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月物语》先行研究概述
2022-04-29李木子王佳璐
李木子?王佳璐
《雨月物语》是日本“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在日本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中日两国对《雨月物语》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研究《雨月物语》翻译问题的重要性。
一、中国方面的研究
综观中国对日本读本小说《雨月物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文化方面、语言学方面。
〈一〉文学方面
1.人物形象
知网上近年来有关《雨月物语》人物形象描写的研究中,有以下五篇重要的论文。徐海英《美貌的女主人公——有毒的花——以〈雨月物语〉〈春琴抄〉〈核桃林〉为中心》(2010)中,以近世、近代、现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的主人公为对象,分析异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原因,经比较和分析,指出女性在近代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以及为之所付出的牺牲。杨利《〈蛇性之淫〉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法海”人物形象的比较》(2015)中,探求两部作品因表达主题的不同而使得人物形象产生的差异。颜娇《〈雨月物语〉的人性探究——以高僧为中心》(2017)中,以僧侣为考察对象,探究上田秋成对人性认识的观点。刘娟《从〈青头巾〉看上田秋成眼中的“鬼”形象》〈2018〉中,从僧人堕落为鬼的过程分析,体现上田秋成柔软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如实地描写人的天性并尊重人的真实感情。赵云磊《〈蛇性之淫〉中的富子形象——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2019)中,从两部作品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入手,对比白娘子与真女儿、真女儿与富子的人物形象。王梦娟《论〈夜宿荒宅〉中的宫木的人物形象》(2020)中,通过将宫木与原作《爱卿传》的主人公对比,明确其对《爱卿传》的借鉴和创新之处,突出表现宫木的人物特征。
2.对比研究
近年来有关《雨月物语》的对比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篇论文。寺尾善雄和乔福生《〈雨月物语〉与〈白蛇传〉》(1985)中,介绍了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并分析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找到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郑鹏展《〈剪灯新话〉与日本鬼怪文学——以人鬼恋作品为中心》(2009〉中,介绍了《剪灯新话》这一人鬼恋题材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翻译”“改写”与“再创作”,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是对《剪灯新话》改写的最高形式,将包括异国元素在内的各种素材融合起来,进行重新构思和再创作,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个人感情。苏调和《〈蛇性之淫〉与〈雷峰怪迹〉——以两蛇女的人物形象比较为中心》(2013)中,作者比较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异同,并寻求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得出结论:“物哀”作用于《蛇性之淫》中蛇女的复仇,而《雷峰怪迹》中蛇女对丈夫的情意源自“女训”文化,其重视女子的德行修养。张杜娟《日本古典文学中“等待的女人”——以〈浅茅之宿〉(〈夜宿荒宅〉)为中心》(2014)中,对比《浅茅之宿》和《梓弓》《人妻死后会旧夫语》,向读者介绍作者描写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究上田秋成所创作的“等待的女人”这一文学形象。
〈二〉文化方面
1.儒佛思想
知网在有关《雨月物语》儒佛思想研究方面,收录的四篇论文如下。徐磊《从〈雨月物语〉看秋成的儒佛观》(2002)中,认为《雨月物语》中所体现的并非是对于儒佛思想的否定态度,而是上田秋成对于儒佛本质的肯定的态度。程玉环《从〈春雨物语〉看上田秋成的佛教观、町人伦理观及国学思想》(2011)中,结合《雨月物语》《春雨物语》的序言以及作品本身,分析上田秋成的创作观念由“戏言说”转变为“发愤说”,对其佛学观、创作观念的转变及其国学思想的特殊性进行了总结。韩颖《佛法与情欲的冲突——〈雨月物语·青头巾〉解读》(2012)中,分析了《雨月物语·青头巾》中的快庵禅师劝化寺庙住持的过程,并向读者介绍《青头巾》体现了佛教与欲望之间的矛盾所在,和《雨月物语》的作者一直以来强调的佛家观念相统一。赵鑫《〈雨月物语〉中上田秋成的女性观——以三位女主人公为考察对象》(2017)中,介绍了儒家思想对《雨月物语》的影响,并通过三位女主人公的初次登场、性格特点和死后自发行为的分析,得出当时儒教思想兴盛以及上田秋成重视人性表达的结论。
