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设计形态的历史成因

2022-04-29朱嘉黛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留园文人苏州

设计形态,即设计作品外在呈现的“形”与“象”,是创作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依据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思想、情感、理念等内在积淀所创作的物品。虽然设计作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媒介,且必须通过物质媒介才能展现出来,但是意象才是构筑起设计形态的内在缘由,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像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融合统一”[1]。同时,设计形态的形成也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思维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体现了设计作品作为物质性存在的客观性,还蕴含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性。通过对某种特定设计形态的考察,就能理解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为了了解苏州设计形态的历史成因,把握未来苏州设计形态发展的方向,本文以留园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分析其设计形态的形成因素,并从中把握苏州设计形态的发展规律。

一、留园的基本概况

留园为苏州园林之经典代表,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园林”,对于研究中国历史、设计、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留园整体为清代风格建筑,白墙黑瓦,色彩对比鲜明。内部空间构架复杂,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中部以水景见长,是整个留园的精华所在;东部有曲院回廊、佳晴喜雨快雪之厅、还我读书处、冠云台等数十处斋;西部多假山奇石,有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休闲场所;北侧则独具农村风光,并设有盘景园。

留园景致精致但不繁缛,奢华但不庸俗,一园之中能够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院四种不同景色。园林设计上讲求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景致,呈现出独具苏州风味的设计形态。

二、历史成因对留园设计形态的影响

苏州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如此悠久的历史给留园的建造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因此本文只选取较为主要的历史成因来探讨其对留园设计形态的作用。再者,部分主要历史成因之间又有相互影响的趋势,所以文中会对这些历史成因分类讨论。

(一)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1.地理环境

苏州作为江南的中心区域,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农作物和水生生物生长,物产丰富且少天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苏州城在2500年间从未迁过城址,即使千年间有过战乱侵扰,也没有阻止苏州历史的持续积淀。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促进了该地区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具有苏州特色的风土人情。

[1]出自郭菲《设计艺术原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风土人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人精致细腻的生活作风充分体现在留园的细节设计上。工匠在建造留园内的石子路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摆出各种图案,且这些图案会依据周围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例如池塘边的石子路,呈现出金鱼、莲叶、鹤等图案;假山植被附近的石子路,呈现出蝴蝶、飞蛾、甲虫之类的昆虫图案,以及形态各异的盆栽、花卉,甚至有一些类似家族徽章的图像。这样的设计既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也增添了园林设计的趣味性,彰显出园林主人的诗情意趣。

留园内丰富的植被也体现出苏州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蓬莱曲桥上的紫藤花架、涵碧山房前的满池荷花、敞厅前的金桂和白玉兰、样式各异的菊花,以及各个天井、院落内的植被与假山,让整个留园处处充满自然的气息。

(二)经济发展

留园的建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制度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宋代以来,苏州坊市制的解体打破了坊墙、城墙的限制,商业区和居住区得以混杂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夜市,极大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此外,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重新疏浚,为苏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另一股推动力。至明清时期,“苏州作为全国货物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中心,地位远胜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1]。商贸的兴旺不仅提高了苏州的整体生活水平,而且还吸引各路商人、工匠、文人墨客前来做买卖、旅行甚至定居,这些因素一方面为留园的建造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留园的设计制造奠定了文化和技术条件。

(三)文人意趣

明清以来,苏州文风鼎盛,成为“状元之乡”,涌现出一大批才子佳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祖籍也被设定在苏州,可见当时“文气”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大特色。在文人意趣的熏陶下,苏州的园林艺术被推上历史最高峰。留园本为文人的私人住宅,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称其为“刘园”,后改名为“留园”,园内到处充满文人气息。

留园展现出文人淡泊权势﹑潇洒生活的态度。例如,从留园西部的活泼泼地出发,沿着假山廊顺溪流南行,可在走廊尽头看到“缘溪行”三个大字。途中虽然没有桃花林,但沿途所见的各种草木植株、小桥流水无不体现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文人情怀。此外,这片区域的植物并未选用艳丽的鲜花或者名贵的品种,而是选择栽培竹子、枫树等象征君子高洁情操的文人意象;在各种回廊、厅堂、居室等地方也能看到许多字画,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留园主人严于律己、聪颖好学、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做到身在凡尘,心在桃源。

同时,留园也展现出文人的浪漫主义思想。东部的冠云峰充分体现太湖石瘦、漏、透、皱的典型特征,远看如一片云雾升腾而起。虽然对于“冠云”之名的来由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从其设计形态中可以看出园主人明显受到道家升仙思想的影响。不只是冠云峰,园内多处假山都设计成云雾一般的形态,再于其上凿出楼梯,与附近建筑的二层相连,这样一来,登梯的人宛如踩在仙云之上,从全新的视角欣赏不一样的园林风光。留园中部的“小蓬莱”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浪漫主义思想并不来源于园主人对腾云驾雾或是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源于对道家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崇拜与向往。园主人不仅身体力行,还将这种思想注入留园设计中,时刻警醒自我,陶冶情操。

(四)技术创新

明代《天工开物》中所写“工巧则推苏郡”,尤其是指以苏作为代表的明式家具。苏作明式家具是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典范,其内在意象来源于文人思想,文人将这股感性映像具体化,从而得到一个最适宜的设计形态,最后由工匠来完成最终制作。

留园内部雕塑般精巧的家具设计,必须依赖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木匠对各种木头的性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各木材的外在区别,还要知道其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细微变化,因材施艺。这

[1]出自范亚昆《地道风物·苏州》,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年版。

种精致细腻的工艺,促使榫卯结构不断发展,“一把苏作椅子从高楼上扔下来,椅子会断,榫卯不会断”[1],这体现出根植于苏州手艺人灵魂中的工匠精神。苏作明式家具是文人与工匠共同创造的产物。文人对客观世界体悟到的生命灵性越来越深、对家居设计的经验越来越充盈,而工匠对各种木料的变化规律深入把握,对制作榫卯的技艺更加精湛,才能把苏作明式家具的形式美感表现到极致。

三、从留园见苏州设计形态

留园设计形态的背后,是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内在情感指向文人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留园作为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内涵与苏州设计形态的内涵是相统一的。

苏州设计形态来源于长久的历史积淀,来源于文人的理想信念,来源于不屈的工匠精神,是苏州地域特色的综合体现。目前,苏州设计形态的发展依旧秉持上述优良传统,同时,也会根据自身地域环境发展探索新的设计形态语言,如苏州博物馆就是苏州传统建筑设计语言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语言的有机结合体;苏州工业园区是文人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晶;苏作家具也成功由手工制作向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转型。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苏州人致力于在实践与思考中丰富设计内涵,既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从国际视角赋予设计形态新的时代命题,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设计形态,不断满足接受主体在不同时代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四、结语

本文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式解读苏州设计形态在千年发展中受到的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以留园为案例,以小见大,总结苏州设计形态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文的创新性在于跳脱出笔者自己的专业范围,从工艺美术、文学、环境艺术等专业的角度综合考量,力求提炼出留园设计形态中具有苏州设计形态特性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内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苏州设计形态的未来进行展望。

设计形态的发展必须依靠物质支撑,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迭代促使苏州设计形态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而研究分析留园设计形态只是从这种变化中截取了一个断片,相当于抽样分析。因此,不能以偏概全,把影响留园设计形态的历史成因直接套用在现代苏州设计形态上。在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征途启程之际,对于苏州当代设计形态,依旧要以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切忌形式主义,遵循科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让苏州特色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朱嘉黛,女,江苏常熟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

[1]出自范亚昆《地道风物·苏州》,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年版。

猜你喜欢

留园文人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
文人与石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