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一缕千年墨香 绘出中国画的高光
2022-04-29宋婷婷
宋婷婷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如同浩瀚星河里的一颗恒星,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而书法绘画类藏品受人瞩目,也最能反映博物馆收藏水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丰厚、价值突出,南宋院画小品册、元仙山楼阁图团扇面……都是一级文物中的佼佼者。
宋代院画:
画工考试常以诗句命题
琼花树下的雄鸡单足昂首而立,夏日的荷塘里荷叶亭亭如盖,狮子猫神采奕奕蹲立于地……纵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院画小品册,全册小巧精致,色彩鲜丽,气息高雅,是南宋宫廷院画的代表性作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江洁介绍,院画是指专为皇室服务的宫廷画家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院画自成一个系统。自院画产生以后,中国画就很自然地分成了两种:吏家画、文人画。
宫廷画家作为职业画师,其作品自然是吏家画的顶峰。而“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他对皇家专属画院的支持,让院画在北宋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明王朝为标榜其正统性,很多地方都向宋学习,不仅有专门的宫廷画家,领锦衣卫的官衔,其绘画风格也沿袭了宋代。院体浙派是明代早期绘画的一个高峰。
对于清代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院画体系,一直存在争议,但确实设有画馆“如意馆”,外籍的清廷御用画家郎世宁就供职于此。清代皇帝对绘画的要求极为细致,画家几乎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因此,清代的院画之所以没能重建一个高峰,原因就在于限制颇多。
相比而言,宋代画家的创作环境更为宽松,创作热情更加高涨,绘画水平也越来越高。当时的画工考试,常以诗句命题,要求画出诗句意境。
比如诗句“深山藏古寺”,要画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有的画莽莽深山中的宏伟庙宇,有的画庙之一角飞檐或是寺外一处墙垣。但最后中选者却是这样一幅画:在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乱珠溅玉,泉边有一和尚在将泉水一瓢瓢舀至身边的桶里。有和尚在此处提水,附近一定有寺庙。此处“无庙胜有庙”,“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便悠然呈现。
当时还有一道题,叫“踏花归去马蹄香”。诗眼是“香”,用什么来体现?一位画家匠心独具,画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使人立即联想到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而引来蝴蝶将其误作花。如此画境,自然成功夺得第一名。
从北宋到南宋,绘画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比如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尺幅也相当大。到了南宋,流行的则是“马一角”“夏半边”,说的是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作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讲究对角线构图,大部分都是留白。
江潔认为,宋代绘画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很讲理,即受理学思想影响很大。
北宋的山水讲究可游可居,即画中有路有亭有房,观画之人可以跟着画去畅游山水。山顶有人,则必会画出上山的路;画一棵树,也必定有叶有枝有根。
“宋代的画里没有废笔,绝不旁逸斜出。但明代不同,画一棵古树,就会无缘无故地画上藤或须。”江洁说。
虽然南北宋审美理念有所不同,但放眼历史长河,宋代的文化艺术较为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攀上了一座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
南宋院画小品册:
传世800余载仍色彩如新
“我们馆藏书画的数量可观,年代贯穿了宋、元、明、清至民国。而南宋院画小品册是馆藏的书画绘画里面,年代最古老的作品之一。”江洁告诉记者,这件作品不管是从文物角度,还是从艺术和历史价值而言,都非常珍贵。
一件器物类的文物,如果年代是南宋可能不算古老,但书画则不然。
书画收藏界有着“绢三百,纸八百”的说法。这话的意思是,古代书画通常以纸或绢(丝织品)为载体,其保存时期很短暂。如果其材质为纸,一般保存上限为800年,而比纸更难保存的就是绢,动辄变黄变脆。因此,一件南宋时期的以绢为材质的书画,能穿越800载时光和战争动荡流传至今,极为不易。尤其南宋院画小品册作为南宋宫廷的院画,从当时的南宋都城杭州“走”过了这么遥远的距离,且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人手后最终来到重庆,更是难得。
“它的原材料是专供画院使用的双丝绢,比起一般的绢更紧密扎实,所以历经800多年,颜色仍然不败。”江洁说。
