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趣味性的新闻内容。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媒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受众接收信息提供了多元的渠道选择。传媒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受众对高质量、趣味性新闻内容的需求,既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收集与自身发展和需求相契合的实用性新闻,还向新闻内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媒体在制作新闻内容时要能够满足受众的趣味心理需求,避免受众在心理机能层面产生视觉疲劳。

(四)求真心理需求

求真心理需求指受众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的真实状况与新鲜的、变动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类的理性情感和真实的认知世界的期望。真实性是媒体工作者进行新闻创作和传播过程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一方面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受众“信息提纯”带来了难度。海量的信息中,掺杂着大量的虚假、负面的内容,影响着受众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例如,在微信群中广为流传的各类“科普信息”“伪正能量”等内容,毫无科学依据,如“如果你有能力请不要选择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得癌症的有救了,空前绝后这个竟痊愈,发1次,救人无数”等“关心式谣言”比比皆是。在此种信息传播的环境中,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需求更加迫切。

(五)求美心理需求

求美心理是指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对一些美好事物、情感而产生的对美的心理需求。受众的求美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作用到受众的精神层面,使之产生愉悦感。受众的求美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新闻内在的真实之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形式之美的追求。新闻信息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再现,其内容本身便具有情感上的真实美,如对好人好事、时代楷模的新闻报道,在平凡小事之中,就会使受众获得心灵美的感悟。此外新闻不仅是生活中真善美的传播载体,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不同媒介手段,对新闻画面和内容加以美化,使受众在体会真实美的基础上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也是满足受众求美心理需求的题中之义。

(六)求知心理需求

受众的求知心理需求是指社会群体基于渴望全面且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探索真理的心理活动过程[4]。新时代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标准在不断提高,希望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既要满足自身的“新闻欲望”,还要满足“认知欲望”,延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及看待事物的眼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的既有认知程度难以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因此,在一段时间范围内,部分受众群体会更加注重对某一事件的持续性关注,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在举办北京冬奥会时,人们对冰雪运动项目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比赛项目到场地布置,从吉祥物形象到现场比赛的背景音乐等,网上冬奥会的相关帖子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二、出于受众视角的记者采访技巧

(一)印象管理

记者的采访过程也是与人交际的过程,第一印象关乎采访的最终效果。因此,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受访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不仅是对记者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记者应该对采访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有精准的把握;另一方面,记者还应对接受采访者做好充分的了解工作,辅以专业的采访技巧和采访话语,与受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在双方间建构采访共同体,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如记者在采访时应注重自身的形象管理,使受访者在与记者的初次接触时就形成良好的知觉印象。[5]

(二)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一定程度上,受众决定着记者采访的走向,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是记者进行高质量新闻采访的先决条件之一[6]。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对受众的心理倾向有准确的认知和掌握,为此,提升与受众的交互程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出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有目的的交流互动,一方面会最大限度调动受众的兴趣和好奇感;另一方面有助于记者对采访全局的掌控,引导采访走向,使采访在和谐有趣的氛围中进行,提升采访的质量。例如,记者将新媒介手段运用到采访中,在正式采访前通过“两微一端”创建交流话题,收集受众对采访主题的认知,及时优化、调整后续采访流程和采访内容。在采访结束后,注重受众对访谈内容的反馈,通过与受众的即时交互,准确地掌握受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使记者采访的视角随着受众需求而逐渐下移,提升受众的视听体验和情感体验,深化受众对新闻内容和记者的印象,拉近受众与记者的情感距离。

(三)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记者与受众达成理解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记者要从受众的视角出发认知事件、考虑问题,与受众间建立起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的联结,以对方的视角进行情感体验、认知思辨,从而增进双方的情感理解。记者工作的要务是传情达意、服务受众,记者在开展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应唤醒换位思考的心理机制,站在受众的视角认知问题,感知社会的变化和事件的本质,发挥新闻报道反映民意的功能,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提供助力。这就要求记者应时刻关注社会走向,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倾听社会的真实声音,不仅要真实、实时报道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闻,还应深度挖掘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新闻价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客观公正