2.民族文化
在有关《雨月物语》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张龙妹《〈剪灯新话〉在东亚各国的不同接受——以“冥婚”为例》(2009)描述了《浅茅之宿》这一关于女主人公思念经商的丈夫,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不得而在想念中去世,幽魂与多年后归家的丈夫倾诉哀肠以及思念之苦的故事。从整体上来看,文章探讨了《雨月物语》以传统的文学主题为主线,点缀以冥婚故事的怪异性。鲁雯《日本人的灵魂观研究——以〈雨月物语〉中女性灵魂为中心》(2012)一文以《雨月物语》为例,在考察日本人所信奉的御灵信仰的同时,分析了《雨月物语》中出现的鬼魂形象,以此来考察作品所反映的日本人的灵魂观。2015年﹐王溪发表了《探究中日经典作品之间的文化过滤现象——以〈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与〈菊花之约〉为例》,从传统文化、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因素的文化过滤,对比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
〈三〉语言学方面
知网上近年来有关《雨月物语》语言学方面的翻译方向的研究文章中,金灵《浅谈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对日本近世读本词汇的影响》(2006)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读本小说的由来,指出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及其中的汉字单词产生了影响,其次通过大量分类整理,介绍了由日本著名作家上田秋成写成的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的巅峰之作《雨月物语》中区别于日语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汉字。
综上所述,研究《雨月物语》的中国学者侧重于文学方面的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对比研究,并未对翻译方向有所重视。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
综观日本对读本小说的研究,同样可以分为文学、文化、语言学三个方面,但具体研究侧重有所不同。
〈一〉文学方面
1.人物形象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人物形象研究中,古馆亚佳里《〈雨月物语·浅茅之宿〉中的宫木形象》(2011)分析了上田秋成在《浅茅之宿》中创造出宫木这一女性形象的原因。松本晶子《〈雨月物语〉中的女性形象》(2013)中,从《蛇性之淫》的真女儿、《浅茅之宿》的宫木和《吉备津之釜》的矶良三位女性形象着手,分析容貌姿态的变化、夫妇间的关系等,认为人类有时会用语言以外的手段来主张真情实感,在活着的时候看不见的心理会被生命结束的“死亡”场面所象征,也会以“死亡”为契机释放自己的想法。《宫木为什么死——与学生读〈浅茅之宿〉》(2019)中,作者井上和人被学生提问“宫木为什么死”,后与学生一起重读《浅茅之宿》。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研究,即作者自己整理的先行研究总结、学生的思考角度(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其他)、与相关文献的比较、宫木因思慕而死,得出宫木最终是自然死亡或是因思慕而死的结论。
2.对比研究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对比研究中,诹访春雄《中国江南的蛇信仰与日本》(1992)中提到了佛教的畜生观。规避蛇的思想在中国明代的白话小说中清楚地表现出来,上田秋成对这种思想产生了共鸣,并将其引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而江南的蛇信仰在吴越人移居日本的同时传到日本,“蛇巫”这一开始于绳纹时代并一直延续到弥生时代的特殊职业,至今仍存在。中国的“蛇郎传说”成为日本“蛇入赘”的传说,结论为“蛇性淫荡”的《白蛇传》也在早期由中国传入,中国古代故事的世界里便有了日本式的变化。
3.作品评价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评价研究中,松田修《雨月物语的评价——秋成与庭钟》(1959)首先引出津田左右吉博士对《雨月物语》的评价——“日本文学史上最好的怪谈小说集”,进而研究其评价、结论并提出观点。
4.情景描写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情景描写研究中,井上泰志《从考证中提炼出来的故事:〈雨月物语·蛇性之淫〉论》(2018),从为什么丰雄会弹唱万叶和歌、三轮渡崎·佐野——国学歌枕考证与读本、紧贴与飞跃——从白话小说判断、妓女的隐喻——从“淫”的角度判断、水镜之樱——判断的颠倒五个方面,确认了原作中国白话小说如何被选入日本的故事,就物语的高度达成和作品的主题提出相关意见。
