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创新性

2022-04-29刘紫睦

当代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中国戏曲昆曲

刘紫睦

[摘 要]昆曲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的中国戏曲,相较另外两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悲喜剧与古印度梵剧,相对成熟的较晚,但依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生命力,而昆曲的产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受到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追捧,同时,它也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也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剧”,被誉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乳”。不过在当今多元的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却是举步维艰,中国传统戏曲昆曲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展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戏剧;中国戏曲;昆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5-0076-03

近年来,新编戏曲剧目数量增长与市场预期不理想形成的反差,已逐渐引起戏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而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展现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体验,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该剧是在清代苏州文人沈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携手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倾力打造的“戏剧+”创新文化项目,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来,已演出逾百场。研究其创新性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的号召,立足国际视野,从新颖度上“引进来”,从文化内核上“走出去”。

昆曲诞生于苏州,园林艺术更是苏州闻名于世的一大瑰宝,[1]两者相结合的演出形式,既可以推动苏州园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戏曲代表——昆曲的传播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现象,不如研究内核,《浮生六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演的创新性,因此本研究课题也是从现象出发,最后回归到它的创新性当中去,深入地挖掘其多方面的新颖之处,并希望能在未来得以运用到我国戏曲实景表演推广中。

笔者查询了中国知网上的期刊以及学位论文,以期获得一些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但绝大多数都是以传统昆曲的唱本或经典剧目的内容为主要论述对象,然而以戏曲实景演出为主题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基本处于无人深入研究的状态。笔者也搜索了一些视频网站,如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检索到的有关实景演出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但是实景戏曲演出的内容却是相对匮乏的,大部分都是游客所拍摄的一些旅游视频,或是一些宣传片,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的着实少之又少。不过倒是在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上找到了一些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比如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名为《这版“浮生六记”演出了国际范》、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也发表过《沧浪亭上演“浮生六记”600多岁“非遗”遇上近千岁“世遗”》、还有《群众杂志》上的一篇名为“你瞧,这就是有滋有味的‘苏式生活”等,这些文章都属于新闻类的报道,未进行学术性的研究。这部园林版新编《浮生六记》的首演时间是2018年8月17日,距今时间较短,所以在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就为本课题提供了比较大的研究空间。

一、戏曲表演创新性的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社会 主流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因此将传统戏曲融入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诸多元素,比如声腔,造型,剧情或是舞美等,以满足当今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达到戏曲文化传承的目的,即可成为戏曲表演的创新。[2]

(一)戏曲表演创新性概念的产生

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相”到秦汉时期的“乐府”及“相和歌”,隋唐时期的宫廷雅乐与燕乐,宋元时期的“瓦舍”与“勾栏”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繁荣,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戏曲的改革,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无论在哪一时期,都是经过不断的创新,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这就是戏曲表演的创新。繁荣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正是在这样生生不息的创新中发展起来,凝聚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与优秀传统。[3]

以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剧为例,自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之后,戏曲走进了皇家宫廷,观众就变成了皇家贵族,那么就使得其在唱念坐打等各方面的磨炼变得非常圆熟精致,到了近代,京剧“三大贤”,余叔岩先生、梅兰芳先生、杨小楼先生,他们又将京剧艺术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其发展的历程当中出现过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梅兰芳《霸王别姬》中的舞剑,《贵妃醉酒》中的扇子舞蹈,包括谭鑫培先生,把很多别的行当作为主角的戏改为了老生为第一主角的老生戏,以及马连良先生、周信芳大师、程砚秋先生等等,这些艺术家们都对京剧表演的创新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无论是从美学、服装、乐器配置、剧本等都有了很大的推动。[4]

昆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它是永嘉杂剧从浙江温州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与民间曲调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明嘉靖年间又经北曲歌唱家魏良辅数十年的研究与改良,[5]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昆腔,也称“水磨调”,这也是我们现今所听到的昆曲,旋律细腻委婉,吐字运气讲究,风格典雅。

(二)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创新性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中存在的表演在创新的道路上,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前人的探索却也给当今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二十世纪之前的创新性探索并未在本课题的研究范畴之内,本课题所研究的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当今社会对传统戏曲表演创新性问题的探索,戏曲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梨园人的努力,但现阶段却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究其根本是因为观众变了,而戏曲却没变,依然是过去的那些行当,那些着装,那些曲调,还有其传播媒介的限制,甚至有很多本身可能会喜欢戏曲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近距离去接触到戏曲艺术,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喜欢戏曲的,因此,对于戏曲表演创新性上,立足点应该放在如何开辟出一条可以引导当下年轻人去近距离接触戏曲,切身感受戏曲魅力上。如此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欣赏它的魅力。

