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影节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在地性研究
2022-04-29吴静
吴静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自199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29届。大影节始终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活动宗旨,是电影界具有标识性与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回顾这29届大影节的历史影像,一部部优秀的国产影片的风采在这里呈现,一代代青年精英电影人的梦想在这里实现,一代代学生观影群体的思想与见解在这里留存。
2022年9月上旬,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的播出,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各高校的巡展活动以及同时辐射于高校所在地的巨大影响力是大影节的重要环节与突出特色。各巡展高校挑选出优秀的原创影片进行展映,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原创影片的支持与肯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大影节在本地的影响力。展映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值得思考与探究的是,各高校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大影节的辐射力,如何扩展大影节传播力的在地性,以期与高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与特色相结合,呈现出大影节与众不同的特色,以便能够更强烈地表达当代大学生对电影的呼喊心声,使之与电影发展深度交融。
一、大影节的特点与功能
(一)文化盛宴
一年一度的大影节如同一场盛大的校园文化宴会,学生在这场盛宴中可以欣赏到这一年来优秀的国产影片,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心仪的影片与影人,还可以在交流会上与创作者进行学术沟通与思想交流,这些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接触中国电影并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在感受电影魅力的同时还能学到更丰富的电影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与欣赏能力。所以,大影节最突出的功能与意义便是为大学生搭建起与中国优秀电影近距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可以从中收获精神熏陶与文化洗礼;而中国电影人也可以从中熟悉大学生的观影现状,了解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偏好,进一步懂得大学生这一主要观影群体的需求与愿望,以期推动中国电影未来的创作方向与发展脚步。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电影节成为了国产电影的加油站,并担当起为国产电影培育青年观众这一神圣而艰难的使命。”[1]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对大影节逐渐产生了信任与认可,使大影节成为大学生中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学术交流平台
“强调学术品位,突出学术品格,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2]通过盛大新颖的学术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积累理论素养、学习实践经验的平台。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是大影节的重要环节,各学者通过论坛来探讨学术成果、分享并交流学术心得与思想;同时,每届论坛都会邀请相关的资深专家来担任评议人,以本届大影节为例,由清华大学尹鸿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杨远婴老师、北京大学李道新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陈阳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张国焘老师、《当代电影》张文燕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路春艳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张燕老师等担任终评评委。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电影研究员等积极地参与讨论,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些主题鲜明的学术论坛是确保大影节学术标准层次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借助学术性与前沿性并存的平台,通过与行业内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不仅有助于其得到学术文化的熏陶,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深层次地认知中国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而且更有助于大学生学术底蕴的积累,能够为之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夯实基础。另外,从原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创作者为中国电影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学术论坛中遴选出的青年学者为电影学术增添了新的思想活力,这些都是大影节不同于其他电影节的特色,显示出了其内在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力。
二、巡展高校展映活动概况
随着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影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趋势,大影节的活动内容也根据不同风格的电影规划设计出了不同类型的展映活动,并不断地扩大活动规模,同时设计了更具创新性的活动方式,呈现出一副兴盛热烈的氛围场面。
对优秀原创影片的巡展是大影节的一大特色,以全国部分大学为巡展基地,由北京辐射到全国十几省市的百余所高校,每年的观影人次都在增加,这既体现出大影节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关注与肯定。
山西传媒学院作为本次大影节巡展的高校之一,精心地安排了展映活动,在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本次展映以学生的原创影片为主,包括剧情、记录、实验、动画、湾区印象五个类别,14部入选作品各有特色,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方向挑选出相关影片进行观摩,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术气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通过本次展映活动,彰显出大影节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方面的差距,学生均表示这次活动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视野,构筑了属于该校学生的小型校园盛会。
