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2022-04-29王妍
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高觉新作为中俄两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代表,两者生活的时代具有相似性。从人物与时代的角度出发,会发现两个人物之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奥涅金是生活在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高觉新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地主家庭,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被新时代的思潮唤醒,渴望改变所处社会现实却又无力反抗,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彼此的影子。
一、性格特征的相似性
(一)忧郁而苦闷
奥涅金是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和智慧高出同时代的其他人,他过着极其奢侈以及闲适的生活,整日出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是典型的上流社会浪荡青年。但由于受到自由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是拜伦的歌颂诗歌,都深深触动着他,他对现实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抱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他试图在农村进行农事改革。但是,只接受过贵族教育的奥涅金没有接触过任何实际工作,毫无工作能力的他不知行动如何开始,好逸恶劳的恶习又早已在他的灵魂里埋下了种子,加上他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仍是一事无成,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无目的地徘徊,这个不可一世的青年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另一位知识青年高觉新,也曾学习过西方先进思想,被自由民主思潮所触动,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追求光明的未来。他是一个善良却又软弱的人,他自己不想成为封建地主大家族的“不肖子孙”,却又一直保护那些敢于站出来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弟弟妹妹。向往新生的心理和忧郁苦闷的性格,使他变成了一个拥有双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年;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新青年。”正如梁广效所说﹕“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高觉新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主义”“无政府主义”,渴望将新时代的进步理论与地主大家庭的现实结合起来。他一方面接受了新思想的感召,一方面又在旧的环境里继续生活,不去偏向新旧任意一方。他并不觉得这种方式是矛盾的,反倒是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弥补他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二)孤独而痛苦
奥涅金作为贵族知识分子,他的孤独和痛苦在于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行为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奥涅金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不贪图功名利禄,对所处的平庸的生活环境感到厌倦,但他却没有真正接近人民、帮助人民做实事的想法。出身于贵族阶级的奥涅金,身上已经深深地烙印了贵族阶级的劣根性。他拒绝靠近上层贵族社会,却也无法在下层社会扎根,他只能选择在中间地带徘徊。他的痛苦最终使他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社会,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
高觉新对高老太爷的独断专行十分不满,更不满意所处的社会现实,可是他也无法接近广大人民群众,甚至不被弟弟、妹妹所理解,因而感到更加孤独。在长期的逆来顺受之下,他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意志。他和平地接受了家族给自己的一切安排, “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些让他感到痛苦的因素都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而愈加折磨着他。
这是两个性格相仿、遭遇相近的主人公,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无止境的苦闷与彷徨。奥涅金的苦闷更多是建立在自身带有的贵族阶级恶习之上的,而高觉新的痛苦则是封建专制的压迫带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觉新性格的悲剧性比奥涅金要更多一分,高觉新这个人物角色已经深深打上了痛苦软弱的烙印。
二、教育背景的相似性
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大多出身于上流贵族社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多余人”也是受到先进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也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良好的教育背景是“多余人”形象得以接受新思想、接触新社会的前提,由此才得以生发出他们对于理想与现实更多的思考与矛盾。
奥涅金作为贵族式教育的产物,操着一口流利的法语,有着机智得体的谈吐、英俊潇洒的外表。在学习阅读上奥涅金更是涉猎广泛:他畅谈尤维纳利斯的诗章,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理解拉丁语的题词和碑铭,背诵宏大的《埃涅阿斯纪》,阅读亚当·斯密的著作,甚至常常指摘荷马和忒奥克里托斯,着实是一个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青年。
高觉新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自幼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进入中学读书后,努力学习的高觉新顺利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学习成绩十分出色的高觉新成了同龄人最羡慕的对象。五四运动时期,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新思潮传入中国,高觉新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每逢新消息传来,他总是贪婪地阅读着《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新书报,对进步的新思想充满着向往。
当时的中俄两国同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的纷扰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上层贵族只顾着掠夺和剥削,眼前满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受过教育的下层贫苦人民认为,知识只不过是尘土,温饱才是人们当下最关心的事情。奥涅金和高觉新,一个整日寻欢作乐、出入风月舞场;一个永远躲在家族的庇护之下,无法接触外面的世界。优秀的教育资源没有令他们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成就,先进的民主思想没有让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可以说,他们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正是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使他们感到不被社会容纳,最终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成了社会的“多余人”。
三、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差异性
