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十年
2022-04-29杜伟伟孙婷婷
杜伟伟 孙婷婷
2012年8月,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工作。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来到变电站参观时,看到那些高大“威猛”的设备,心想:“这就是我要工作的地方,要学习的东西一定非常多。”后来,我在这里扎下了根,通过不断地学习,跟师傅跑现场,我逐步积累下许多经验。
很快忙碌的日子就到了。2012年10月,所有的110千伏变电站内刀闸都要进行改造,由手动操作改为电动操作。特别是西地110千伏变电站因为设备多,还需要倒母线操作。
这对我来说真是绝佳的学习机会。为了能早点适应专业工作,我跟着班长张云雷每天早上4点钟就来到变电站开始倒闸操作。他笑着说:“小杜,来试试这马上要淘汰的手动刀闸,上次两个人一起都没拉开,看看你行不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让我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我可是女汉子。”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带上绝缘手套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虽然拼尽全力,但刀闸仍旧纹丝不动,张班长看着我涨红的脸笑了:“没事,这就是我们要改造的原因,刚才你操作的时候有几点事项需要注意……”通过班长的现场“授课”,我对工作任务有了新的理解,在大家现场工作期间,我拿着笔记本,通过观察操作手法和过程,询问各种专业问题,并认真做下记录,在师傅们的耐心解答和指导下,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那段时间虽然很辛苦,却让我受益良多。
2015年8月,在110千伏南郊变电站,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成员智能巡检机器人——“大白”,我和厂家一起为它规划设计路线,相互沟通讨论如何能把所有设备都巡视到位,实现路线最优化。之后,按照“大白”的身高和眼部摄像头开始选择点位,为了能找到最佳视角,我反复进行试验、修正,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最终完成了1014个点位的点对点指导。
在测试现场,看着“大白”缓缓沿着巡视通道,不停地转动着头上具有测温、采集表计数据、观测设备状态的“眼睛”,对各类设备仪表数据和设备温度进行拍照监测,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在监控后台看着“大白”的巡视报告以及告警信息,与人工巡视信息完全一致,这也标志着智能巡检可代替人工巡视,从而大大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标志着承德公司在智慧电网建设上迈出新的一步。
十年磨一剑,现在,我从那个初入职场的“菜鸟”已经成长为班长,带着班里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到现场,我也像当年教导我的老师傅一样,将他们的经验再次传递,老带新、师带徒,這样的传承才让电网不断向前发展。
现在的变电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手动操作转变为远方监控机遥控操作,现在更加智能的一键顺控程序操作也已经开始应用。虽然操作更加便捷,但对运维人员的要求更高了,要掌握不同方式下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现场设备巡视方式也在改变,从原来的只能通过眼观、耳听、鼻嗅、手触等感官为主要检查手段,发现运行中设备的缺陷及隐患,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检,运维人员还会通过红外测温等仪器开展带电检测来判断设备运行状况,巡视的方法更多也更智能化。十年时间,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未来的挑战更多,而不变的是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我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只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因为承德地区地处山区,山高林密,去一趟变电站至少要1个小时以上,甚至还有需要3、5个小时的,这是运维人员面对的第一个难题。记得十八大保电期间,一个个方案的制订,一次次严谨的排查,一项项措施的修正,为保证北京供电安全,我们严阵以待,全力以赴,经常一天有一多半的时间颠簸在路上,晚上休息时好像依然能感觉到在车上摇晃。
此外,专业上的“大考”是运维人员面对最重要的难题。2014年承德公司举办运维一体化技能竞赛,我凭着不畏难、敢拼敢闯的劲头,扎实学习,努力奋战,在班组中脱颖而出,有幸作为优秀选手参加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比武,那时经验尚浅,深知自己还有太多不足,但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正是经过那次锤炼,我把变电运维技能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总结经验,最终收获了冀北公司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0年,我很幸运能参加变电专业的“奥运会”,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展的“变电运维专业技能竞赛”比武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心理素质和自我规划的提升。我在教练制定的计划上又给自己进行细节规划,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不间断学习,补漏洞、找技巧,60天的坚持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在此次比武中我取得了国网公司变电运维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十年青春,十年奋斗,我的每一次成长都见证了电网的发展,我们每一名电力员工都在拼搏和坚守中努力描绘着电网建设的美好蓝图,站在新起点,面向未来,我们坚定信念,踔厉奋发,朝着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