三、巡展高校展映的传播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兼具审美力与欣赏力的大学生观影群体
电影是大学生娱乐休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是电影最忠实的观影群体,也是最不能忽视的主力军。在信息高度共享与互融的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传播已然呈现出“无国界”的艺术特征,全球电影业的发展使观众拥有了更多观影的权利与选择。面对众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大部分观众尤其是大学生都会感到选择性无措与视觉性疲惫。对于如何挑选影片,大学生的主要观影驱动力基本来自于影片本身是否具有娱乐性,电影中是否有自己喜爱的明星演员等倾向于情感需求的因素,而电影自身所表达与散发的艺术魅力却常常被忽视。
大影节恰恰能够利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来弥补大学生观影现状中的这部分缺失。电影作为一种以艺术形式为载体的传播手段,具备审美认识与审美体验功能,理应承担起引导受众对美的期待与追求的义务。高校利用电影艺术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力与欣赏力是最直观的方式,但基于时空的限制,大范围的教育显然是较为困难的。此时,大影节的作用与意义便凸显出来,其不仅担负着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也是推广优秀国产影片的积极力量,从而促使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产生良好积极的互动,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值得品味的影片。在潜移默化中,电影所表达的理想、审美、观念等逐渐深入学生内心,进而使其在观影过程中得到精神愉悦与心灵净化,并且加深了对艺术审美的感知力,强化了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另外,对国产影片的关注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认可与接受中国文化,提升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这种体验式的审美教育方式,体现出大影节独特的传播价值与文化功能。
(二)打造特色且丰富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在特定场域中创造的具有人文精神、青春态度、时代号召的专属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塑造高校的整体形象有特别关键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否丰富是判断一所高校发展快慢的重要指标。因此,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并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带给师生归属感与认同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汲取文化养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气质与人文素养。
电影艺术是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以电影节的形式展开并成为高校固定的一种仪式性的存在,对于高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来说是具有推动作用的,甚至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来反映出学校的发展沿革,并从中体现出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与延展性。大影节正是在这29年的长期积淀中不断地丰富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为北师大增添了独有的文化气质,成为北师大极具竞争力的标签与品牌之一。
大影节对于巡展高校来说,同样具有聚光灯效应,各高校应认真思索如何利用大影节的影响力与可传播性使自身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将大影节的吸引力嵌入自身的文化、环境等元素中,借助大影节的文化魅力并结合高校本身的校园文化理念,来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校园的依赖感与认同感,使其逐渐成为符合自身发展的一大特色活动,同时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若将每年的巡展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活动来打造,充分地挖掘展映活动内容的独特性与新颖性,结合高校自身的地理特点、文化特色、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或许能打造出自身的品牌效应,凸显出高校的内涵与特殊性。
(三)促进影视文化的繁荣与电影教育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受众,受众对电影的关注与批评是促使电影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作为电影消费的主要人群,其对电影的关注程度与关注类型是电影市场探讨的重要议题。大影节举办的国产影片展映活动是拉近大学生与国产电影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通过放映影片、主创人员见面会等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国产电影最新动态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直接与主创人员进行对话沟通更增进了学生与中国电影人之间的互通性。各巡展高校通过展映的方式能够使本校学生拥有密集观影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国产电影,逐渐激发出其对民族文化的共识。无论是大影节的活动内容还是巡展高校自行组织的放映活动,最终都会引发学生对中国电影以及中国故事的密切关注,大影节不仅见证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更承担着中国电影产业风向标杆的使命,促使中国影视文化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四、提高大影节传播力在地性的方法探索
(一)教育视角:加大美育课程建设力度
