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高校财务合并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2022-04-29曹光远谢昕
曹光远 谢昕
摘要:高校合并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否达到“一合就灵,一并即优”的效果,财务合并是否成功至关重要。根据S高校财务合并的工作实践,就高校合并中的财务合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财务合并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点,并分财务并账前、并账中和并账后3个阶段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高校的财务合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财务合并;并账;融合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短短10来年时间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迈进。在此期间,除进行大学扩招外,我国还有数百所高校进行了合并,形成了我国第一次高校合并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事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动态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又开始摩拳擦掌,试图通过高校间的合并,做大做强,尽快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我国高校第二次合并潮正在形成中。
高校合并是普通高校探索自身发展出路、快速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校合并,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1]。但从我国高校合并的诸多案例看,许多高校在合并后并没有达到“1+1>2”的预期效果,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财务合并不彻底,没有实现财务实质性融合。本文认为,财务管理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是高校做大做强、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财务的全面融合是高校合并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我国,高校合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立合并,也即2所或多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合并后成立一所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合并前的各高校都将整建制撤销;另一类是吸收合并,也即以某所高校为基础,将其他1所或多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并入该高校,被吸收的高校将整建制撤销。本文以S高校为例,讨论高校吸收合并情况下的财务合并相关问题。
1 S高校合并初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S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推动下,1998年9月采用吸收合并的方式将原Y管理干部学院成建制并入,成立G校区。当时,为减少合并阻力、尽快形成办学合力,在充分考虑两校办学特色、历史沿革的基础上,S高校对G校区采取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合并后高校的财务工作领导权、预算分配权等权力集中在学校一级财务部门——财务处,由学校财务处向G校区派驻会计主管;同时,G校区仍保留原有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年底采用合并财务报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两校合并初期对于克服合并阻力、提高G校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持G校区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财务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并校导致财务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同校不同酬”3个方面。
第一,跨校区办学,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S高校和G校区属于同市不同区,空间距离较远,虽然S高校向G校区派驻了会计主管,但由于G校区独立的财务核算模式和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给G校区的整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带来了较大难度。另外,并校后,校本部对G校区给予了政策上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得G校区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化,给学校的财务监督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二,并校后的合力未能形成,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G校区采用自收自支的财务管理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是校本部的预算经费拨款和自主办学的事业收入。这导致G校区会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的预算经费拨款,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支出效率低下,造成资金的较大浪费。
第三,“同校不同酬”影响学校的整体稳定发展。基于历史原因,在合并前S高校和G校区在工资待遇上存在一定差距,G校区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S高校。合并后,由于经济分配制度不一致,再加上G校区在学校政策倾斜下的快速发展,导致工资待遇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了G校区和校本部的内部团结,进而也对学校的稳定和整体发展产生影响。
2 新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财务合并
鉴于以上突出问题,S高校党委于2016年出台了《G校区改革方案》,对校区财务管理改革给出了指导性意见:G校区财务整体并入学校财务大账,全部收支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不再实行财务独立核算模式,学校根据G校区发展需求,以预算下拨方式安排相关经费。S高校的财务合并工作也据此拉开序幕。
财务合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高校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其不仅仅是财务账套的简单合并,还包括财务并账前的准备和并账完成后的财务整合等多方面工作。
2.1 做好并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财务并账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2.1.1 确定并账时点和准备时间
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一般从当年1月1日开始,到当年12月31日终止,为满足财务核算及预决算的要求,财务合并的始点一般选择1月1日。另外,由于财务合并牵涉面广,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各方利益,在财务并账前应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为并账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2.1.2 明确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合并往往会形成跨校区办学的格局,对跨校区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处理好校本部财务与校区财务之间的关系,根据高校合并后校区较为分散的特点,建立分校区财务管理新模式显得十分关键。可综合考虑校区的规模大小和业务特点等因素,撤销校区的财务机构或者将校区的二级财务机构作为财务处的派出机构[2]。以S高校为例,G校区主要以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为主要业务,而且整体规模不大。综合考虑后,学校决定对G校区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保留了G校区原有财务机构,主要负责G校区的收费、公费医疗报销、日常报销业务接单和其他临时性财务工作,同时财务处向G校区派驻了财务主管。
2.1.3 进行财务清算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高等学校发生合并时,应当进行财务清算。高等学校财务清算,应当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学校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3]。
