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2-04-29张立冬范玮焦文婷眭强
张立冬 范玮 焦文婷 眭强
摘 要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是江苏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模样的使命担当。江苏应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制造业、科教资源、营商环境、集体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优势,准确把握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的深刻逻辑。要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以创新和绿色为引擎的产业升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先富带动后富机制,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同发展。
关键词 江苏;共同富裕;路径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必须准确把握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的深刻逻辑,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共享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才能让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彰显。
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的现实基础
(一)先发和领先优势
一是综合实力优势。2021年江苏经济总量跃上11万亿元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按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45换算则为2.12万美元,整体上已经迈入发达国家标准,为江苏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筑就了坚实基础。二是制造业优势。美国德国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数与制造业占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江苏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首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这将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三是科教资源优势。国际经验表明,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江苏科教资源密集、科技人才聚集,为推动创新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四是营商环境优势。江苏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继2019年和202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若干措施的通知》《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后,近期出台了《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做大做好“蛋糕”的积极性。五是集体经济优势。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可以在避免农村两极分化中发挥底线作用,还可以在提高村民福利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截止到2021年,江苏全省村组集体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水平居全国前列,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六是城乡一体化优势。江苏是全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江苏持续关注缩小城乡差距,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省内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已先行探索并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积累了经验。
(二)短板和弱项领域
一是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难度较大。2021年江苏城乡收入比下降到2.16(浙江为1.94),2016-2021年间下降5.49%,低于浙江的6.09%。2020年江苏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比值仍高达2.53(浙江为2.21)。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等多重约束的背景下,相对落后地区统筹兼顾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型,进而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较大。二是“扩中”和“提低”的任务艰巨。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基础有待夯实,重点群体稳收增收压力加大。基于纺织行业78家企业3000多名职工的调研显示,2020年平均工资虽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相近,但建立在超时加班的基础上。纺织、建筑、服务行业等受疫情、外部环境、宏观调控影响,行业从业人员对稳收增收信心不足。针对城乡低收入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弱势群体抵抗负向冲击的能力较弱。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总体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不同群体间的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群体社会保险权益存在缺失现象。四是精神富足的建设体系尚不完备。公共文化建设不均衡,表现为苏北等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农民在现有公共文化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不高。部分先富群体的“道德榜样”能力不足甚至缺失,发展滞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的思路
一是既要在做大做好“蛋糕”上做文章,也要在切好分好“蛋糕”上做文章。做大做好“蛋糕”,是江苏为全国经济发挥重要“压舱石”作用的具体体现,更加有利于人民都能分得一份较大的“蛋糕”,关键在于履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切好分好“蛋糕”,是江苏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利于激发人民做大做好“蛋糕”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建立健全切好分好蛋糕的体制机制。
二是既要在收入差距上做文章,也要在缩小财产差距上做文章。贫富差距包含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两个层面,两者是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江苏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民农村,让农民农村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不掉队,不能将城乡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割裂开来。只有在推进农村资产资源市场化上取得新的突破,缩小城乡居民的“财产鸿沟”,才能增强乡村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获得能力。
三是既要在补齐短板上做文章,也要在筑高底板上做文章。江苏推动共同富裕,除了按照规定动作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还需要在筑高底板这一自选动作上有更大作为。一方面,要体现出相对较高的标准,要与江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这是更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模样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要提升社会保障对共同富裕的支撑能力,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起与共同富裕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医疗养老制度,减少普通家庭社会成本性支出压力,尤其要注重增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提升中低收入阶层应对短期负向冲击的能力。
四是既要在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做文章,也要在畅通社会流动上做文章。中等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盘”。江苏应从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入手,在“提质”方面,重点是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的提升,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以及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供给。要健全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精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扩中”方面,重点是完善初次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围绕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业转移人口、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消除阻碍各类人员向上流动的制度障碍,推动更多的城乡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五是既要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做文章,也要在先富带动后富上做文章。一方面,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江苏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平台,构建有利于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力活力的正向激励和风险保障机制。要发挥微观政策的宏观效应,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数效应,夯实做大“蛋糕”的动力基础。另一方面,江苏要发挥“先富带后富、后富学先富”的担当,激励更多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发挥“士负国家之责”精神。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在地理空间上,包括省域内的相互带动以及江苏对国内对口帮扶地区的带动;在带动方式上,应在促进发展滞后地区提升个人发展能力上多做文章。