据介绍,南宋院画小品册是南宋时期马麟、林椿等7位宫廷画家的作品,纵13.8厘米,横22.3厘米,共计8开。内容为《丁香黄蜂图》《琼花真珠鸡图》《丛花蛱蝶图》《鹌鹑图》《清风摇玉佩图》《绿茵牧马图》《葵花狮猫图》以及《荷塘清暑图》。为绢本设色写生,所绘诸景皆各尽其妙。其中3开钤有“御府图书”印,表明该册曾为南宋宫廷收藏。
南宋院画小品册在艺术风格上沿袭了北宋院画工笔写实的传统,而视角却由表现全景转向深入发掘、细腻表现较平凡的角落及近景中所蕴藏的美的变化。其中林椿所作折枝花一幅,更是角度细微,构图精巧。这种对特定气氛、意境和瞬间情态的捕捉,构思的巧密和风格的优美正是南宋院画的主要成就和典型特征。
这8幅作品,起初应是放在宫廷的小屏风。为何现在以册页的形式呈现出来?江洁特别提到了一个历史人物——南宋宁宗的杨皇后。
杨皇后出身低微,连生身父亲姓氏都没有记载。当年宁宗有意立其为后,却又担心大臣们反对。这时,杨次山“出现”了。
杨次山,祖籍开封,其曾祖杨全靖康末为捍卫京城为国殉难,祖杨渐以遗泽补官。杨次山为宫中武德郎时,时为杨妃的杨皇后冒认杨次山为族兄。之后杨次山“沾恩得官”,从吉州刺史升福州观察使,复任岳阳节度使。杨后册立后,又加封太尉。
历史上,杨皇后联合杨次山,勾结奸臣史弥远,在宫墙之内诛杀了力主北伐的南宋名相韩侂胄,并将其首级送至金廷。韩侂胄被诛后,杨次山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少保、封永阳郡王。
根据题字,此册当为杨皇后赠予杨次山的礼物。它印证了史书关于杨皇后与这位“兄长”的记载。
册末附页有姚元之题跋一则,周寿昌题跋二则,姚、周二人均定此册为南宋院画真迹。而在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历次鉴定中,经启功、傅熹年、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等诸位大家的多次鉴定,也确定系南宋院畫真迹无误。但也有专家认为此册均出自马麟一人之手,除马麟款外其余均为后添。
这一说法也有依据作为支撑。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其中,马远就是马麟的父亲,马麟完全继承了家学,其地位在画院非常高。因马远父子的绘画技艺深得宁宗帝后的赏识,以至于当时整个画院的画师都会模仿或者学习二人的画法。
就南宋院画小品册而言,除马麟外的其余6个画家,要么现在没有作品流传下来,要么存世的作品很少。因此才有专家认为,8开均为马麟一人所作,其他画家只是添款。
然而,不管是多人合作还是马麟独绘,此册都是流传八百余年的南宋画院杰作,它不仅代表着当时宫廷画院的最高水平、被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杨皇后作为帝后馈赠的礼品,更是史海钩沉,为史学家们提供了宋史研究第一手的佐证材料。
元仙山楼阁图团扇面:
国内唯一金碧山水界画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个特殊的画科——界画。
江洁说,这类作品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它最早可能是工匠修筑建筑时所绘的工程图,后来才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了。
界画的存在由来已久,东晋顾恺之就已经提出“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宋代界画无论就其数量、质量、内容形式,都达到了我国界画发展史上空前的高度。
这种发展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元代。因此,尽管元代画坛主流被文人画所占据,尽管画史少传,元代界画仍以其精细工巧独具特色在画坛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以工笔严谨、造型准确为创作宗旨的界画,虽与当时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笔墨韵味相斥,却受到了重视工巧的元代朝廷的青睐。
馆藏元代佚名《天台山图》团扇,又名《仙山楼阁图》,正是这样一幅工笔重彩金碧山水的界画。画面层楼殿阁,富丽壮阔,刻画细致入微,不失绳墨,色彩鲜丽浓艳,极富宫廷气息。如此精细的元代金碧重彩界画,目前国内仅此一件。
江洁说,此图画面不大,但极精细。楼阁占去大部分画面,祥云缭绕,青山叠翠,上有仙人乘鹤,下有群仙云集,在如此小的画面上绘有人物百余。人物身高不足7毫米,头部仅有芝麻大小,而眉目清晰可见,衣裙飘逸生动。眉目之笔画细于发丝。屋瓦全用金线描,山石亦有金线勾勒。楼阁之窗棂,台基之雕饰,亭榭之栏杆,苍松之针叶,笔笔精细。
画面正中钤盖有篆书朱文印,文为“潞国敬壹主人中和存世传宝。”考“敬壹主人”为明潞王朱常淓(1607-1646年),字中和,号敬壹,自称敬壹主人。
在绘画、书法、音律、制琴方面均颇有造诣的朱常淓,是目前所知此图最早的收藏者。此后,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汤右曾先后递藏此画。
光绪间为胡薇元所有,胡薇元之后为王缵绪所有。1950年,王缵绪将其捐献与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胡薇元题记中曾提到袁世凯曾向其许以道台官职来交换此画,但胡薇元因为画册中有他的先人胡升猷题跋,最后拒绝了袁世凯的要求。
江洁介绍,关于此图的创作年代曾有唐宋元明诸种说法。后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于1989年鉴定,以图中楼阁鸱尾向外弯曲乃元代建筑特征,进而断为元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