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演出与剧场演出的差异和突破

2022-04-29宋雅骐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演艺剧场

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剧场演出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剧场演出暂停,线上演出的进程得到加速推进。线上演出打破了“现场”的限制,满足了观众在特殊时期对艺术的精神需求,同时也给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带来更多探索和突破的可能性。

一、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概况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肩负着国家级演艺平台的精神文化供给责任。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的严峻态势下,国家大剧院自2020年4月11日推出线上系列演出,每周六晚通过央视网、新华网、抖音以及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多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并逐步改善升级,在视听科技、场景选择、传播闭环、内容策划、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多样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迄今已推出“春 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个演出季,涵盖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舞台艺术电影等艺术门类,满足线上观 众的多元化需求。截至2021年12月11日, 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已累计播出100期, 点击量超29亿次。优质的线上演出以极高的 社会反响成为国家大剧院重要的文化品牌。

二、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较剧场演出的差异与突破

(一)“科技+”——“现场感”缺失的弥合

观众在观看剧场演出时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表演者借助表演、灯光、音响等元素,为观众提供一次扣人心弦的审美体验,这一点在音乐会、话剧和歌剧演出中尤其明显。对于线上演出制作方来说,从多维度的剧场到二维视频的转换,技术上的“现场感”是最难以还原的。

1.科技创新:视觉升级

在传统剧院观演中,观众视角是固定不变的全景视角,加上视觉能力有限,容易忽视具体生动的表演细节,国家大剧院借助科技创新实现了传统观演视觉效果的升级。在2020年8月8日《繁华众声》音乐会上实现全球首场舞台艺术“5G+8K”直播;在建院十四周年线上特别策划节目中,舞蹈《无·境》《晷迹》首次使用扩展现实技术(Extended Reality)。8K 显示技术,画质相比高清画质更清晰,可以带来更丰富的图像细节,更宽广的视野空间,以及更宽阔的色域空间。视距的拉近和视角的多元化,让观众在来回切换的影像中对舞台作品有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搭配高速率的5G 传输﹑同步 XR 技术,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获得和现场观众一样的沉浸式、交互式观演体验。5G+8K+XR+云传播等技术已经可以实现高度的现场还原,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现场。

2.科技创新:听觉升级

国家大剧院为保证线上演出的音质效果, 专门请工程师设计了高保真音质的端到端系 统,并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安卓客户端 和 PC 网站特别增设“沉浸耳机”和“沉浸音箱”两种虚拟全景声特效功能。在音频的录制上, 除声音采集使用了空间传声器、点传声器外, 还使用了人工头传声器,通过录音师的精细调 整保证了直录播声音的表现力。同时,直播的 音频码率提升至256kbps,大幅度改善了声音 的密度和细节,营造出身临其境“现场感”, 视听效果更为震撼。

(二)“场景+”——“多场景”空间的建构

从空间载体角度来看,剧场演出必须依托于剧场或音乐厅等物理场所进行,并且受到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如今,空间、距离及其相互作用被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改变了人们以往依赖特定物理场所以及从中获取特殊经验的行为模式,以“线下表演+线上直播”的形式催生了“多场景”融合型演艺空间,突破了传统剧场演出“一时一地”的局限。

2020年“春天在线”首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大师俱乐部内举行,这个小型会客厅的紧凑空间所营造的声学效果非常适合室内乐的艺术呈现。除此之外,西餐厅、花瓣厅、小剧场、东西展厅、水下廊道、咖啡厅、排练厅、后台等空间也成为大剧院线上演出的新阵地。形成了区别于传统转播类节目的独特风格,在传递艺术魅力的同时,呈现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空间之美,展示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藏品之美。

国家大剧院不断突破既往节目录制场景。2021年12月11日﹐《画韵京音——走进画家姜国芳工作室线上音乐会》首次走出剧院,走进当代著名油画家姜国芳的工作室。姜国芳的画作中充满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独特韵味,而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对话,例如琵琶与钢琴、大提琴的合奏,古琴与钢琴、单簧管的合奏,正与姜国芳画作中的东西文化交融相得益彰。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画中有乐,乐中有画,此呼彼应,相映生辉。

如果说现场演出强调时空关系的同一性,那线上演出就为多场景的空间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颠覆了剧场作为建筑实体空间的存在方式,将常态的艺术场景陌生化,创制一系列基于国家大剧院视觉环境空间内部的音乐影视作品,并突破大剧院空间限制,寻求与其他艺术媒介的交流,最大限度地给予观众新奇的观演享受。

(三)“传播+”——“交互性”传播的闭环线上演出作品的传播,既需要熟悉不同媒介的创制特点、传播技巧与传播规律,也需要把握传播方式与艺术作品的契合度,为艺术作品找寻合适的、不同媒介受众均可接受的传播表达方式。

真实剧场是互动的二元一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场所,表演者能够及时感受到观众对演出的反应。而在大剧院线上演出中,观众可通过发送评论或弹幕实时表达自己对演出的态度,这种方式在弥合剧场“交互性”的同时,传递的信息比现场反应更为准确。