六是既要在物质富裕上做文章,也要在精神富裕上做文章。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两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江苏要推动“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彼此嵌入,在以教育公平和人口素质提高来提升“富脑袋”能力的同时,推动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协同发展。既要健全有德者有得的利益机制,提升群众践行精神文明的内在动力;也要推出更多彰显江苏敢为人先勇气魄力、吃苦耐劳奋斗精神的精品力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
一是建议成立省级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共同富裕工作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整体推进;建立专班化工作机制以及相应小组,聚焦并突破共同富裕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二是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参考浙江做法,尽快出台江苏省共同富裕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的体制机制,强化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民生短板的指标设计。三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建议加快布局共同富裕省级试点,加大对苏南苏中苏北等不同区域好经验、好做法的总结和推广。
(二)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凝聚共同富裕普遍共识
一是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现代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审批+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放宽部分民营市场准入门槛,优化“亲商服务”综合配套,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推动更高水平法治江苏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稳定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和财富创造的预期和安全感。二是畅通社会流动。着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并强化公正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大力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打造教育现代化样本省份,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三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精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做优做精,打造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体系。
(三)推进以创新和绿色为引擎的产业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推进国家级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更大力度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创新驱动投入和风险保障机制,构建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的普惠投入和风险保障机制,努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利用江苏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在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更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推广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统筹有序落实“双碳”工作任务,建立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和绿色转型的支持体系,探索GEP核算应用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攻关和示范推广。推动居民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三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全面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业态的融合。基于数字化赋能,提升社会保障的便捷程度和帮扶力度。
(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创业就业促进战略,大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形成良性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升对新型就业人员和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程度,完善体现知识、技能和管理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二是加大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加大对苏北地区支持力度,加大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发挥慈善事业对重点人群的帮扶救助。鼓励并简化慈善机构设立,完善慈善褒奖制度,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提升慈善机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四是实施“提低扩中”行动。因地制宜对待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等不同群体诉求,精准施策逐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建设农村富民新型产业,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五)完善先富带动后富机制,促进区域城乡协调联动发展
一是深化苏南苏北挂钩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合作对接,进一步放大苏(州)宿(迁)挂钩合作新机制做法,推动江苏南北设立更多共建园区,拓展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南北挂钩带动;统筹发展科创飞地,提升其与苏北地区资源要素和创新产业的有效衔接。二是推动苏南公共服务优势领域与苏北结对地区短板弱项紧密对接。有针对性打造教育、医疗、文化、人才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体,支持创新协议合作、连锁经营、开办分支机构、管理输出、集团并购等协作方式。三是更大力度促进城市资源下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等元素,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拓展“万企联万村”做法,完善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强化土地、金融等促进资源要素下乡的政策保障。引入城市社区治理经验。四是推动村集体联合抱团发展。培养一批有情怀、懂经营的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鼓励苏南经济强村、有条件的企业与苏北薄弱村集体对口合作,更好发挥村集体经济扶“弱”助“小”、带富致富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的功能。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精准帮促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加大对苏北粮食主产区乡村的扶持。建立基于多维减贫理念的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政策体系,以共享共富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六)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构建“苏适育儿”政策体系,基于数字化赋能提升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可获性。二是构建“全民皆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机制。提升收入或支出型困难、创业失败等群体应对负向冲击的能力。三是强化数字化对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推进医疗健康领域5G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有效结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四是推进精神富裕。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挖掘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打造江苏特色的文化标记。推动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建设,探索实行文明信用积分制度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裕的转化通道,构建精神富有评价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文秀.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J].旗帜,2021(11):13-15.
[2]王树华.完善分配制度 促进共同富裕[J].群众,2022(02):12-13.
[3]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08):117-127.
[4]李海舰,杜爽.推动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改革,2021(12):1-15.
[5]万海远.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理论问题[J].东南学术,2022(01):45-56.
[6]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11):4-13.
[7]沈轩.促进共同富裕“提低”十论[J].政策瞭望,2022(01):41-45.
[8]何文炯.共同富裕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J].中国人口科学,2022(01):2-1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的动态性与精准脱贫后低收入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编号21BJY242)的阶段性成果。
(张立冬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范 玮 焦文婷 眭 强,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