俄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19世纪贵族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封建家族子弟是在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虽然奥涅金和高觉新同属“多余人”的行列,但他们处于两个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会导致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鲜明的差异。
(一)社会地位的差异性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主要以贵族阶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奥涅金从小受到上流社会贵族教育和欧洲式的文化教育,物质生活优渥。他总是自命不凡,即使十分鄙视上流社会的陋习,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早已深深刻下了上流社会的印记,这都是由他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奥涅金的出身决定了他注定是脱离人民的,即使他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启蒙,但远离人民群众的计划终究是空想,高高在上的奥涅金永远无法将改变社会的理想付诸实践。
高觉新是封建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是封建传统文化下的产物,家长制的权威以及各种礼教制度都是压在他身上的石头。父辈以及高老太爷就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他们反对一切先进文化,不允许权威被挑战。在家族长辈的权威之下,高觉新能做的只有一味地顺从。在家族长辈眼中,他是个孝顺能干的孙儿;在弟弟妹妹眼中,他变成了懦弱者的化身。试图长久地用调和说服的方法做中间人的高觉新,不自觉地成了封建礼教的说客,自此他面临的只有内心的矛盾、自我的挣扎。
(二)对社会的反抗形式的差异性
奥涅金对当时上流社会存在的不满通过自己的反抗得以发泄,然而奥涅金所采取的方式是畸形的。他倚靠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身份,对身边除自己以外的人都表示蔑视,不与邻居们来往,以表达自己对上流社会的厌恶与不满;他拒绝了天真纯洁的塔吉雅娜的喜爱,却并非对她全无好感,只是因为对方是一个乡下姑娘;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害怕受到来自社交圈子的嘲笑,在决斗中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连斯基……这一切都显示了奥涅金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奥涅金拥有发达的内心世界,那里有着狂热的激情和充满活力的幻想,然而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不被现实生活所容纳。他无比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所以他离开了彼得堡,希望远离他所厌恶的世俗生活。但奥涅金作为天生的贵族,他无法堕落到社会的底层,因此,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孤独感,被“驱逐”出了社会。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奥涅金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为社会带来改变,因此将精力都投入娱乐和交际当中,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减轻他的无聊和空虚,反而导致了他选择赌博和决斗等自我毁灭行为。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 “多余人”形象的身上往往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身上往往反映出深厚且历史悠久的民族性格。孙晴认为造成现代文学史中出现高觉新这样一类人的原因正是“温柔敦厚、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传统教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人们认为只有‘和才是进入了终极的审美境界,中国人喜欢大团圆,也最懂大团圆,人们总是在刻意地回避冲突和毁灭。”高觉新作为大地主家庭的长房长孙,无时无刻不在旧文化的教育之下生存,自幼开始接受的封建教育以及自己长孙的身份,使得他对旧势力一直抱有幻想,难以摆脱旧势力深刻的影响。高觉新以奉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自居,从中学时被迫放弃自己的学业、接受父亲给他定的亲事起,到最后接受妻子在城外生产的要求﹑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子失去宝贵的生命,高觉新自始至终的态度都是“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无法对抗被选择的命运,最终变得软弱而沮丧。故事的最后,即使他最终明白真正夺去他妻子生命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他仍是没有一丝的反抗,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学习吸收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注重个人内心世界。主人公奥涅金和作者本人一般,凭借傲人的才能,不畏惧统治者的制裁,一心依照内心想法行事。孤傲的奥涅金勇于反抗社会,一言一行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反观高觉新,他出身于旧的封建束缚中,生活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以及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同高觉新一样的知识分子们变得更加软弱。他们的热情和信念已被黑暗的社会所磨灭,他们的精神与现实不相容,他们在冲突中感到痛苦,最后选择放弃抵抗,摧毁了自己。
(三)时代意义的差异性
奥涅金和高觉新都是极具时代性的人物形象,两位主人公的身上映照出了所属时代的转折和变化,基于特定时代出现的两个人物也带给人们众多的时代意义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可以说是作者本人在作品中的投射,普希金同奥涅金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甚至于在生命中也戏剧性地出现了决斗:在与丹特斯的决斗中负伤从而结束了生命。普希金无法跳出时代的限制来描写奥涅金,因为他自己也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奥涅金这一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一批彷徨的贵族知识分子,而且反映了整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来说,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质。
巴金的《家》中,高觉新的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正是因为哥哥的鼓励,巴金开始撰写以封建大家族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家》,写作的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戈,对垂死的封建专制进行大声控诉。主人公高觉新有着对封建专制的忍让和对新思潮的向往,两者的矛盾在他的身上融为一体。“从世界人生层面上来说,高觉新身上所体现出的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生存和死亡这三大冲突的永恒性特征,使得《家》不断经典化,高觉新的现实意义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奥涅金和高觉新的对比,可以看出“多余人”形象实际上是人类生活矛盾的写照。奥涅金所处的时代有着封建农奴制与改革之间的矛盾,高觉新面临的则是新旧势力在自我身上交织的矛盾,两者都面临是否要做出改变的选择。社会生活的危机使得“多余人”成为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种病态现象,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冲突在“多余人”形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生活的不如意使人们找不到自身的定位;另一方面是人类自我的矛盾,人们对自我的否定、与自我进行的斗争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找出路,这是给当代人们留下的思考。
[作者简介]王妍,女,汉族,北京通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