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围绕人与人的交际而产生的信息传递活动,在此过程中,记者应注意消解“噪声”的干扰,即避免外部其他因素干扰记者的新闻判断能力和采访行为,做到客观公正地记录事实、转载事实。影响记者客观公正采访的“噪声”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是主客观因素同时作用于记者的采访过程,记者本身的思维定式、心理定位偏差、采访动机、工作压力等都是影响记者采访效果的“噪声”因素。“噪声”干扰会导致记者采访时无法准确把握有效的新闻价值,囿于事件表象,最终导致采访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给记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使新闻报道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新闻价值,影响受众的视听体验。基于此,为了保证采访效果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素养,丰富学识、积累经验。以一颗公正的心践行记者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坚守职业原则,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社会现状,以新闻自身的真实美,唤醒受众的亲近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对新闻品牌的接受度。

三、基于受众视角下的记者综合能力素养提升路径

(一)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记者的关键性能力,制约着采编的质量。首先,记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遴选能力,整合信息资源;其次,注重工作态度,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原则,分析信息中的新闻价值,改善信息传播的无序状态,共同建构健康有序的新闻传播生态环境。此外,记者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常态学习,完成记者“多面手”的转变,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重组和构建,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精练记者采、编、播的基本能力。记者还应加强新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依托融媒体中心平台,综合运用新媒介,在第一时间向受众立体展示新闻事实;最后,记者还应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不仅要立足于受众的视角,还应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保持信息的真实性,严谨对待信息资源,核查信息真实性、准确性,抵制不实信息,化解社会矛盾,肩负起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有序性。

(二)创新新闻生产范式

智媒时代,层出不穷的媒介手段更新了新闻价值内涵、记者定位等传媒认知,革新了新闻范式。基于受众角度,以新闻范式的革新带动记者更新新闻生产认知,建构与受众的对话模式,从而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采编能力,是媒体需要重视的课题。

第一,创新记者新闻知识的生产认知。当下,正值传媒迭变时代,记者作为新闻知识生产的主导,在坚持记者职业素养的前提下,应及时转换新闻知识生产方式,明确新闻生产准则,确立新闻采访、编辑的新范式,提升新闻采编能力。新闻价值的挖掘依靠于记者对他人的采访,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记者应以职业素养和工作原则作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依据,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这是记者对于职业素养的坚守。

第二,建构记者与受众的对话模式。记者和受众分别是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主体,新闻传受活动便是围绕着二者展开的。在传统的传媒关系里,记者和受众间是不互通的关系,二者间存在心理距离,导致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分离,不利于记者发挥职业素养、提升采编能力。新媒体时代,记者应主动出击,打破记者与受众间的藩篱,将受众作为新闻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在与受众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采编形式和传播方式。此外,记者还应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越发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新闻生产中,主动回应社会问题,由新闻事实的揭示者变为问题的解释者、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第三,延展新闻要素的深度。挖掘深层次的新闻价值是记者职业素养和采编能力的具象表征,在拓深新闻要素深度的同时,也是记者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养的过程。新时期,记者应注重新闻要素的显著性、客观性,为受众接收真实信息提供保障,增加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现实观照的前提下,对受众进行人文情感关怀,延展“5W”新闻要素,在产生新闻影响的前提下,根据职业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记者与受众是信息传受的双重主体,记者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时,应坚持从受众心理和视角出发,下移新闻重心,尊重受众需求,坚守记者职业道德,坚持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承担社会责任,消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发挥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价值,讲好实现“中国梦”的故事,做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话事者,守望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廖宇萱.论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及把握受众心理的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5):129-131.

[2] 罗丽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0,4(7):95-96.

[3] 赵虹.困境与突破: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J].记者观察,2021(33):13-15.

[4] 王超,刘波涛.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记者观察,2021(30):41-43.

[5] 安夏阳.探讨如何提高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J].传媒论坛,2021,4(8):55-56.

[6] 高飞.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记者摇篮,2020(12):23-24.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先生”该如何做才好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探讨民航机务维修中人为因素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