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策略
2022-04-29罗时刚
罗时刚
摘要:群众文化本身是人们基于职业外自发开展的一系列娱乐性、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彰显群众文化队伍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活动主题增添更多的新鲜元素,并且激发年轻群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扩展了活动的受众面积,而且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为更多元化且更先进的群众文化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切实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要,才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便于相关组织切实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创编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还可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路径,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文化宣传和文化发扬的阵地当中,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
一、新媒体和群众文化的基本概述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述
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依托卫星通信渠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以数字电视、手机和电脑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专属服务和信息的传播形态。基于空间的角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对应,需要以无线网络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为支撑,本身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容量大的特征,能够跨越更广泛的时空地理限制,实现精准的全球化媒体传播。
首先,新媒体具有即时性特征,能够依托更高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打破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内容无论是传播还是发布,时效性相对良好,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对外部信息的发布。甚至一些新媒体平台还承载了实时图文和实时视频的上传功能,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和关注;其次,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特征,能够打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使更多的受众能够对相应的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进行意见的表达和评价,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加便捷,也增强了受众的存在感和参与感;最后,新媒体也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使信息资源实现全民共享,人们在获得信息的时候,并不受年龄、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甚至利用手边的手机和电脑等载体,能够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和制造者。尤其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担任编辑、记者的工作。
(二)群众文化的概述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基于职业外自我开发、自我娱乐、自我参与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求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内容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广,以文化娱乐形式为主,注重群众的娱乐性体验和参与感。在研究群众文化的特性时,该种文化以群众为主体,用客体活动来展现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生活内容。群众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猎的要素以及事物较多,包括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工作以及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等。
从特征角度来讲,群众文化具有传承性、倾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的特征。其中群众性是最显著的特征,倾向性是群众文化的内在特征,而自娱性则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最直接目的,是外在的延伸。从社会要求的角度来讲,群众文化要求群众能够自编自导、自给自足,甚至一些高端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面向全体人民,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群众文化的传承以及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群众自身的意愿,能够提高其文化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讲,群众文化本身具有团结、凝聚、普及知识、宣传教化以及精神调节的作用。在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有关单位能够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为总体的目标,兼顾普遍性和均匀性的原则,并有效了解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和不足,统筹调节,以便于构建更高效、便捷且合理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二、新媒体环境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环境的更新,使群众文化活动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先机。新媒体技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合创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始外延并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端等了解到群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使活动的参与者更多、活动质量更高,而且活动主题也更多元[1]。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群众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阔。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端,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发起者或参与者进行线上的交流,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背景、组织成效以及影响力等。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人及时对群众文化活动提出建议,积极反馈,同时也能够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范围,增加其影响力。
最后,新媒体传播形式更加广泛,可以激发公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新媒体技术本身具有相对较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第一时间获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信息和组织成果,提高了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扩大了活动的辐射范围。尤其是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组织者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搜寻灵感,使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创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群众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大量民间文化内容和形式。因此开展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推动民间文化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例如,乡村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生活之间本身密切联系,群众自发组织成为文化活动的缔造者和发起者,活动内容本身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关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更广泛地交流,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人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逐渐倡导更加健康且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创造和更新,能够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动力。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群众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自发搭建文化互动和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资源的引入和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甚至还能获得相关企业和有关官方机构的认可,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帮助群众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事业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缔造,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通过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多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励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例如,开发好社区资源,使邻里街坊的关系能够更加密切;开发好乡土资源,使乡村地域的文化发展能够不断向前。这些举措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更新和完善,同时也可以加速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事业的进步。
(四)有利于建设更具有生态性的宜居乡村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在农村地区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打造更具有生态性的宜居乡村群。因为乡村的治理必须要通过环境的改善以及文化的升级来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当地的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多型的文化活动,如环保主题活动、法治观念强化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等,可以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自身的宣传作用,为打造更具有宜居性的美丽乡村奠定结实的基础。
(五)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创造不仅能够宣传文化内容本身,同时还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缔造,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当中,甚至使其接受再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综合素质。例如,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表演、投身创作、接受辅导,受到良好艺术和文化形式的熏陶。潜移默化当中,使其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获得了升华,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四、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遇到的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主题内容更新慢
在新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有关部门强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并增加了准备经费,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数字化建设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部署现状来看,各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依然相对单一和单薄,不是简单的文化宣传、党性教育,就是组织群众观看文化电影和纪录片等,很难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再加上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主题更新相对缓慢,与群众实际生活出现了较大的出入,难以从根本上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活动开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各不相同。之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其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各地域之间进行多元的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之间差异相对明显,尤其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普通群众的生活现状不相符,很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两者融汇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文化交流。再加上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环境要素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数字化和智能化覆盖面狭窄,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模式也会受到地域、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开展形势闭塞且单一[2]。
五、基于新媒体环境探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使活动内容更贴近群众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设置,应该有效服务于全体群众,而不是一味地从众。在实践中,需要有关部门依托新媒体技术,尽量了解群众日常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无论是活动主题的制定、活动顺序的设置还是活动形式的更新,都需要充分了解群众的想法,坚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例如,各地方可以设置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拓宽群众反馈机制,了解群众对文化活动开展的期待和想法。甚至可以向群众发出提案邀请,只要是录取的提案,或者是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性的提案,都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群众们的参与热情能够进一步提高。
例如,根据群众热切关注的民生问题,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就可以将一些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拍成短剧或纪录片的形式,免费赠予群众,使其能够意识到发声有用,提高其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基于社区的立场,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还可以通过消防演习或地震演习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能够获取更多灾难情况下的自救方法。
(二)落实大数据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科学定位
一个国家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成效,代表着该国家文化的具体水准。因此,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宣传和发扬积极有益的群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求有关单位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承办人能够进一步深入到人民大众当中,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群众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科学的定位,一方面要使活动内容具有娱乐性,让群众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另一方面要确保活动的开展可以联通社会和群众的有效沟通,使群众在参与完活动后能够积极地在线上平台进行分享,促进群众文化进一步得到发扬和宣传。
例如,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完毕后,活动主办方可以邀请参与群众到平台上分享活动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或者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出席活动后的感悟。甚至利用美文征集的形式,激发群众主动反馈的热情,并将这些征文或感悟收集起来,用作地方新闻的报道或文化宣传导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三)设置多主题活动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除了依托新媒体技术拓展活动形式和内容之外,也应该尊重群众的个性多样性,基于文化创新和内容更新的视角,逐渐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在活动形式更新方面,除了传统的线下组织外,还可以利用网课学习和线上服务平台搭建的方式,让群众能够基于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丰富精神体验。例如,各城市的文化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拍摄城市的风景照片和宣传纪录片等,上传到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供群众观看和欣赏,可以提高群众对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在线下活动内容的组织上,除了传统的党性教育内容和文化电影内容外,各地区的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可以定期向群众发放免费门票,供其参观和学习,通过多主题的设置,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3]。
六、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在实践中要求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群众。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多主题的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组织的质量。这些举措不仅是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必然成果,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动力,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且正能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蒋玉瑞.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10):195-196.
[2] 王芳.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J].大观(论坛),2020(6):98-99.
[3] 陶元竹.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探究[J].祖国,2019(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