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各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美学教育,基于“在新时代,美育不仅要发现美、辨析美,更要感受美、创造美”[3]这一要求,美育课程不仅要围绕理论知识展开,更要注重实践与应用,将美育落实于实践是当下最根本的要求。山西传媒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传媒类院校,应注重专业实践性,同时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美育的熏陶更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学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艺术概论》《影视鉴赏》《影视美学》等相关课程,这些都是美育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这类美育课程应给予更多的力量支持,例如师资团队建设、精力投入等,加大对美育课程的教改力度,使美育课程成为其他一切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以电影赏析类课程为例,首先,应重视课程中影片片例的选择。课程中选择放映的影片会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应重视对影片的有效解读。放映影片是形式,放映核心是通过具体的解读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电影艺术的深刻认知与审美判断力。
另外,美育不应只停留在课程表面,也应渗透在大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中。例如,定期举办观影活动,合理地安排放映时间,这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是普及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更有效发挥电影的审美功效与文化熏陶作用。
课内的引导与课后的普及相结合,能够使电影对于大学生的功能与意义不再只是放松的消遣品与碎片化的生活娱乐形式,而是作为其大学生涯中成体系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影审美力,并伴随着这种审美持续地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与文化内涵。当高校美育普及之后,非影视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就会有所提升,而影视专业大学生通过接收优质影片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能够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并将这种热情投入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促进大影节作品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普及与加强美育引导是提高大影节影响力的关键途径。
(二)教学视角:加强引导并融入教学实践
青年优秀剧本推选、原创影片推选、大学生影评推选是大影节的重要单元。秉着挖掘影视人才的原则与宗旨,推选出众多理论批评型人才与创作型人才,对展现大学生的创造力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许多著名导演的作品都曾在大影节崭露头角并荣获嘉誉,可以说,大影节为学生搭建了从学校到行业的重要桥梁。
无论是作为巡展高校还是传媒类院校,山西传媒学院都应从源头入手嫁接学生与大影节之间的联系。丰富的影片展映是一种方式,但归根结底应该从教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山西传媒学院下设的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摄影与制作等均为偏向于应用实践型的专业,检验学生的能力主要依靠作品的优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参赛,并按照参赛要求来创作作品。除此之外,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参赛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大影节的意义与价值,用专业性与权威性审视其作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创新高,从而反哺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将大影节的活动内容与价值融入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宽大影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更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真正地使学生学有所长。
(三)传播视角:不断丰富在地化的宣传形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应仅仅视为信息的传递,而在于通过仪式呈现文化。传播具有情景化、在地化及文化特殊性。”[4]大影节作为电影文化的传播载体,其本身就具有仪式性,而各高校作为展映基地,也是对大影节优秀作品进行进一步传播的实践场域,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文化共存与共享,进而形成自身的在地化影响力,这需要不断地丰富宣传形式。
大影节有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抖音中“中国电影报道”等相关的官方账号也即时地更新报道大影节的最新动态,这些都表明大影节采用了高效化、时代化、便捷化的宣传方式,为活动本身引来了更多流量与关注度。但对巡展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大影节活动的具体存在基本处于以下三种认知:第一种认为大影节是专业内至高无上的存在,感觉与自己相隔千里,只能采取仰望的态度来观摩;第二种是只关注大影节中有哪些明星助阵,有哪些可以八卦的事件,游走在大影节的娱乐化边缘;第三种是对大影节基本无了解与认识。所以,对于巡展高校来说,采用丰富且亲民的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等是应努力的方向。
首先应该普及大影节的相关事宜,使学生认识到这既是专业内的权威活动,同时也是大学生自己的节日,以增强大影节的亲民性形象;其次,利用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来制定专属的宣传方式。虽然大影节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大学生,但在不同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想要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从本校文化出发,将大影节的相关宣传形式融入高校自身的融媒体账号中,用本校学生熟悉的宣传方式来感知大影节的存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发地参与到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当学生对大影节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就必然会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再次,应采用官方宣传为主、自媒体宣传为辅的形式来丰富宣传形式,同时也可以扩大宣传媒体的数量,打造全方位的宣传平台,加强大影节的在地化辐射力。不同高校的文化圈层中,有许多学生认同的小众自媒体账号,俗称“校园网红”,这些个人账号各具特色,在学生之间传播范围大、力度广,这些风格多变的自媒体能够突破保守的宣传方式,构建起良好的全民热议氛围,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对大影节的认知中。总而言之,巡展高校应紧跟大影节的宣传热点,借助新媒体的张力,既为大影节的宣传造势,同时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良性共促的传播效果。
