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家﹄ 搬出大山﹃绘﹄幸福

2022-04-29陈泽劲刘继明

源流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方县毕节市易地

陈泽劲 刘继明

“这里的生活环境条件很不错,大人上班和小孩读书都非常方便,样样都好,多亏政府的好政策!”居住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107栋的郭锦做梦都没想到,一家6口人会住上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过上城里人的新生活。

2018年10月,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郭锦一家从偏远的七星关区生机镇峨峰村搬到现代化的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自此告别住了多年的老木屋。

在各级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郭锦在街道当保安,妻子则在附近的农业园区务工,孩子们有的学技术、有的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扎下了根。

作为贵州省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安置房148栋,安置人口2.9万余人。从山村搬进城区,从农民变成“新市民”,毕节市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进程中着力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共建设安置点142个、安置住房76890套,共有6.9万户32.48万人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搬迁群众在“新家”开启了新的生产方式,过上别样的幸福生活。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大方县奢香古镇安置点、黔西市锦绣花都安置点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区,織金县、威宁自治县入选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搬出大山换“新业”

在毕节高新区(金海湖新区)甘河街道幸福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杨继华像往常一样准时赶到社区物业公司打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起初搬到这里来,我们担心远离了老家,年纪大了生活问题难解决,没想到搬到这里以后,在政府的推荐下,我在物业公司找到了这份稳定的工作,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保安主管。”谈起搬迁后的生活变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继华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如今,在毕节高新区,像杨继华一家一样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上班族的搬迁群众比比皆是,众多搬迁群众挪出“穷窝”。“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原金海湖新区建成幸福小镇、锦绣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个,安置群众近3万人,搬迁群众稳得住,在“新家”开启新生活。

2021年,毕节市通过135个服务网点、94个劳务分公司、117个劳务合作社,促进搬迁劳动力有组织就业10405人;举办专场招聘会168场,上门走访13.83万户(次),推荐岗位实现就业1.69万人;安置区133个扶贫车间(基地)吸纳搬迁劳动力2844人;通过开发“十大员”公益转岗兜底安置等措施实现就业7811人。今年以来,毕节市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13.87万人,就业率91.97%,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动态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搬迁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服务完善“家”变样

搬出大山,斩断穷根;住进城市,筑梦幸福。

走进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绿树成行,学校、公园、社区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充溢着现代化生活气息。

“饭后就可以到家门口的公园散步,这里看病买东西方便得很,亲戚朋友都很羡慕我。”从该县大山乡白沙村搬迁过来的“新市民”余方富笑意盈盈。

奢香古镇是大方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的一个有力见证。大方县已建成34个乡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1个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丰富全县搬迁点群众的生产生活,4656户2万余名群众享受着舒适的城市生活,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为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毕节市规范配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享有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全市投资25.3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128所,配备教师7424名,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学生5.8万人就近就地入学问题,安置区教育资源已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医疗健康保障方面,全市合理设置148个医疗服务机构、配备安置点医务人员1582名,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市搬迁安置点四类慢病2.7万多名脱贫患者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522名大病患者得到了大病专项救治。

同时,坚持“脱贫不脱保”,毕节市对搬迁脱贫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让其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及时将县城安置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按安置地标准纳入城市低保,9.47万搬迁群众继续享受城市低保。

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设施,毕节市着力让搬迁群众的“新家”更舒适宜居。

治理有效促和谐

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毕节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设置街道15个、村(社区)60个,实现了党的各级组织全覆盖,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综合治理体系。

毕节市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作用,合理设置警务室,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加强“雪亮工程”“智慧门禁”等技防设施建设,依托“警务两会+十户联防”机制,有效维护了社区安全稳定。

全市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安置点特殊人群服务,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服务。各安置区共建立群团组织2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养老服务设施、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毕节市持续加强感恩教育、融入教育,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在生活、身份、意识等方面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毕节市引导推动搬迁群众落户安置地,76890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证全部发放到搬迁群众手中,19.35万搬迁群众按程序已转移户籍。

毕节市持续抓实防返贫监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纳入防返贫监测易地扶贫搬迁人口947户4646人,已逐户落实帮扶措施。

搬离大山住新居,摇身一变城里人。一拨拨搬迁户在城市“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并行,奏响乡村振兴的凯歌。

“我们将用足用好新国发2号和国函〔2022〕65号文件等重大机遇,以创建县城安置区‘十个一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五个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让广大搬迁群众在‘新家绘制幸福生活画卷。”毕节市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春说。

猜你喜欢

大方县毕节市易地
白布河畔苍鹭飞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夏日荷景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My Best Friend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