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2022-04-29黄云云
黄云云
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古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更注重指导学生答题,而非引导他们鉴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对此,笔者分享一下自己的几个做法,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孟子》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吟诵了他们所作的诗,阅读了他们所写的书,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可以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学生想要读懂古诗词,就有必要了解诗人或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我认为,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品行、才能等,知晓人事,懂得人事的变化;所谓“论世”,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例如,在讲解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正文前的序言,细读教材上的注释,简单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通过阅读序言,学生可以了解词人的相关经历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由序言可知: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词人途经扬州。当时,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麦。进入扬州城,所见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河水碧绿,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声。经过战乱的扬州城,昔日热闹非凡、优美景色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了满目苍夷。词人的心中无比悲凉,他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创作了這首词。了解了这些,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感受词中的“黍离之悲”。
又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再让学生阅读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这首词的作者是李煜,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身为皇帝,他不理政事,只醉心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律等。亡国后,他被俘,“日夕以泪洗面”,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之悲,用血泪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和悔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于李煜被俘后第三年,蕴含着深厚的故国之思,也是他的绝命之作。这首词作于公元978年的七夕,酒过三巡,李煜悲从心来,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立刻谱曲,让歌姬演唱。宋太宗得知后当即大怒,送上了毒药。从李煜的生活经历出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更好地体会词中的亡国之痛。
二、引导学生把握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一般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而这些意象往往也是诗人或词人表达情感的媒介。意象能使诗词更具韵味,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景色,能展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能表达出悲伤、喜悦或失意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需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意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古诗词中,“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古代文人认为梅花凌霜傲雪,不惧严寒,有着孤高脱俗、贞洁自爱的情操。因此,他们常常借梅花来隐喻自身的美德。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赞美了梅的傲骨,“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赞美了梅的凌寒不屈,“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赞美了梅的孤高纯洁……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并从意象入手体会其中的情感。
又如,语文教材中的《登高》是杜甫的名作。这首 诗中的意象较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一句中就包含了多种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动态的意象组 合在一起,渲染出了一种悲怆、凄凉的氛围。在教学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体会景色背后所 蕴含的情感。“风急”——秋天的风非常急促,天气已经 非常寒冷,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天高”——天非常的高 远和广阔,凸显了人类的渺小;“猿啸哀”——猿的鸣叫 声非常哀怨,凸显了景色的凄凉;“沙白”——冷色调给 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帮助学生把握这些意象的特点,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词作中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写诗作词是古人用来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方式。古代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借助一些关键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愁”“怜”“孤”“忧”等。这些词语往往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道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学生不难看出这首词主要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其中的“悠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词语。词中的青草、风、扁舟、素月、明河等无不令词人感到悠然。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词人才会觉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还有一类关键词也值得注意。它们往往含有特殊的意义,需仔细揣摩或推敲。如下图所示:
柳宗元在《闻黄鹂》中写道:“乡禽何事亦来此,令 我生心忆桑梓。”此处的“桑梓”就指代家乡。这句诗 的意思是你这故乡的鸟儿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使我心 里忍不住思念起遥远的家乡。把握好关键词“桑梓”的含义,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思乡之情。
四、引导学生“由己及人”
“由己及人”,简单来说,就是由自己的心意去推测他人的心意,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需学会“由己及人”,与作者共情。在遇到挫折时感到失意,在遇到好事时感到喜悦,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心有不甘……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词人,看他所看到的风景,走他所走过的道路,由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例如,教材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所作。高中生对李白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了解,也学习过他的许多作品。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六阶段:发奋读书——辞亲远游——献赋谋仕——供奉翰林——安史入暮——溘然病逝。在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入其中,“由己及人”。
示例:李白一生的愿望就是“安世济民”。公元724年,经好友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进京城。当他兴高采烈地来到长安,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实现救济苍生的愿望时,才发现自己只是被安排在翰林院,担任一个供奉的闲职。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还感受到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昏庸。他不愿意趋炎附势,被权贵诋毁,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就被“赐金还乡”,赶出了京城。冷酷的现实让李白的梦想破灭,他怀揣着悲愤的心情继续漫游……如果你是李白,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只有代入其中,“由己及人”,在读诗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与诗人共情。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