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气象·学术价值·文化引领

2022-04-29黄会林孙子荀

电影评介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影视学术大学生

黄会林 孙子荀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影视新学科,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首开先河。此后“三年三大步”:1993年获批“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招收首届影视教育专业本科生,1995年获批电影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是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令同行、同道瞩目。这三步看似水到渠成,实则建立在系统的思考、规划和执行之中。师大影视专业的构建包含了四点:一是学术目标,从一开始就确立为创建中国影视理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思路、构想与方法,从而把专业建成培养头脑型、复合型的中国影视传媒教育、研究、创作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该校又提出了建设学科的“两个翅膀”“三个支柱”和“四个特色”。所谓“两个翅膀”,就是艺术与传媒双翼飞翔,形成以“影视传媒”学科牵头,数媒、音乐、舞蹈、美术各个姊妹学科紧密组合的态势,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强势群落”;所谓“三个支柱”是指教学、科研、实践三方缺一不可,以保证影视学科的持续发展;“四个特色”则是指整合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理论研究特色和实践品牌特色。

在实践品牌方面,最突出的案例当属已成功举办29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9年前,北师大影视学科的老师们群策群力,形成共识,认为学科发展的根基是实践,且必须与广大的影视受众群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最高效、最直接的做法,便是创办一个由当代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评奖的、极具独特性的“大学生电影节”。1993年,大影节诞生于世,此后始终坚持“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特色,逐渐开创了多种多样的评奖、展映、论坛等活动,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并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不同电影节的品牌面貌,受运作机制、审美导向、受众趣味、仪式呈现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在众多电影节中,大影节能够融于主流而不失独特,不掩光芒,成为难以复制的优秀文化品牌,与其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影节的品牌形象,始终围绕着“青春、学术、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三者相生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成就了大影节品牌的独特性和延续性,也成就了大影节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彰显青春气象,注重人才培育

大学生电影节,顾名思义,是由大学生策划、运作、评选、观看的电影节,青春、新锐、蓬勃成了其挥之不去的底色,且与一般的电影节不同,具有独特的人才培育功能。青春,是大影节区别于其他电影节的首要因素。

首先,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团队以北师大的在读本硕学生为主力,影片展映、竞赛评选,学术论坛、影人交流等各个环节均由学生筹划和执行,电影节成为学生们深层次地对接业界、学界的实践平台。其次,电影节评委会由来自全国高校的众多大学生评委组成,评奖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审美,经过意见征求、研讨推优、无记名投票等环节,认真地遴选能够代表大学生精神,彰显大学生品味的优秀作品。第三,大影节设有大学生原创影片推选、影评推选,青年优秀剧本推选等原创作品的推选活动,为青年创作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有许多青年创作者是通过大影节崭露头角,走向业界的。第四,电影节辐射京内外的上百所大学,几十万大学生,学生通过丰富的观影交流活动,增加与电影人、电影业界的接触频次,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的运作机制,更全面地感受中国电影的前沿动态,以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专业素养。

大学生与大影节紧密联结,彼此成就。前者是后者永葆活力的能量核心,后者是前者发光发热的传输平台。大影节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电影学界、业界连接在一起,其所提供的多样化机会,提升了学生观众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组织者们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创作者们的展示平台,而学生们也以其活力和激情,赋予了大影节永恒的青春气质。

二、发挥学科优势,凝聚学术精神

大学生电影节是由高校学术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经费自筹,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拒绝资本消费意识的入侵,是国内少见的纯粹由学术文化引导的电影节。由于背靠综合性大学实力雄厚的学科积淀和氛围浓郁的学术环境,大影节从创始之初便坚持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努力将自身建设成学术争鸣、思想交锋的重要阵地。

一方面,大影节在评奖标准上显现出相对独立,超越功利的学院品位,推崇具有艺术特质、新锐表达的作品。有学者曾表示:“(大学生)这种艺术倾向于经济利益上的相对独立与超然,在大学生电影节的评选中就表现为电影节在艺术立场、审美趣味上的自由选择与自主精神。它把参赛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政治性、商业性)放在了首位,而在艺术性中又特别突出与强调创新性、前沿性、探索性”①,这显示了大影节独特的学术文化追求。另一方面,大影节不仅是中国电影大规模的展示平台,更是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重要聚会,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活动,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大师班等,作为影片展映和竞赛的有机补充。这里不仅汇集着优秀的影片、影人,也凝聚着多元的理论、观点,产学结合,知行合一,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

三、推动电影文化,保持文化定力

大学生电影节肇始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艰难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产影片的质量下滑,观众流失,以好莱坞为首的海外影片抢占了国内市场的份额,中国电影面临着文化霸权侵袭、文化价值摇摆的尴尬局面。因此大影节自诞生起,就承载着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与自觉的责任与担当。

首先,汇聚着众多电影作品和广大影迷群体的电影节,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场域。通过影片展映、映后交流等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受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影节尤其强调影片的文化属性,致力于推动本土化、多元化的中国电影创作,培养国产影片的高端受众,同时矫正商业至上、忽视文化价值的不正风气。其次,电影节以评奖为侧重点,通过对电影文本价值的判断和表态,进行文化价值引领。纵观大影节的评奖结果,往往鲜明地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鼓励民族化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而忽略那些或许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过分西化、快餐化、庸俗化的作品,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只有那些彰显民族意蕴,回应时代呼声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被广大中国青年观众所认可,才能使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拥有其应当具有的地位,发掘、推举这些优秀作品,是大学生电影节应尽的职责。未来,大影节将继续保持文化品位,植根民族土壤,提升社会影响力,以打造独特的电影文化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②电影节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更要突出差异化的优势,发掘品牌特质,维系品牌价值,提升文化品格和人文水准,在当前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有力地弘扬中国的优秀电影文化,将电影节建设成为向世界宣传中国电影作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

①陶东风.大学生电影节的意義[J].当代电影,1996(05):70.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作者简介】   黄会林,女,江西吉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与传媒学院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孙子荀,女,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影视学术大学生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学生之歌
影视风起
影视
学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