(四)文化视角:立足本土文化
电影节的举办与发展,同所属城市有着特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在地化特征,与城市中的人、城市空间、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等方面都紧密相连,扎根于本土受众、深耕于本土文化,从而体现出城市文化的温度。所以,电影节本身便是带有社会属性、公共属性的一种仪式感较强的活动形式,在传播电影文化的基础上,也反映着大众对该城市特有的认知,是城市内部的精神枢纽,也推动着公众产生在浅层认知以外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大影节虽然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但分会场遍布全国若干城市,所以若要加强大影节的在地化特征,也应重视对高校所属城市的文化拓展,重视本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大影节通过特定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内的景观营造,带动了举办地周边文化群落的聚合以及城市审美的提升,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和情感联结,同时为艺术交流的专业性和电影教育的普及性提供了契机,进而在锻造具有甄别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
山西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在电影文化方面有着不可轻视的发展优势。首先,就区位优势来说,“它地处黄河中游东岸、黄土高原东翼,东依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临滔滔黄河为环绕襟带,北抵绵绵长城、沙漠戈壁成天堑之势,凭山控水,据高负险,层峦叠嶂,表里河山,是北方军事、文化重镇,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这片神圣的土地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6]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包含了山西风土元素,以山西为背景创作的众多作品都影响深远;其次,就人才优势来说,李俊、贾樟柯、宁浩、曹保平等都是从山西走出去的导演,其中宁浩的早期作品曾在原创影片推选单元中脱颖而出。正是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众多优秀的电影人。其中,贾樟柯导演始终致力于家乡电影产业的发展,于2019年组建了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满足了山西培养电影人才的现实需要,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再次,就历史文化底蕴来说,山西的“晋商文化”“大院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太行文化”“古城文化”等都是非常值得再现与挖掘的文化元素。
山西传媒学院作为大影节巡展高校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大影节的影响力,使其走出校园,就必须结合山西的城市形象与本土文化,结合山西自身的基础优势,依附于大影节的活动内容展开与山西的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活动。这既是对大影节活动的宣传,又重点显示出了山西本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影节的社会关注度,进而将大影节、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山西文化的定位与传播,为讲好山西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可以通过塑造山西文化为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多拍摄具有山西城市特质的原创短片进行参赛,优化与提升山西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促进山西影视的发展。
总体来看,巡展高校与地域文化的在地性的发挥与发展,仍需要不断探索与找寻契合之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巡展高校与大影节的良性互动,保障双向发展。
结语
电影是当代大学生获得精神愉悦与娱乐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对于传媒院校来说,电影的娱乐属性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其专业属性。大学生电影节对相关的专业学生以及热爱电影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场节日的狂欢,在电影节中能够接受精神的洗礼与审美感知。大影节为促进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丰富各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对国产电影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和彰显人文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有必要重视大学生对电影的传播作用,而大影节作为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内高校举办的大型节日,无疑承担着鼓励大学生勇于实践与探索的使命,也助力于中国电影的大踏步式发展,为中国电影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与此同时,各巡展高校应加大传播力度,让学生走近大影节、熟悉大影节、参与大影节,从而使大影节真正地成为大学生的节日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2]周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品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J ].电影艺术,2007(04):108-110.
[3]张璐,牛昱坤.试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路径——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 J ].美育,2021(06):51-58.
[4]杨琳,许秦.作为文化仪式的国际电影节及其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 J ].电影艺术,2020(02):100-105.
[5]路春艳.景观营造、社区联结与艺术认知——电影节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 J ].电影评介,2021(22):6-9.
[6]杨云,史博公.略论贾樟柯的电影文化创新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电影学视角的审视[ J ].电影评介,2020(17):40-44.
【作者简介】 吴 静,女,山西朔州人,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