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之魂”浇灌志愿之花
2022-04-29郁茹剑
郁茹剑
“大姨,这两天气温高,大伙家中保险开关都正常吧?要注意空调等大功率电器的用电安全!”6月21日,一则气象台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引起了供电志愿者刘志勇的注意,他立即通过微信联系到“老熟人”——唐山市康复村村长张秀霞,了解村里的用电情况。
刘志勇所在的唐山“钢铁之魂”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前身可以追溯到1992年成立的唐山供电党团志愿服务队,而康复村这一市委市政府当年为关心大地震伤残人员专门建立的无障碍居民社区,便是其首个常态化服务对象。
“自打我们进村起到现在,就数跟供电这帮孩子们亲!”爱心帮扶的接力棒在几代供电人手中传递了30载,这句质朴的赞誉也在村民们的嘴边挂了30年。
关爱之种 因初心而萌发
在康复村,最多时有27户特殊截瘫伤员家庭聚居于此。90年代,村民的生活并不宽裕,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救济补贴和慈善募捐。低收入加上身体的不便及失去亲人的伤痛,让这些村民基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在附近买点生活必需品,很少与外界交流。
服务队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难处,通过“多对一”的互助结对方式上门开展义工服务。平时擦玻璃、修轮椅、换灯泡、帮跑腿,年节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有求必应,积极帮忙解决村民生活上的大事小情,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此外,为了应急,服务队还专门为每家发放了“爱心服务卡”,并贴心地将字体放大,联系人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些小卡片,一些村民至今还保留着。
除了“慰问+家务”的传统帮扶,队员们还用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村民们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新窗。1996年起,一场场别出心裁的“轮椅”系列行动接续开展,队员们用“抬、抱、扛”的方式,将轮椅上行动不便的村民带到各处心仪的“打卡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拥抱大家庭的温暖,倾听唐山重建和发展的足音。
“记得记得!你们没少带我们登凤凰山、游南湖!都记得!”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每每提起这些,村民们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志愿之花 因赤忱而茁壮
康复村的“生命赞歌”播下了志愿光明行的种子,心怀大爱、不图闻达的思想境界感召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国网唐山供电公司员工加入志愿服务的队列。
多年来,从为“39个孩子一个‘妈”的爱心小院尽心出力、撑起“爱心天空”,到为三代多口人失聪的聋哑三胞胎家庭解囊捐资、助力重回“有声世界”,从自发成立“一行爱心基金”、十年如一日帮扶贫困学子直至站上三尺讲台,到两次进京撸袖献上“熊猫血”、挽救病人于垂危……在唐山公司,凡人善举的“志愿之花”次第绽放,守望相助的熊熊火炬接力传承。
除了为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的公益帮扶,服务队还持续深化“专业+志愿”的助力模式,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变身“电管家”“电参谋”,或热情解答用电方面的诉求问题,或义务为老旧小区更换年久失修的楼道灯,或深一脚浅一脚地奔波在“三夏”沃野,为“忙碌”的电动农机具“体检”……
“7号牛舍保险丝接触不良,低压空气开关积灰太多,都帮您更换了。”6月17日,服务队员贺英杰、邓晨静冒着炎夏的热浪,来到位于丰南区崔庄户村的犇腾畜牧养牛场,对其度夏安全用电开展“义诊”。
崔庄户村是当地知名的特色肉牛基地,关乎30余户场主、86户村民的生计与就业,长期在服务队的服务清单上“置顶”。服务队通过义务指导这里的供电设备安装、线路布局,及时解决电力故障,保证自动挤奶机、降温风机等用电设备高效运转,为乡村振兴“畜”势勃发添砖加瓦。
多方之力 因同心而凝聚
“志愿服务不是某一特定群体的事,要画出最大的‘同心圆。”近年来,围绕如何构筑广泛的志愿同盟阵线,服务队持续开展探索,并成功激活了“社会精英”和“青年后浪”的“两种力量”。
3月3日,在第59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第23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康复村村长张秀霞接受服务队发放的“社会联络员”聘书,成为唐山公司第242名社会联络员。
“从广义上讲,社会联络员其实也是我们志愿者的一份子。”服务队队长沈博星介绍说。通过选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骨干精英,譬如社区负责人、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等,服务队积极引导其在志愿服务的“网格”中找到定位,发挥其监督保障、出谋划策和宣传介绍作用,实现“聘请一名、拉近一片”。
3月19日,陡升的疫情形势让唐山转入封控状态。期间,唐山12345热线话务量激增、业务人手短缺,得知情况后,服务队主动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遴选骨干义务顶上去、施援手,28岁的青年员工韩佳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场外协理员”,韩佳奇不仅要在午夜零点至早晨8点居家熬夜办公值守,还要对分流给他的12345来电工单进行精确的信息记录、梳理和反馈。
“民生诉求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防疫政策解释到生活物资分配,从小区垃圾清运到滞留人员安置保障,“兼职”的韩佳奇以和蔼平复急难、以专业疏解愁盼、以效率转达期许。在累计接听的283通热线来电中,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认真负责的“第一印象”总能让老百姓如沐春风。
近年来,一浪接一浪的志愿服务热潮在该公司青年员工中掀起——从走访“90后”老党员、老战士,到“寒冬捐衣”“开学第一课”,再到“黑楼道治理”“卫生创城”,微光成炬、善小常为的志愿精神在青春里共鸣、在实践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