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2022-04-29周开利
周开利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随后再进行诗歌审美性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基础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继而产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达到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一、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对教学有明显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个特点,对诗歌审美形象的加深以及对意境的理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针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审美心理为学生展现杜甫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灾难以及人民的痛苦,明白杜甫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心怀天下人民,只要能帮助其他人解决困难,自己心甘情愿承受这样不堪的局面。只有在心理上达到了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胸襟与哀思,真正明白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以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因此在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教师在诗歌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对于引语的设计要特别注重,一段优秀的引语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审美欲,特别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诗词的学习中持有审美的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审美欲望得到全面激发。例如教师在《望海潮》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这样一段引语进行课堂主题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对海潮的审美兴趣。如去过和生活在海边的同学都看到过潮起潮落的情景,特别是海水上涨时波涛汹涌的样子以及潮汐现象都是非常的壮观。在钱塘江畔同样会有这样景象,以及还有许多描写他们的诗句,哪位同学知道关于描写钱塘江的诗句以及美丽的传说的可以说一下?提问过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体验柳永笔下的杭州。另外,创设审美教学情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对诗歌的审美教学,学生在审美观,价值观方面变得逐渐成熟,同时品德和人格也得到有效的塑造。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以上方面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视界进行拓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更强,不仅让学生学会体验诗歌所表达出来的审美性情感,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拓展审美视界的具体方法。具体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达到对诗歌的意境有更加深刻感悟。
三、朗读诗歌,体会风格
经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文学积累之后,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学生去解读揣摩欣赏诗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下,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作为新时代青年,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欣赏诗歌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朗读诗歌。在朗诵一首诗歌时,读者往往能更直接地感受到诗歌的风格。像所熟知的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性格,诗如其人,诗人的性格往往决定着诗歌的风格,譬如李白的诗歌是豪放的,杜甫的诗歌是沉郁的,苏轼的诗歌是旷达的等等。在高中课堂上,教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诵诗歌是必要的。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韵味,还能很好地捕捉诗歌表达的微妙感情。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去倾听感悟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先体会将要学习诗歌的总体风格。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诵,在朗诵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用词、节奏和语气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心境的变化以及情感状态。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朗诵时与古代诗歌产生共鸣,仿佛切身地经历诗人所经历的事情。
四、感悟诗境,挖掘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篇诗歌中的精髓所在,要想透彻地解读欣赏一篇诗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会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在诗人精心选择的外界物象上,这些寄寓了诗人情感的物象便是意象。概括来说,意象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形象,它含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富有诗人的心理情感。由此可见,感悟意象是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手段。在理解诗歌时,重要的不仅仅是意象,同样重要的还有意境,即由多种意象构成的意象情境。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作诗方法是寓情于景,即诗人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某些景色中。所以在赏析诗歌时,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意象,结合读者自身的理解、想象,尽最大可能还原诗歌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是诗人所写的一首表达自己思念情人的诗歌。在这篇诗歌中诗人所描写的主要意象是月、海以及烛。从这几个意象以及诗歌中的内容可以组合出这样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徐徐浮起一轮明月。在诗人欣赏明月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在欣赏着同样的一轮明月。奈何长夜漫漫,一整个晚上诗人都在思念亲人,明月已经将屋里全部照亮了,烛光此时却也没有月光亮了。披上衣服出门去,在观赏月光的时候,诗人多么希望亲人就在自己的身旁,自己能亲自捧着月光给亲人。但这只是一个想象,还是寄希望于在睡梦中能与亲人相见吧!这样的一幅画面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远在天涯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多有独自离家在外的经历,也多体会过回家而不得、念人而不见的感受。只是,他们尚不能像诗人那样借助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加以表现。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学生的外在情感之间产生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实现更加高效的诗歌教学提供了契机。
五、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寄寓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通常情况下古典诗歌在表达情感时都比较含蓄,这就增大了学生在品悟诗歌情感时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诗歌的情感也就成了诗歌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诗歌教学中加入一些试听辅助手段也是必要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将诗歌中的某些画面以及意境用文字声音或图像表现出来,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领悟到诗歌中的情感,感悟诗歌的精髓。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既能增加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兴趣,还能辅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诗歌审美性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庆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思考[J]. 中国新通信,2020,22(14):198.
[2]黄冬梅. 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中国新通信,2020,22(12):216.
[3]吴晓旭. 高中语文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措施[J]. 华夏教师,2020(17):95-96.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