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4-29段光鹏王莉
段光鹏 王莉
[摘要] 马克思结合时代特征和思想发展史上的合理内容,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世界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剖析,实现了世界历史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这是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视角和价值维度。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中国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享发展价值目标的生动载体,是解决世界发展现存问题的切实方案,充分彰显了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自觉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思想; 共享发展; 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8-0031-04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世界经济衰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使疫情风险、经济风险、治理风险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聚焦全球发展,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中国共产党坚持世界眼光,秉持天下胸怀,以更加宽广的历史视野、协调全局的战略思维、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变革人类存在方式的新的伟大设想,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自觉和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
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趋势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启于资本主义时代,但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世界历史的观念却早已有之。黑格尔是第一个尝试以理性的方式阐释世界历史思想并较为系统地进行考察和探究的哲学家。然而,黑格尔没有突破地域中心主义和阶级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形而上学。马克思在批判性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史观的基础上,发展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实现了世界历史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和交往普遍化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更新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从最初的偶然性分工到后来的社会性分工,再到现在的世界性分工,作为生产扩大化结果的分工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人类活动的空间由陆地向海洋乃至全球扩展。随着人们参与到世界性、国际化分工的体系之中,人与人的联系逐渐褪去地域性、民族性、国家性的狭隘色彩,人成为世界性、国际化的人。
任何人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在交往进程中既受到现存社会关系的制约,又能依靠自身能动性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促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摆脱血缘、地缘和民族、种族的局限,由狭隘的地域性的交往走向普遍交往。进入到世界性、普遍性交往的人会朝着利益趋同、命运趋同的方向发展,进而逐步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状态迈进。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逐渐突破原本彼此隔绝的疆域界限,形成普遍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促使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表现为纵向延续进步和横向联系扩展的过程。
从历史纵向上说,资产阶级确立的生产、交换及所有制关系是“仿佛用法术”1创造出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推动人类从野蛮的史前史状态向文明的人类史状态转变,人类开始以文明的生存方式与生产方式创造自己的历史,此种世界性的历史图景正是人类社会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原初状态。从历史横向上说,资本主义生产潜能的巨大释放与发展空间的迅速扩大,推动资产阶级开辟出世界性的消费市场,用廉价的商品、逐利的资本、先进的技术来摧毁一切民族、国家或地区交往的壁垒,打碎地域狭隘性和封闭性的枷锁,使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普遍。
世界历史发展到生产力不断提高、分工不断细化、交往不断加深的今天,整个世界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随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度、依存度不断加深,日益形成利益相关、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不能忽视、不容小觑的矛盾与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深陷贫困、战乱、动荡甚至杀戮之中,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盛行,全球性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民主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病毒疫情肆虐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各国的发展、人类的和谐共生。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维护世界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倡导、加速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把更多的民族、国家、个人纳入全球分工的大系统,使国际社会紧密团结、密切联系,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这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共享发展价值目标的生动载体
共享发展作为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选择和本能倾向,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乎人类文明的理想性话题。回顾历史,无论是东方社会倡导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以及“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还是西方社会从古至今以“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新和谐公社”等不同形式阐释的人类社会发展未来前景,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世界历史加速发展的今天,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安全问题、生态问题、网络问题等成为当前影响人类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人类渴求共享发展的期盼与实践并未消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窘境之中,人们对共同命运深深忧虑、对共享发展翘首期盼、对共商共建共享的吁求不断增强。中国立足于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文明进程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个人类的未来图景增添了新境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世界现存問题的有力回应,强调坚持主权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致力于超越排他性、封闭性发展思路,努力消除世界各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隔阂和分歧,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益共有、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融合,实现了共享发展价值目标与相对具体实践方略的内在契合。一方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创新发展理念开辟新的传播路径与实现方式,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彰显和谐境界;绿色发展理念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开发绿色能源,从而奠定生态底蕴;开放发展理念顺应开放发展大势,从而勾勒发展态势;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机遇、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呈现价值旨归。另一方面,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宛如两条弧线,一条连接大陆、一条沟通大洋,通过加强发展思路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成为务实、可行、惠民的行动。“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宝贵的发展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世界发展现存问题的切实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合作更加广泛,同时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面临着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能源短缺、地区战争与动荡不断等诸多全球性问题和难题,围堵遏制、对抗威胁的冷战思维沉渣泛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甚嚣尘上,各种新旧因素、力量、矛盾相互叠加碰撞导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直接影响着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尤其是暗流涌动的逆全球化危机,正在给人类造成新的、更严重的灾难,引发了人类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世界该何去何从,人类该如何存在,怎样还世界一份常态,成为国际性课题。
全球共同面临的疫情蔓延、经济衰退、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要求全人类共同面对、协同治理、一道解决。因为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能够单独应对人类面临的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联动性特点的全球性问题,更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形势与全球性问题中偏安一隅、置身事外。唯有摒弃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携手合作,以共同之力才有可能成功应对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集众智、汇众力,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1当前,由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实现理想中的全球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事实上,不论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发展程度有何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及其决策的权利,都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1
加强全球治理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是现实之需和人类发展之要。尽管国际上关于中国“国强必霸”的噪声四起,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但是中国在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义无反顾地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绝不是像一些西方大国那样,要么试图退缩自保,要么从中谋求私利。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融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平等自由的国际原则作为孜孜不倦追求的奋斗目标和基本遵循,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主动谋划、积极参与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为处于困惑中的世界秩序的发展提供更加理性的指向,引领各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行动中,从而妥善合理地解决全球性问题。可以说,中国深刻洞察到了全人类命运共同、发展共享的鲜明时代特征,通过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彻底同一切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划清界限,为解决全球性危机、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历史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消除不平等而让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受益为目的,努力消除世界各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隔阂和分歧,强调坚持主权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3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9LLZD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段光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王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 / 王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