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素描
2022-04-29李佳忆
李佳忆
七年级下学期,我们迎来了新的语文老师——也就是现在的陈老师。
陈老师是个资深的男老师,个子中等,不胖也不瘦,高高的鼻梁上经常架着一副眼镜。他上课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枯燥乏味,会引导我们进入状态,引导我们如何思考,去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依然记得,那日早读课,他给我们讲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开始,他让我们读诗,我们读得有点随意,并不能进入李白诗中春夜的意境里。老师看着我们,忽而背起了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他与小学老师的读法不一样,在他自然、柔和而抑扬顿挫的声韵里,李白的诗就像一阵悠扬的笛声,缓缓地荡漾开来,春夜的那种静与愁思不自觉地呈现了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再读,那种感觉就有了。之后,他与我们交流着:“笛声无色,怎么会是‘暗的呢?”“‘谁家是不是可以换成‘家家呢?”……我们就这样在他的引导下慢慢进入了那个“春夜”,进入了李白汩汩的乡思中。
许多老师都会以成绩待人,但陈老师不会,他对待同学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
陈老师对成绩优秀者会大加赞赏,对最后的也不吝赞美。班级最后一名同学平时考试只有六分,期中考试他得了四十六分,老师就对他点赞,他收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掌声。在大家的鼓励下,那名同学的态度越来越好,本来作文写不了一面的,现在也能写满五百字了,虽然字迹依然歪歪扭扭,但老师说了,敢为最先,不耻最后,不放弃自我的人就是值得尊敬的人。或许,不放弃每一个人也是老师的想法吧。
每当上课铃响起,陈老师就会急匆匆地赶进教室,他上课几乎没有迟到过。他也会“生气”,有时会因为上一节课的老师拖堂而耽误了几分钟而“气愤”。等那位拖堂的老师离开之后,他当着同学们的面“吐槽”了几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开始了语文课。
语文课上的陈老师别有一番幽默。在请同学发言回答问题时,他会叫一些同学有趣的昵称。比如叫刘鲁航同学为“坤坤”,叫唐俞诺为“朗朗”,叫陈骏浩叫“冠希”,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可能是老师觉得这样有趣亲切,而每一个称呼的背后总会有一段故事。课上,陈老师还会经常不自觉地逗我们笑。比如那天上《卖油翁》时,老师为了让我们理解“睨之久而不去”中的“睨”字,就学着卖油翁摆起了动作。只见他头微微往后仰,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眯了起来,显得更小了。脸上一副又瞧不起人的样子,同学们忍不住大笑,我也不例外。
我们每周也会有几节专门赏析同学作文的课,同学们也特别喜欢陈老师的作文点评课。每次大家写完随笔后,老师都会认真批改,看见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就会做成课件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他还会让我们把作文打印出来,先是印成资料班内分享,再推荐到报刊发表。到现在,班上发表作文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唐俞诺竟成为《余杭文学》的封面人物,吕辰的文章还发表在了《作文与考试》。看着自己的文字得到欣赏并印成铅字供人传阅,那是我们从不曾想过的梦,这大概也是同学们喜欢上作文课的原因之一吧!
陈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笑,他在幽默中传授着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灌输了幽默。他让我们慢慢地爱上了文字,爱上思考,爱上用文字书写自己。
(指导老师:陈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