〈二〉文化方面
1.儒佛思想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儒佛思想研究中,空井伸一《对日本“无常”和“美”之间联系的批判性思考:通过〈方丈记〉〈徒然草〉〈雨月物语·浅茅之宿〉》(2016)介绍了问题之所在、关于“无常”是自省还是旁观、《方丈记》与《徒然草》——沉默与饶舌、《雨月物语·浅茅之宿》中男性眼泪的意思这几个方面,并得出以下结论:关于“无常”和“美”,从《徒然草》作者“法师”的身份来看,也算是佛教色彩的教科书,但对一般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所显示的则只是一种老庄式的敷衍。
2.民族文化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的民族文化研究中,中田妙叶《〈雨月物语〉的怪异意味》(2020)将《雨月物语》中的怪异表现分为三种,来考察表现内容与形式是否相关﹐即“死灵”“生灵”“异类”是上田秋成为了表现人类的感情、思念等内心的变化和动作而使用的怪异手法,从而让读者易于理解。
〈三〉语言学方面
在日本方面有关《雨月物语》语言学方面研究中,荻原桂子《文学教材的研究──上田秋成〈雨月物语〉中“菊花之约”“贫富论”的言语表现》(2018)通过介绍《菊花之约》《贫富论》的言语表现,认为上田秋成《雨月物语》的表达中,由于有一种适用于复杂现代社会的丰润语言表达,因此最适合作为“知识构成型拼图法”古典文学教材。中田妙叶《论〈雨月物语〉的叙述方法——中国白话小说的接受与创作》(2018)中,对引入的中国白话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考察,并就语言运用和人物角色的表现进行考察。藤井俊博《〈雨月物语〉〈春雨物语〉中过去、完成助动词的文本功能》(2020)中,通过考察《雨月物语》《春雨物语》中使用的句末助动词的文本功能,得出过去、完成助动词的区分使用与作品意图息息相关。上田秋成在作品中,从文本功能方面区分使用助动词,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宫内征人《从附体的差异性出发,运用“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来阅读注释——高中语文〈雨月物语·浅茅之宿〉中围绕无名者们的修罗》(2020)中,从“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入手,搜集教材的相关内容,认为主人公宫木的人物造型与《世间妾形气》《春雨物语》中的登场人物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综观日本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侧重对《雨月物语》的评价以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作家中田妙叶就《雨月物语》的语言运用展开描写;藤井俊博从区分句末助动词入手,介绍上田秋成形成独树一帜风格的原因;针对翻译学的研究,仅有宫内征人一篇文章,并且有局限性,在对《雨月物语》各个版本的翻译对比研究方面还显不足。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雨月物语》这一作品在中国和日本的研究的初步梳理,可以得出中国侧重于文学方面的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日本侧重于评价与再评价以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且只有一篇文章提到《雨月物语》的翻译相关问题,而翻译对比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雨月物语》自1986年被首次翻译成中文以来,至今共有五个翻译版本流传,有五位著名翻译家参与其中,译文准确易懂,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五个译本时间跨度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更全面地体现了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水准。翻译是读者接触国外著作的一座桥梁,之后的改编、再创造等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因此研究翻译作品是有必要的。本人认为,在研究《雨月物语》的语言学领域,如果能注意到不同译本的翻译对比问题,既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课题,又可以补充现有先行研究的不足,会对目前的研究情况具有补充的意义。
[作者简介]李木子,女,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王佳璐,女,长春工业大学日语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