二、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表演创新性分析

(一)舞美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舞美表现形式就是它的侵入式的昆曲表演,以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沧浪亭为背景,所有的演出都是在实景中完成的,那么对于传统的昆曲表现形式来说,是完全颠覆性的,传统的昆曲表现形式大多是符号化的,但在这里,无论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在来此观赏的游客或是观众来说,都是侵入式的,对于演员来说,这样的形式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唱词要表达清楚,换景表演的同时,还得保证情绪的连贯,这无疑是对演员基本功的一种考验,只有优质昆曲演员才能胜任;对于观众与游客们来讲,对于经常听戏的观众来讲,这样的演出形式可以不像过去坐在戏园子里听戏,或是坐在电视机前听戏,它可以和戏曲演员近距离的接触,去感受他们的表演,他们的情绪,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感受园林之美;而对于另一类观众来说,即是喜好园林艺术的游客,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欣赏戏曲艺术,这样新颖的表演形式无疑会增加这类游客的游园体验,甚至可能让这类观众从此喜欢上昆曲。因此,从舞美的创新性来讲,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结合。

(二)舞台表演形式上的创新性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舞台表演形式上的创新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从演员表演上来讲,是侵入式的演出,这在中西方的戏剧史上都是独特的,另外,主创团队也结合了当代的审美,在服饰和妆容上进行了改良,以红白为主的妆面替代了过去油彩妆面,使得演员们看上去更加的柔和,具有南方古典文人的美感,戏服上将大衣阔袖改成了小水袖。从观众层面来讲,这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既是侵 入式的,也是科普式的,同时也是私人定制式的。过去,观众在戏园子听戏,基本上都是听完就走,而在这里,还可以换上戏服,与演员们过把戏瘾,手把手与观众们交流,教授一些简单的戏曲身段与唱腔,这无疑增加了听戏与游园的趣味性,对于演员来讲,他们既是表演者,也是传承与传播者。另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不仅有园林版,还有舞台版、游园版,甚至是游船版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这更是增加了此部戏曲的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因此,从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性来讲,这是戏曲表演与教育教学及科普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昆曲艺术探索道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探索。

(三)演唱形式的创新性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演唱形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演员基本功的要求上,在舞台上表演,演员是可以安静地投入到表演当中,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去体会人物。然而侵入式的表演形式对演员的考验就完全不同了,另外,现场也没有话筒设备作为辅助,唱词仍要清清楚楚唱给观众,使观众听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要求演员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必须足够深厚,另外,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能体会剧本中所要传达的情绪,在剧目连接的中间,情绪不能断,那么对演员的唱功来说又增加了一重难度,这与传统的演唱形式看似都是在唱昆曲,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演员需及时适应这种演唱形式,甚至现场会有多方面的干扰,要能做到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以第一场剧目为例,演员从湖面上坐船摇过来,边摇边唱,表达沈复失去芸娘后的颓废感,如何做到不受身体的影响,过去只是简单的唱词,做动作,现在却还要不受摇船时的影响,这对演员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因此,從演唱形式的创新性来讲,这是对演员的一种新挑战,但这是有益于演员自身表演素养的。

三、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创新性的国内外推广价值

(一)国内推广价值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演出地点为剧中故事发生地之一,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在这部剧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双遗联袂”,大大提升了剧作的文化内涵。演出并不固定于园中一景,而是让观众随人物剧情移步换景,这种实景浸入式体验与静坐剧场里的观演完全不同,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参与感倍增。

(二)国外推广价值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主创团队自创作之初就对其“国际范儿”的养成给予充分关注。它在园林里多个表演地点都安装了汉英对照字幕,这些字幕均由精通汉语、专门从事中国昆曲研究的英国人翻译,他们既熟悉西方受众的心理,又拥有外语表达的先天优势,无形当中给这部剧插上了翅膀。中国戏曲的许多经典剧目流传了几个世纪,在西方国家知名度仍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曝光太少。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不同,2019年7月,该剧被中国文旅部外联局委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推的“聚焦中国”选中,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同时也代表苏州在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这种多渠道的推广模式也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在国内很多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如江苏省内有淮剧、扬剧、锡剧,徐州地区就有柳琴戏、梆子戏、丁丁腔等多种形式,在一些偏远的省份如青海省有青海藏戏,贵州省有贵州侗戏、贵州苗戏等曲种。每个地区还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如果将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成功模式进行推广,从这部戏短期内在国内外推广取得的效果来看,戏曲实景演出为传统戏曲传承和传播以及文旅产品打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朱 玲.透视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英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7.

[2]吴秀明.昆曲走向观众的有益尝试——以昆曲新编戏《浮生六记》为中心[J].戏剧文学,2020(08):112—116.

[3]佘福玲.园林中的昆曲:论浸入式表演中的昆曲传承[J].戏剧之家,2020(14):15—16.

[4]马俊丰.昆曲《浮生六记》的美学追求[J].上海戏剧,2019(04):46—48.

[5]刘 放.游船听昆曲拓展苏派文化新画卷[N].苏州日报,2020-01-22.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中国戏曲昆曲
昆曲
《浮生六记夜读》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补园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