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教学研究

2022-04-29杨桂琳

音乐爱好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民族

杨桂琳

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创作与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秉承着早日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初心,笔者认为当代钢琴音乐可以通过中西方共通的表现形式,实现音乐艺术的对话。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在国内各个音乐高等艺术院校中,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仍以西方钢琴教材为主,西方钢琴作品对于我国钢琴教育专业领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显然,这与我们所期望的早日实现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的美好愿景相悖。作为艺术高校的一名钢琴专业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对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消极态度、不重视中国民族钢琴作品,长此以往必定会阻碍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以及国内钢琴人才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漠视,不利于中国钢琴学派的健康发展。

树立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意识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中的佼佼者,在西方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但其传入中国才不过百年光景。在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新機遇下,如何让这件中西方通识的乐器讲好“中国故事”,的确是摆在每一位当代音乐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新时代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师的使命早已不局限在传授演奏技艺上,而应当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中国钢琴作品在中国当代钢琴艺术的发展中理应被重视。

反观西方钢琴艺术的百年历史,若没有历代作曲家持之以恒地进行音乐创作,没有钢琴家们坚持不懈地探索演奏技法,就不会形成今日钢琴音乐之盛景——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其经典曲目浩如烟海,且跨越不同时期、容纳多种风格。由此思考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是否也应该提升到传承民族音乐艺术的高度。我们的教学应树立发扬民族音乐的意识,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为纲,指导和引领我们的钢琴专业教学前进的方向。

当代钢琴艺术已经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后,这股“新思潮”就促使我国开始践行“美育教育”,踏上探索现代化艺术教育的新征程。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家们秉承民族文化,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并根据他们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提出“洋为中用”的口号,通过向西方学习改革现有教学,提高社会人才的培养,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近百年的学习之路,于潜移默化间养成了“唯西方”教育为先导的思维。

尽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经济政策展开,我国艺术家们经历了对民族化音乐语言的探索,一批像谭盾、周龙、陈怡、叶小纲这样的中国音乐家们走上了世界舞台,让世界关注华人音乐家,关注东方音乐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匈牙利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巴托克,日本国宝级作曲家武满彻以及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等,他们的创作和演奏都因为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955年,钢琴家傅聪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中国钢琴家的身影开始频频亮相于世界舞台,刘诗昆、殷承宗、顾圣婴、李名强、鲍蕙荞、孔祥东等多位钢琴家的获奖无不说明中国钢琴艺术的迅速崛起,这才有了今日享誉世界的郎朗、王羽佳等当代国际古典乐坛的华人“明星”。因此,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意识下,重视钢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重视本民族钢琴艺术的完整发展,重视挖掘民族作品,建立健全的钢琴民族音乐作品曲库,完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体系,是发展中国钢琴艺术事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五大顶级钢琴赛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它们都是以鲜明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国际大赛。大赛背后是对其文化的宣扬和彰显。

短短百年,中国作为钢琴艺术的后起之秀,虽成绩卓越,但仍需更深厚的文化积淀,填充更具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这应该是由新时代钢琴教育者、演奏者、作曲家、理论家们携手完成的。特别在培养顶级的钢琴艺术人才方面,对民族音乐语言的掌握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演奏教育来说,更需要教师明确树立学生对民族钢琴作品的教学观念。通过对高等师范院校中国钢琴作品演奏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提升演奏者对民族文化的领悟力与解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方法可以在音乐高校及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演奏专业进行推广:

一则,需要将中国钢琴作品纳入现行的钢琴教学课程中,在西方钢琴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国作品的教学。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了解中西方钢琴作品的异同,掌握好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则,可以定期举办校内的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或比赛;积极与作曲家合作,创作更多具有民族韵味的新作品;鼓励教师举办“个人中国作品独奏会”,展现并推广中国钢琴曲,弘扬中国钢琴音乐成果,将探索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学分鼓励。

三则,通过建立中国作品的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全国学术共识的交流平台。这个学术平台的建立,也会表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在专业音乐交流领域方面的引领性和学术性。

不同时代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需求

历经百年,中国钢琴作品的作曲技术从最初的运用西方技巧展现东方五声音阶化的旋律,到现在追求音乐中的“新技法”,以围绕中国音乐元素和文化核心的表达方式的创作之路,更为“走心”地反映了当代钢琴艺术水准的作品。在演奏中既有西方音乐的技巧,同时又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故事内涵。

1934年,俄裔美籍音乐家齐尔品在中国首次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早期的经典钢琴作品。此后,1984年、1985年连续两届北京少儿钢琴比赛(星海杯钢琴比赛前身),既是演奏比赛,也是一次大范围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征稿活动;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主办了“上海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演奏国际比赛”;2013年、2014年,中国音乐学院连续举行“中国之声作曲比赛(钢琴独奏)”等几次大规模的中国钢琴作品评选活动。另外,国内各艺术高校也举办了不少校级的中国钢琴作品的赛事,但主要还是在学术探索和学术引领方面。直到2022年首届“星海杯”中国钢琴作品征集比赛,其实与1985年的北京少儿钢琴作品征集具有时代的呼应。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那时的艺术创作空前活跃。在音乐创作方面汇集了很多创新思路,音乐家们都在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叶小纲、谭盾、郭文景、唐建平等一批带有强烈中国音乐表达愿望的作曲家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的作品大多具备了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音乐技法相互融合的试验,大胆探索中国化的音响,且向着西方二十世纪无调性的现代音乐技法方向探究音乐技术。其实无论是有调性还是无调性,技法已经不是作曲家们的终极创作追求了。作曲家更多的是通过技法和创作,着重表达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底蕴,于是产生了很多风格迥异的中国钢琴作品。

不同时代背景下,作曲家和演奏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需求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民歌加伴奏”的方式,将中国民歌和地方音乐进行钢琴化的探索,到二十一世纪后,作曲家开始独立创作,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中国钢琴作品不同的审美需求。民族韵味的突出和民族音乐语言的表达,是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作品探索的道路上,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正在朝着可听性高、可弹性强、传播度高的道路发展。

新时代下钢琴教学研究的總结和思考

从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学整体来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尽管如此,和西方几百年的钢琴历史相比,我们的钢琴教学,特别是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只能算刚刚起步,希望未来能在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体系上建立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演奏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与演奏的体系。

笔者呼吁在全国专业音乐高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中建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专项教学学术平台和具有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及表演评判体系。通过专业扶植、网络课程和区域性特色教学研讨等方式,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在专业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弥补教学缺漏,进行教材的整理和出版,达到“有据可依”。钢琴教学法其实一直在艺术高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中受到呼吁,但苦于钢琴演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速度过快,很难达到我们理想的体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钢琴作品的角度入手,以点带面,在一定范围内对钢琴教学法的建立、健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钢琴作为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实乃大势所趋。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所言:“现在需要中国钢琴音乐的突破,在呈现出个人化音乐风格,以及在以自我民族语言文化艺术为底色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走向世界舞台,并形成世界性广泛关注的音乐风格。”中国钢琴作品,俨然已经成为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张音乐名片!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民族
小小作曲家
我们的民族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纸钢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钢琴
半夜敲门