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出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倾向于网络化、交互性的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通过与新浪微博、抖音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社交平台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群体的覆盖面。同时,分发、传播、反馈等多个环节的数据监测和捕捉可以为线上演出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支撑数据,用于精准定位观众偏好,及时调整供给内容,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这也在客观上为国家大剧院建设了一系列基于影视节目作品的“交互性”媒体传播矩阵,促进网络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与分享;以公众的观演回馈来调整节目的创作与交流,形成“交互性”传播的闭环。

(四)“创意+”——“线上化”节目的定制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巨大差别。目前,大多数艺术机构的线上演出,主要还是以挂载视频为主,即剧场生产、线上存储、点击观看,而这种复制剧场演出的模式并不适合线上的观演方式。因此,线上演出应该基于线上观演方式的分析,充分发挥创意,打造区别于剧场演出的内容,以适应线上观演体验的方式进行策划和制作。

国家大剧院于2020年5月30日推出线上音乐会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了配合网络演出的特点,将3个多小时的剧集缩短到1小时左右。为便于观众理解剧中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演出开始前的导赏环节中,歌剧演员队的歌唱家们和指挥家吕嘉一起向观众讲解了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和剧情。在拍摄和录制中,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舞台细节,大剧院打破了常规的镜框式舞台,将小剧场的方形舞台旋转至角落面向观众席,并拆卸掉了小剧场观众席座椅,将整个剧场打造为一间多机位的“摄影棚”,既增加了景深、丰富画面层次,又便于多机位拍摄。

国家大剧院思考和尝试用更加多元的手法和更适于线上演出的策划,吸引更多线上观众走近高雅艺术。通过增加“导赏”环节、重塑场景设计、寻求跨界合作以及针对主题和演奏家特性进行定制化设计等呈现方式,使线上演出脱离了原本在剧场面对现场观众表演时的种种限制,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和优势,从而确保每场演出各有特色,带给观众全新的线上“定制”体验。

三、关于未来线上演出的思考与展望

(一)线上演出与剧场演出融合的常态化

随着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形势的好转,剧场演出现已基本恢复。笔者认为,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态化和数字化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上演出的形式并不会随公共卫生事件的好转而消失,反而将延续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尝试和探索并逐渐成熟。线上演出将成为剧场艺术传播的重要渠道,线上演出与剧场演出的融合将朝常态化方向发展。甚至其定位不再是线下节目的附属品,而是一类全新的、可以长期经营的演出形式。

广州交响乐团至今仍保留“线上音乐季”栏目,上海大剧院、山东歌舞剧院、中国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众多艺术院团仍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为广大乐迷服务。艺术院团在未来持续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可以促进高品质的音乐惠及大众,开辟出音乐欣赏的新天地,更好地提高全民美育体验,助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追求。

(二)重构不同于剧场演出的生产、消费场域

未来,在线上演出与剧场演出融合常态化的趋势下,线上演出如何与剧场演出达成互补效应,实行“双促进”,是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认为,打造演艺生产要素与互联网传播需求相匹配的线上项目,重构不同于剧场演出的生产、消费场域,是保护演艺市场的有力举措。

如前文所述,线上演出并不是将原有资源简单地移植到线上,而是需要对线上传播、消费逻辑进行新思考、新定位。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探索线上演出的艺术院团需面对数字文化产品消费普遍存在的时间碎片化、用户黏性低、用户消费社区化等特点。而这些对演艺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受众群体体量有限、受众构成稳定、有固定消费空间的行业来说都是新的问题。所以,演艺行业需要在挖掘演艺自我要素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与互联网传播、消费的结合点,重新建构其不同于剧场演出的生产、消费场域。

(三)受众需求中心化

在传统演艺活动的生产链中,艺术生产者和观众的身份有着明确的界限。艺术产品通常是由艺术家或艺术机构创作生产完成后直接输出给观众。观众处于艺术生产流程的末端,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在线上演出中,数字交互技术打破了物质空间中的“区隔”与“界限”,为艺术欣赏方式带来了生态性变革。观众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参与整个演出过程,观众的参与行为也逐渐从单一的“聆听、欣赏”转向带有“参与、创造”性质的行为。观众与艺术机构、艺术表演者之间形成新的互动合作关系,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集生产、传播、接收于一体的积极参与者。

在此趋势下,原来剧场主导演出形式的地位被削弱,转为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观众将会成为剧场艺术生产的核心考量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特殊背景 下,国家大剧院不断探索线上演出模式,并采 用“科技+”“场景+”“传播+”“创意+”等手段寻求线上演出较剧场演出的突破:通过 科技创新助力视听升级,弥补线上演出对于“现 场感”的缺失;通过“多场景”空间的建构, 将常态的艺术场景陌生化;通过分发、传播、 回馈等社交化传播流程,完成“交互性”传播 的闭环;通过创新艺术内容生产,为“线上化”节目量身定制合适的内容策划和呈现方式。国 家大剧院不仅承载了国家级演艺平台的精神文 化供给责任,同时也给演艺行业内容制作者提 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让我们共同期待以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发展的线上演出模式在日后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为中国演艺市场拉开新的篇章、打开新的格局。

[作者简介]宋雅骐,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演艺剧场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欢乐剧场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论《日出》的剧场性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