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与北大荒精神
2022-04-29罗付金
罗付金
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湘籍开国上将王震亲率十万复员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掀起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高潮,使沉睡多年的北大荒名垂青史。英雄卸甲,踏上新战场,以开发建设北大荒为标志,王震领导着中国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揭开北大荒精神诞生的历史帷幕
北大荒位于我国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交界处,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它的生机、神奇、磅礴、美丽和富饶,在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吸引诸多侵略者力图开发利用,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使命最终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了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1947年,为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人民解放军的大批部队和黑龙江的地方干部开赴北大荒,组织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到1949年,在黑龙江大地上,建起了一批国营农场。当时,这些农场虽然规模较小,总耕地面积也只有47万余亩,但它们生产粮食,支援前线,为巩固东北根据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更好地建设祖国东北的亮丽边疆,时刻牵动着被誉为“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指示的‘建设闯将”的王震将军的心。此前,1949年3月4日,王震在河北西柏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单独接见了他。毛泽东说:“仗不要打多久了,现在要把重点放在胜利后的发展经济、生产建设上来。”毛泽东的这句话,正好说到了王震的心坎上。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期分批撤回祖国。志愿军铁道兵第五师回国后,即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县,在接受新的任务后再奔赴新的铁路建设工地。但与此同时,又会留下一部分复员的老兵。这些老兵在等待期间,临时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1954年2月,王震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同年秋,他专程到汤原驻地考察。北大荒的金秋,高粱似火,豆荚摇铃,战士驻地的帐篷周围,一畦畦白菜泛绿滴翠,鲜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压枝爬地……显然是蔬菜“过剩”了。王震一打听,得知这些蔬菜都是在当年新开的荒地上种植的,惊喜万分。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去,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兴奋地说:“这土多肥啊,肥得冒油花呢!这比当年茅草稀疏的南泥湾强百倍,好啊,多好啊……”他接着对汤原铁道兵指战员讲:“民以食为天,种地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就这样,一个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图,便在将军的脑海中萌发了。
奏响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壮美乐章
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王震亲自领队,深入黑龙江虎林、密山、宝清一带进行垦殖资源实地勘查。他对部属说:“这地方历来就叫北大荒,是块肥肉,沙俄帝国主义抢走了一大块。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后,有个20年移民500万人的计划,但寿命不长,随着侵华战争的失败而告终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办不到的事,我们一定能办到。”他感慨道:“还是毛主席有远见,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就是一个学和干的问题了!”
接下来,王震命令属下的余友清副师长成立垦荒先遣队。1954年11月11日,先遣队顶风冒雪,日夜兼程,从伊春向虎林进发。王震满怀信心地给部队打气:“这是打头仗,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到1955年元旦,北大荒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县西岗建立了,并在当年就开荒25万亩,播种2.5万亩,还修通了简易公路,盖起了能住万人的草房。
有了这支先遣部队的实践,王震的心里更亮堂了,遂于1955年8月14日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呈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到1960年,密山、虎林、饶河开垦荒地1000万亩,可为国家增收30亿斤粮食。这份北大荒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献,凝结了王震历时一年多次往返于北京与北大荒的心血。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报告,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同志阅并退彭。”彭德怀在报告上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实验,取得经验逐步再扩大一些。”
从1956年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等9个师共1.75万人,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开赴北大荒,组建军垦农场,成立第一个中央直属农垦局——铁道兵农垦局。1956年12月,在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召开的场长、书记会议上,王震听取了各农场的工作汇报后,心情非常高兴,即席赠给大家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为“艰苦创业”,进一步振奋了农垦战线官兵开发荒原、创建农场的顽强斗志。
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起步,中共中央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决定裁撤一批部队。3月20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成都召开,作出《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当时已担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遵照中央决定,认为黑龙江地广人稀,又有铁道兵农垦局的建场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办军垦农场。他自豪地说:“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北大荒开发建设由此迈开了新的步伐。
1958年3月至5月,短短3个月时间,8.15万名转业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人,号称10万大军,从祖国各地向北大荒挺进。当时的北大荒,对十万转业官兵来讲,春寒料峭,积雪未化,住房紧张,粮草不足,条件异常恶劣。有人说,这是赤手空拳地“向地球开战”,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王震在接见转业官兵代表时,即席向他们赠诗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倾注了他对垦荒战士们的厚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震这位农垦事业的开拓者,更以自身的模范言行为垦荒战士作出了表率。特别令人称赞的是,1954年王震担任副总参谋长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为了农垦事业,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转业。他说:“我不主动转业,十万官兵怎能转业,我要带这个头。”
在王震将军的影响和带动下,拓荒者们以人定胜天的气概,以敢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斗志,克服一个又一个天大的困难,把莽莽北大荒变成了肥沃良田,从1956年至1958年,共垦荒820万亩。
谱写北大荒精神发展的亮丽新篇
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北大荒精神亦如此,它是在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具有历史的渊源,是红军精神的延续。王震为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及后来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说到底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本色和传家宝。”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王震率部开发北大荒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如潜水挂钩打捞拖拉机的任增学,被誉为“铁腰姑娘”的割大豆能手孟庆芬。他们展现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风采,推动了北大荒精神向纵深发展。
王震更是践行北大荒精神的杰出表率,作为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创始人,他在北大荒筹建了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了八一农垦大学,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因多年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呕心沥血,从1961年起,王震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他时刻魂系黑土地,心牵北大荒,几十年矢志不渝。1990年夏,王震生前最后一次来到北大荒,他为垦区人民留下珍贵题词:“为国家提供一百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这是王震对北大荒寄予的新期望。
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不幸病逝于广州。其生前遗嘱云:“骨灰撒于天山,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永远向往壮丽的共产主义!”这段文字高度、凝练、准确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荒时强调:“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人实现粮食总产100亿斤,用了48年;200亿斤,用了10年;400亿斤,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并且已经连续10年达到了400亿斤的商品粮产量。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辉煌数字的背后,都得益于王震等老一辈拓荒者铸就的北大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不断奋进、攀登高峰。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