据此,学校层面应成立资产清查工作小组,一方面,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相关规定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对合并高校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4];另一方面,全面清理高校的债权、债务,特别要清理呆账、死账,力求做到合校后债权债务清晰明确,避免对合并高校造成沉重负担[5]。
2.2 并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保证合并过程顺利进行
账务合并是高校财务合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此环节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具体需要完成编制各类报表、编制流动资产明细表、并账特殊事项情况说明和制作并账交接清单4个方面的工作。
2.2.1 编制各种报表
(1)资产负债表。年终结账后,按照S高校统一的报表格式编制G校区资产负债表。
(2)科目余额表。年终结账后,根据G校区总账科目余额和各级明细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
(3)新旧科目对照表。这里的新科目是指S高校财务账套里设置的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以及由于业务需要为G校区专门设置的明细科目。旧科目是指G校区原有的会计科目,并账时,需要将新旧科目进行对应,同时将旧科目中的余额汇总或归集到新科目中。编制新旧科目对照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相关科目在S高校财务账套里的期初余额数据的初始化。
(4)项目余额表。年终结账后,根据G校区各项目余额编制项目余额表。
(5)新旧项目对照表。为统一并账后的会计核算,S高校财务部门会根据G校区的业务发展需要及管理需要和G校区沟通协商,设置G校区新的部门代码和项目编码。新的项目编码设定后,需要将旧项目中的余额汇总或归集到新项目中。编制新旧项目对照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相关项目在S高校财务账套里的期初余额数据的初始化;另一方面是为了G校区在并账后的财务报销更加方便。
2.2.2 根据资产清查结果编制各类流动资产明细表
(1)库存现金盘存表。盘点G校区的库存现金,做到账实相符。并制作库存现金盘存表,盘点人、监盘人和交接人签字确认后,将库存现金转交给S高校财务部门。
(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年终结账后,要做好对账工作。根据年底的银行存款明细账和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履行完相关手续后,及时将G校区银行账户的资金划转到S高校银行账户。
(3)应收及预付账款明细表。根据资产清查情况和年终结账后的应收及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会计科目余额编制应收及预付账款明细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方便S高校财务账套里的期初余额初始化,应对每笔应收及预付账款按照新的规则重新编制对应的往来款号、科目号和项目编码。
2.2.3 并账中特殊事项情况说明
在并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特殊事项和尚未完成的事项,对其需要单独附表逐一说明情况。对于特殊事项,需要详细说明情况,以备以后查询;对于在并账过程中尚不能完成的事项,需要说明原因,并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以便在并账后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完成。
2.2.4 制作财务并账交接清单,完成财务数据初始化
将以上报表和说明材料打印并装订成册,制作并账交接清单,由移交部门(G校区)和接收部门(S高校财务部门)双方签字盖章。财务部门根据交接清单中的相关材料在财务账套中完成会计科目、部门代码和项目编码及其余额等数据的初始化。
2.3 并账完成后的财务融合
2.3.1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多校区的财务网络连接起来,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行财务集中核算。这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利于会计核算过程的实时监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另外,财务并账前的S高校和G校区在财务审批、会计核算等制度的执行上还存在差别,导致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而且,由于高校合并后整体办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发展、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S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加大,因此必须统一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经济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在并账后的实际工作中,难免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此还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漏洞。
2.3.2 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分配制度
经济分配制度的重新制定是一项难度大且非常敏感的工作,制度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学校的整体稳定,应兼顾学校、校区和个人3个方面的利益。S高校在完成财务并账后,根据G校区前5年整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未来几年收入和支出的预测数据,经过精细和科学的测算,制定了G校区收入分配管理办法,该办法既增强了学校整体的财务调控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校区创收的积极性。
2.3.3 加强会计人员磨合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合并前,G校区的业务相对简单,财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财务合并后,财务工作环境和业务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所有会计人员要加强磨合,及时熟悉新环境、掌握新业务,改变多年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首先,会计人员个人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学习;其次,财务部门要结合财会队伍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如组织财务人员不定期地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等,让合并后的会计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最后,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让会计人员在不同校区的不同岗位上历练,熟悉学校财务工作的全貌,做业务上的多面手,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2.3.4 办理银行账户销户、税务注销等相关后续事宜
财务合并后,根据财政主管部门资金存放的相关管理办法,对G校区原有银行账户应办理销户手续。考虑合并初期原银行账户可能仍会有少量经济业务往来,可设置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暂时保留原银行账户,同时限制资金只进不出,过渡期后立即办理销户。
另外,财务合并后原纳税主体资格消失,应及时办理G校区的税务注销手续或跨区税源登记等手续。
3 结语
合并给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财务合并在高校合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6],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时代发展和本校校情相适应,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让合并后的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梅娜.合并高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探讨[J].经济师,2018(8):215-217.
[2]赵冬梅,雷振海,刘万保.高校合并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0-93.
[3]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解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张万茂.高校合并中有关财务合并管理问题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2):237-239.
[5]王海鸥.高校合并中有关财务合并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15(23):194-207.
[6]温毅波.新时期下高校合并后财务管理模式探析:以广西G高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92-193.
收稿日期:2022-02-23
作者简介:
曹光远,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谢昕,男,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