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2022-04-29青觉

前线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摘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要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包括深切认识中华民族在历史走向上的统一延续性、历史发展格局上的多元一体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连贯性、历史发展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在中华民族全员参与和全方位响应的实践过程中强化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D6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8-004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且极度重视历史记录和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的国家来说,历史既是现实的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国情。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仅符合几千年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团结和繁荣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人心力量的要旨所在。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势所必然

新时代之所以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主要是由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现实任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所决定的。作为以上多重因素的现实交汇与逻辑交点,“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所必然。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凝练为“十二个必须”。2这些内容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思想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从历时性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宏大的历史视野,而且也从价值观层面强调了树立正确历史认知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重要引领作用。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体系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需要我们予以特别重视。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了解明晰中华民族历史源流与发展优势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世界各民族和而不同,都各有独特的演进路径,也都各有显著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在有关中华民族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上加深认识、坚定信心。一方面,有助于明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特征,从而有力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追本溯源、去伪存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培养树立各族人民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必由之路。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5000多年中华文明巍峨壮丽。正是由于有这样悠久灿烂的文明与历史,才孕育出了如此顽强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既是各民族共同的骄傲与财富,也是让各民族团结凝聚在一起的现实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勠力奋斗;另一方面有助于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的自觉认同,持续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切实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脉络与内在性质特点进行切中肯綮的梳理与归纳,并从中总结提炼出中华民族形成演化的一般性规律与逻辑。新时代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简言之,就是要认识把握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走向上的统一延续性、历史发展格局上的多元一体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连贯性、历史发展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走向上的统一延续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绵延不断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实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统一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延续的。一方面,就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包括历史渊源、语言文化、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统一性,还包括制度传统、政治禀赋、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利益命运等方面的统一性。这些内容要素相互交融汇合,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与整体特征。另一方面,就延续性看,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壮大、从自在到自觉,都并非是由某种单一性力量所构造形塑的,而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演化发展的。无论是历史上的多民族大一统王朝,还是当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都是以各民族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为内在肌理,而各民族之间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也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最终汇流到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之中。因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切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走向上的统一延续性,认识到中华民族由各族人民共同组成,是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在历史结构上的多元一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发展格局的生动概括。从历史源流上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来源于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华文明的现实载体,中华民族在历史结构上的多元一体性,也是中华文明的共同性内核与包容性需要所综合塑造的历史结果。从内涵上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就是以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活力予以切实保障,另一方面又有效防止了同则不继,使中华民族在不断巩固增进共同性与统一性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功能上看,中华民族的这种多元一体性,不仅承认了各民族平等共存的合理性,而且也实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利益的有机整合,从而在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力。因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在发展格局上的多元一体性,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有充分的认知与自觉,做到客观全面、不偏不倚。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入领会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上的动态连贯性。一部中华民族史,既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传承,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断裂的而是连贯的。正是由于这种动态连贯性,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封闭僵化,才能久经磨难而不颓废沉沦,才能在不断统摄吸纳新成分、永葆生机活力的同时,保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从动态性上看,各民族都是彼此开放且不断互动的。在历史长河的变迁演化与相互融合中,各民族不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面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而且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与鲜明特征,推进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性的不断累积。从连贯性上看,中华文明独有的包容性与调适性,赋予了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能力。而中华文明在思想底蕴与政治文化结构上的超强稳定性与内在连贯性,又使得中华民族在不断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形成一个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有机实体。因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入领会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连贯性,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演化中的“变”与“不变”,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刻明晰中华民族在历史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1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且也是真正的创造者和英雄。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崇尚统一、追求大同的理念不仅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构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进入近代,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各族人民奋起抗争、同仇敌忾,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与不朽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且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及其指导引领的历史实践,既使得各民族得以超越多元性,生成一种文化与政治上的统一意志和共同立场,同时也在长期的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深刻明晰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就是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关键在行

新时代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重在落实、关键在行。这就需要从整体逻辑、理论内容、空间载体、目标受众以及实践策略等方面入手,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在中华民族全员参与和全方位响应的实践过程中强化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以“五史”共融性为关照,夯实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共同基础。以史鉴今、彰往察来,重视从党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在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发展的,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底蕴与伟大光荣梦想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集中体现,而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则对于中华民族这艘巨轮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奋斗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奋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伟大事业与历史愿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深处,必将开辟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因此,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需要稳步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1的“五史”教育,而稳步推进“五史”教育,则是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在逻辑和行动上的必然延伸。这有助于明确中华民族在最近100多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转折,并对为共产主义奋斗与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出深刻解答。在新时代,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对“五史”有深切的领会,并将之有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历史中进行考察。要在“五史”教育中,认真梳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二者之间的接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内容系统性为指引,增加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供给。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首先需要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感知。这就需要丰富中华民族的理论与话语,鼓励学术争鸣与对话,推进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具体来说,要推动关于中华民族的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精心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工作,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兼具历时性、共时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理论品格,对中华民族的相关研究予以整体性关照,切实加强理论对话能力与创新能力,引领世界相关问题研究不断向纵深领域发展。

以空间协调性为基点,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呈现的载体形式。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还需要将抽象的理论感知与具象的空间场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类“物”的呈现,使中华民族的具体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饱满,从而达到一种直观、真切、持久、深刻的濡化效果。具体来说,要设立专门的中华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文化馆,或者在既有的博物馆和文化馆内,设立一定容量的中华民族内容专栏,以供各民族群众具体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要依托城市广场、休闲娱乐场所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等场所空间,进行严肃、系统的文化创作,将中华民族各种活泼有趣的文化符号和内容故事穿插进来,广泛覆盖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影响广大受众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各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内部,通过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等的培育,以及人文景观、建筑风格及室内装饰的精心塑造等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理念植入其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各民族群众内心深处。

以目标指向性为要旨,拓宽中华民族历史学习的受众范围。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还需要拓宽中华民族历史学习的目标对象、参与群体与覆盖范围,确保对于中华民族的全员覆盖以及各学习成长阶段的全程贯穿。具体来说,要在各民族的所有成员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学习。不仅要涵盖学生群体,而且要拓展到社会各界人士;不仅要涵盖边疆民族地区,而且要拓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范围。要把中华民族历史学习贯穿于中华民族所有成员教育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全部过程。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接受能力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与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促进中华民族历史的系统深入学习。

以实践针对性为聚焦,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的现实成效。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还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历史教育。具体来说,要突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的主干与重点,尤其是要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团结奋斗史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清晰地呈现。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材建设,要认真编写中华民族相关历史教材,做到有源可循、有本可依。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既要重视发掘传统媒体的作用与价值,也需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和长处,做到二者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注重对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相关配套资料的收集、编撰与整理,为各民族群众的教育学习提供丰富翔实的内容供给,要通过音像资料、系列画册、专题丛书等形式,进一步活跃学习氛围,增加教学的内容密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的吸引力与针对性。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ZD04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青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高海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